强渊明[1],字隐季,杭州钱塘人。父至,以文学受知
韩琦,终祠部郎中。渊明进士第,调海州司法参军,历济、杭二州教授,知蔡州确山县,通判保定军。入为太府丞、军器少监、
国子司业。与兄浚明及
叶梦得缔
蔡京为死交,立元祐籍,分三等定罪,皆三人所建,遂济成党祸。渊明以故亟迁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大司成、翰林学士。大观三年,京罢相,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徙郑、越二州。召为礼部尚书,复拜学士,进承旨。翰林广直庐,帝书“摛文堂”榜赐之。兼
太子宾客。以疾,改延康殿学士、提举醴泉观兼侍读、监修国史。卒,赠
金紫光禄大夫、资政殿学士,谥曰文宪。
个人简介
个人历程
强渊明,字隐季,杭州钱塘人。父至,以文学受知
韩琦,终祠部郎中。渊明进士第,调海州司法参军,历济、杭二州教授,知蔡州确山县,通判保定军。入为太府丞、军器少监、
国子司业。与兄浚明及
叶梦得缔
蔡京为死交,立元祐籍,分三等定罪,皆三人所建,遂济成党祸。渊明以故亟迁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大司成、翰林学士。
大观三年,京罢相,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徙郑、越二州。召为礼部尚书,复拜学士,进承旨。翰林广直庐,帝书“摛文堂”榜赐之。兼太子宾客。以疾,改延康殿学士、提举醴泉观兼侍读、监修国史。卒,赠
金紫光禄大夫、资政殿学士,谥曰文宪。
真实的强渊明
史籍记载
1.(元)丞相脱脱,阿鲁图等撰《宋史.强渊明传》:强渊明字隐季,杭州钱塘人。父至,以文学受知韩琦,终祠部郎中。渊明进士第,调海州司法参军,历济.杭二州教授,知蔡州确山县,通判保定军。入为太府丞,军器少监,国子司业。与兄浚明及叶梦得缔蔡京为 死交,立元祐籍,分三等定罪,皆三人所建,遂济成党祸。渊明以故亟迁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大司成,翰林学士。
大观三年,京罢相,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徙郑.越二州。召为礼部尚书,复拜学士,进承旨,翰林广直庐,帝书“攡文堂”榜赐之,兼太子宾客。以疾,改 延康殿学士,提举醴泉观兼侍读,兼修国史。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资政殿学士,谥曰文宪。浚明早死。
2.《宋史记事本末》:哲宗元符三年春正月,帝崩,太后乃召端王入,即位于柩前。十月,以韩宗彦,曾布 为尚书左,右仆射,中书侍郎。韩宗彦乃韩琦之子,因与曾布左,遂于崇宁元年罢相,改相蔡京。时元祐,元符末群贤贬窜死徙者略尽,蔡京犹未惬意,九月,乃与其客强浚明,叶梦得,籍司马光等凡百二十人,等其罪状,谓之奸党,请御书刻石于端礼门。
3.《宋史.徽宗本纪》:崇宁元年秋七月,以蔡京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焚元祐法。诏于都省置讲议司。八月,诏司马光等二十一人子弟勿得官京师。九月,诏中书籍元符三年 臣僚章疏姓名为正上,正中,正下三等,邪上,邪中,邪下三等。除韩宗彦,曾布官。籍元祐及元符末宰相文彦博等,侍从苏轼等,余官秦观等,内臣张士良等,武 臣王献可等凡百二十人,御书刻石端礼门。以…范柔中以下五百余人为邪等,降责有差。
4.《宋史.蔡京传》:京于崇宁元年徙大名府,韩宗彦与曾布交恶,谋引京自助,复用为学士承旨。徽宗有意修熙,丰政事,起居舍人邓洵武党京,撰《爱莫助之图》以献,徽宗遂决意用京。…时元祐群臣贬窜死徙略尽,京犹未惬意,命等其罪状,首以司马光,目为奸党,刻石文德殿门,又自书为大碑,遍班郡国。...京阴托“绍述”之柄,箝制天子,设讲义司,自为提举,以其党吴居厚,王汉之十余人为僚属,大政设施,皆由是出。
5.为便于读者阅读,特附录北宋部分皇帝年号于下:
英宗 治平(4) 甲辰 公元1064年
