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弩
汉语词语
强弩是改造后的弩机,威力更大,射程更远。强弩在古代作战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太公曾对武王说: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长兵强弩居前,短兵弱弩居后,更发更止。敌之车骑虽众而至,坚阵疾战,材士强弩以备我后。
汉语词汇
释义
硬弓。 2、借指能开硬弓的射手
例句
1、亦作“彊弩”。强劲的弓;硬弓。
《吴子·应变》:“右山左水,深沟高垒,守以彊弩。”
汉 桓宽《盐铁论·伐功》:“以 汉 之强,攻击 匈奴 之众,若以强弩溃痈疽。”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百余里,此所谓“彊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新唐书·杨行密传》:“友恭 凿崖开道,以彊弩丛射,杀 章 别将,遂围 武昌。”
王闿运《李仁元传》:“强弩洞札,不及其后,瓦合相附,不坚一击。”
2.借指能开硬弓的射手。
《后汉书·袁绍传》:“馥 从事 赵浮、程涣 将强弩万人屯 孟津。”
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一》:“唐 咸通 六年,安南 久屯,两 河锐 士死瘴毒者十七。宰相 杨收 议罢屯军,以 江西 为镇南军,募彊弩二万,建节度。”
强弩的出现
诸葛亮创造了连弩机,并对其进行了改进,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魏氏春秋》书中记载,他曾在前代可一次发射多支弩箭的连弩的基础上,设计制作了一种“元戎”弩,可以一次发射十支长八寸的铁弩箭,提高了强弩的杀伤效能。
虽然还无法确定诸葛连弩的真实面貌,但可以肯定诸葛亮对制弩技术的改革,做出了很大贡献。正是在这些改革的基础上,两晋南北朝时期制成了威力更大的强弩,出现了“神弩”、“万钧神弩”等名号;在《晋书》、《宋书》、《南齐书》等史书中,不断有关于在战争中使用“所至无不摧陷”的强弩的记载,它多用于攻夺城的战斗中,称为“万钧”和冠以“神”名,当系夸张之词,但也说明这种强弩的威力是很大的。
强弩杀伤力
一般军队所用的弩,拉力是150-160斤,所以,箭不过两钱,在50步以内,强劲有力,发射精准,但是,如果超过这个距离,则很难命中,而且力度下降,不能洞穿盔甲。所以,古人云: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
秦朝末期,一步即为六尺,秦朝商鞅量尺,一尺为现代的0.231米,也就是说,一步为1.38米,这样大概计算普通中等弩的有效射程是70米,强弩要远一些。
历史发展
西汉
西汉对强弩的发展影响深远。不但在秦代增大望山的基础上,又添刻度,使弩拥有了稳定的弹道参照,且随着铜弩廓取代木弩廓,弩身对拉力的承受力也大大增强了。划船器般上弦的腰引弩最高拉力可达 370公斤,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有效射程超过 500米,可惜由于实用性不如臂张和踏张,汉代以后就很少使用了。
三国
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对抗魏国的强大骑兵,便制成了俗称诸葛弩的元戎,元戎之名得自春秋时一种主将战车,后代指将军之意。元戎最诱人之处在于机巧而非实用,虽昙花一现,但拉臂上弦便能快射10支毒箭的巧妙设计,却成了被当代人津津乐道的古代传奇。
南北朝
剽悍的草原之风,终于为南北朝召唤出巨大的强弩之王—床弩。这种弩战国亦出现过,当时称为‘连弩’,应是取多张弩联合一体之意,可惜后代一度失传。此时的床弩用多头牛力绞轴上弦,威力已大大强于战国人力绞轴的连弩,发射以皮或铁叶为羽的巨大标枪,主要用于攻守城时撞毁楼台、攻城器、城墙等,其宋代极者的最远射程超过 1.5公里,是古代世界射程最远的冷兵器。
唐朝
赋予床弩以机动性的是唐代,用牛牵拉的车弩不但大大提高了部署灵活性和生存机会,更锦上添花的将绞绳与车轴钩连,行进就可上弦,大为提高了效率。车弩装置1张拉力860公斤的巨弩,有7个发射槽,最远射程超过1公里,中间槽所用的箭有1米多长。
宋代
弩在宋代得到大发展,偏重步兵的宋庭将其视作对抗北方骑兵民族的利器。弩手多用踏张弩,采用叁组轮射的迭射法,而‘神臂弓’的发明,使宋军的有效射程可至 370米。床弩则从两弩至四弩,从小型至巨型,种类繁多,两床和叁床弓还能在弦上绑一个装有数十支普通箭的铁兜子,使床弩拥有了杀伤人马的功能。
元朝
许是善于骑射的元朝过于武断,竟干净利落的手起刀落,将弩留在了前朝,于是弩从宋代的极盛一跌而至元代的极衰,随着火器的继续发展,也就再没机会翻身了。
实战案例
马陵之战
孙膑以1万弩兵埋伏于马陵道路两侧,约定在夜晚以火光为号,万箭齐发,并预先把路旁一棵大树的树皮剥掉,于其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的字样。
李陵血战匈奴
李陵在浚稽山遭遇到单于主力,被匈奴三万多骑兵包围。李陵军驻扎在两山之间,以大车作为营垒,李陵领兵冲出营垒摆开队伍,前排持戟和盾,后排用弓和弩,下令:“听到击鼓就进攻,听到鸣金就收兵。”匈奴见汉军人少,径直扑向汉军营垒。李陵挥师搏击,千驽齐发,匈奴兵应弦而倒。匈奴军败退上山,汉军追击,杀匈奴兵数千。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3 