神宗 熙宁(10) 戊申 公元1068年
元丰(8) 戊午 公元1078年
哲宗 元祐(9) 丙寅 公元1086年
绍圣(5) 甲戌 公元1094年
元符(3) 戊寅 公元1098年
徽宗 建中靖国(1)辛巳 公元1101年
崇宁(5) 壬午 公元1102年
大观(4) 丁亥 公元1107年
政和(8) 辛卯 公元1111年
重和(2) 戊戍 公元1118年
宣和(7) 己亥 公元1119年
强渊明生、卒日期
强渊明之生,卒日期,《宋史》及江南强氏诸谱均不见记载。据江苏溧阳《五云堂》谱:强至五子,献明行三十,陟明行三一,浚明行三六,渊明行三七,伟明行三八。强至生于宋真宗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卒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 按《宋史》:官员年满七十须致仕,可视情况是否仍领本职。《强渊明传》及他书中未提到强渊明致仕,是其卒年未过七十岁。宋人王明清之《挥麈后录》:徽宗时,礼制局铸景灵玉阳神应钟,强渊明作《景钟颂》:“宣和元年八月丁丑,皇帝召大晟作景钟。是月二十五日,钟成,皇帝以身为度,以度起律,以律审声,以声制钟,以钟出乐,而乐宗焉。于以祀天地,享鬼神,朝万国,罔不用乂。在廷之臣,再拜稽首。上颂曰:明明天子,以身为度。有景钟者,众乐所怙。于昭于天,乃眷斯顾。扬于大庭,罔不时序。亿万斯年,受天之祜。”说明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八月,强渊明仍健在。综合上述资料推测,强渊明大约生于公元1051年,卒于公元1120年。
一步一个脚印的官职升迁
据《宋史.强渊明传》及《职官志》,强渊明历任职官、赠官之职掌及品秩如下:
海州司法参军(从九品,宋制:凡入官,进士入望州判,司,次畿簿、尉)。
历济、杭二州教授(诸州、军、监立学,置教授,以经术行义训导诸生,掌其课试之事,而纠正不如规者)
知蔡州确山县(从八品)。
通判保定军(从八品,各州、军长官之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
入为太府丞(正八品,京秩,北宋入选京官之制:判、司、簿须经七考,合格方除卫、尉、寺丞)。
军器少监(从六品,军器监副职,掌监督缮治兵器什物,以给军国之用)。
国子司业(正六品,国子监副职,掌国子、太学、武学、律学、小学之政)。
秘书少监(从五品,掌古今经籍图书,国史实录,天文历数之事)。
中书舍人(正四品,设四人,旧为六人,掌行命令为制词,分治六房,随房当制,事有失当及除授非人, 则论奏封还词头)。
大司成(唐代,国子监祭酒又称大司成,祭酒为国子监正职,从四品,但宋元丰以后班制,大司成排班在国子祭酒之上,则大司成仍应为正四品)。
翰林学士(正三品,学士之职,资望极峻,无吏守,无职掌,清贵显要,能入者均为文学之士)。
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蔡京罢相后:
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从三品,龙图阁学士为馆阁学士中最尊贵者,高者备皇帝顾问,其次与之论议,典校雠,选择尤精,得之为荣)。
徙郑、越二州(从三品,大观元年十二月,以江宁、杭、越等十州并为帅府)。
召为礼部尚书(从二品,掌礼乐、祭祀、朝会、宴飨、学校、贡举之政令。据《越州府志》,强渊明大观三年知越州。召为礼部尚书的时间,大概在大观三年底或大观四年初)。
复拜学士,进承旨,翰林广直庐(承旨不常设,以翰林学士久次者为之)。
兼太子宾客(从三品,东宫属官,皆以现执政为之)。
以疾,改延康殿学士(正三品,延康殿原为端明殿,政和四年八月,改端明殿学士为延康殿学士,以前任或现任执政为之)。
提举醴泉观兼侍读(宫观使一般为优待老年高官而设,基本无事而仍领高官俸,京观以前任或现宰执充任,次充提举,充宫观兼侍读则由宰相为之)。
监修国史(均为宰相充任)
卒,赠金紫光禄大夫(正二品),资政殿学士(正三品,一般由罢任宰相充任,一时以为殊宠)。
强浚明、强渊明、叶梦得与蔡京
强浚明,强至第三子,熙宁间进士。江苏无锡《仁山堂》、无锡《五云堂》谱载:先为承议郎,行少府监丞(正八品,少府监监掌百工伎巧之政令,少监为贰,丞参领之),后自尚书郎(尚书省左、右司员外郎,从六品)奉使吴中,爱梁溪山水之秀,遂徙居锡邑之五牧。(元)脱脱《宋史》说:浚明早死。
叶梦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 进士,《宋史·叶梦得传》:嗜学早成,多识前言往行,谈论娓娓不穷。…调丹徒尉。徽宗朝,自婺州教授召为议礼武选编修官。用蔡京荐,召对,言:“自古帝王为治,…必自先治其心始,若不先治其心,…则…安危,利害,邪正、休戚者,未尝不颠倒易位,而况求其功乎?”上异其言,特迁祠部郎官。大观初,京再入相,向所立法度已罢者复施行,梦得言:“夫事不过可不可二者而已,以为可而出于陛下,则前日不应废,以为不可而出于陛下,则今日不可复。今徒以大臣进退 为可否,无乃陛下有未了然于中者乎?”上喜,除起居郎。大观二年,累迁翰林学士。上书亟论朋党之弊,又反对蔡京用宦官童贯作宣抚使,以为不合祖制,而蔡京 优容之。《叶梦得传》在《宋史.文苑部》。叶乃著名词人,正直能干,南宋时除户部尚书、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崇信军节度使,力主抗 金,是有名的抗金英雄。
蔡京,兴化仙游人,大奸相,徽宗朝六贼之首,生于公元1047年,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 进士,累迁起居郎,使辽还,拜中书舍人,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元丰末,司马光秉政,复差役法,为期五日,同列病太迫,京独如约,司马光喜。已而台谏言 京挟邪坏法,出知成德军,改瀛州,徙成都。历郓,永兴军,迁龙图阁直学士。高太后死,哲宗亲政,复行新法,召蔡京入,权(代理)户部尚书,章惇复役法,置 司讲议,久不决,京谓惇曰:“取熙宁成法施行之尔,何以讲为?”惇然之,雇役遂定。
其弟卞(王安石女婿)拜右丞,以京为翰林学士兼侍读,修国史,是继王安石、吕惠卿之后新法的主要推行者之一。徽宗即位,罢为端明、龙图两学士,御史交论其恶,贬提举洞霄宫,居杭州。
童贯以供奉官诣三吴访书画奇巧,留杭数月,京与游,不舍昼夜。贯数奏于帝,由是帝属意于京,已而道 士、宫妾、宦官合为一词誉京(皇帝身边人物均被蔡京买通),起京知定州,崇宁元年,徙大名府。韩宗彦谋引京自助,复用为学士承旨。徽宗有意修熙,丰政事, 起居舍人邓询武党京,撰《爱莫助之图》以献,该图将满朝官员分为变法派与反变法派,而变法派仅寥寥数人,徽宗遂决意用京。宗彦罢,拜尚书左丞,俄代曾布为 右仆射。制下之日,赐坐延和殿,命之曰:“神宗创立法制,先帝继之,两遭变更,国是未定,朕欲上述父兄之志,卿何以教之?”京愿尽死。二年正月,进左仆射。
京起于逐臣,一旦得志,天下拭目所为。
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 免京为开府仪同三司、中太乙宫使,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复拜为左仆射,大观三年(公 元1109年),台、谏交论其恶,遂致仕,出居杭。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召复辅政,宣和二年,令致仕,六年,再起领三省,旋致仕,钦宗即位,连连贬逐,死在潭州。
蔡京饱读诗书,办事干练,雷厉风行,天资凶谲,舞智御人,其奸狡面目,世人对其认识有一个较长过程。
初,变法与反对变法的首脑人物如王安石、司马光等,私交很好,为人正派,只是因为政见不同而形成朋党。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他们之间的争论也基于摆事实,讲道理,但神宗较偏激,凡议论新法甚至议论王安石者,以为议己,均予以降职贬逐。其后元佑间对变法者的打击和元符间对元佑时复旧法者的排挤,其力度和打击面一次更甚一次。逮至崇宁,本来元佑、元符未群贤已经贬窜死徙略尽,却因党同蔡京的邓询武与蔡京幕后谋划后,有意夸大其词,碰到毫无执政经验的新皇帝赵佶,便造成借徽宗之手将蔡 京现存的或潜在的政敌,不管新党、旧党,一概贯以“元佑籍”而几乎一网打尽的历史著名大案。(元)脱脱等著《宋史》,将罪过完全归于强浚明,强渊明,叶梦得:“立元祐籍,分三等定罪,皆三人所建”之结论何其谬矣?首先,分三等定罪乃中书奉诏“籍元符三年臣僚章疏姓名”而定,如果按脱脱之说,当时二强一叶都 不是中书官员,根本无权亦无缘参与其事;其次,二强一叶并非蔡京“死交”,蔡京的核心人物,是蔡京自为提举的讲议司僚属,操纵大政的吴居厚,王汉之等人; 其三,真正的罪魁是蔡京;其四,根据《宋史>和江南强氏诸谱,以二强一叶之人 品,即便是他们拟的“元佑籍”党人名单,也是为蔡京“改革弊政”虚伪面目所欺骗,为蔡京所利用。且可以肯定,刻于端礼门石碑和蔡京“自书为大碑,遍班郡 国”的党人名录也绝不是原稿,蔡京于其上添加了他想趁机打倒的政敌名字。
蔡京和强渊明并非同乡,他们是如何“结交”的?对比二人履历,有三次机会:1、按江南强氏诸谱,强渊明五兄弟皆为神宗熙宁年间进士,熙宁年号共十年,神宗分别在三年(公元1070年)、六年(公元1073年)、 九年(公元1076年)赐礼部奏名进士等若干人,强渊明无疑是五兄弟中之佼佼者,他与强浚明蔡京均为熙宁三年同榜进 士,有同门之谊。2、绍圣初,蔡京代理户部尚书,拜翰林学士兼侍读,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十二月,蔡京上《新修太学敕令式》、《详定重修敕令》期间,强渊明任国子司业(根据北宋时官员升 迁规定的程序和时间推断,强渊明早就是国子司业),二人同为有名文学之士,并有业务关系而交往。3、强 渊明、强浚明兄弟与韩琦之子韩宗彦是世交。韩宗彦引蔡京为助,可能会将二强介绍与蔡京认识。叶梦得是晚一辈的人,他也许是蔡京的门生,同强浚明一样,他们 都是朝廷现任职官,不可能是蔡京的门客。叶梦得正直敢言,强浚明“自尚书郎奉使吴中”,强渊明由中书舍人很快(脱脱所说的“亟迁”)转任大司成,干他的老 本行,主管国立大学和教育。说明三人并非蔡京死党。通过“元佑籍”案,他们也看清蔡京面目,便很快与之拉开了距离。
强渊明与苏轼
苏轼,生于公元1037年, 卒于公元1101年,其弟苏辙生于公元1039年, 卒于公元1112年。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 兄弟二人同登进士。江苏溧阳《五云堂》、无锡《仁山堂》、无锡《五云堂》诸谱均有苏轼为强渊明题的像赞:“诗书礼乐以泽其身,慈祥惠爱以居其心,呜呼!微斯人,其谁与归?同学弟东坡苏轼拜题。”“同学弟”云云当然是苏轼自谦之词,他比强渊明长十四、五岁。该赞词极有可能是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苏轼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任礼部尚书,强渊明为国子司业时所题。强渊明为其属下,“慈祥惠爱以居其 心”当是指强渊明对国子诸生生活关爱学业诱导而言,“诗书礼乐以泽其身”则是对强渊明所具高度文化素养的赞许。两人会因早先强至与苏辙的关系而结识并进而 成为忘年知交。现存《苏辙诗集》中有两首苏辙依韵奉和强至的诗,《祠部集》中有英宗治平二年(丙午,公元1066年),强至任元城县令,苏辙在大名府为推官,相约在压沙寺赏梨花饮酒赋诗,苏辙有事不能脱身,连约三 天,苏辙未至,以诗见寄,强至立即和之以诗。曾巩与苏轼关系很好,与强至是诗酒挚友,并为强至《祠部集》作序,几人意气相投,因此,苏轼“呜呼!微斯人, 其谁与归?”的感叹是由衷的。
苏轼对待神宗熙宁变法的态度比较客观,他既不赞成王安石有些难以实行的新法,司马光当政,他又反对不分青红皂白一概罢斥新法,这些,强渊明无疑是知道的。一个“诗书礼乐以泽其身,慈祥惠爱以居其心”的人,不可能会将苏轼列入元佑籍名录,而《宋史纪事本 末》也未提到强渊明参与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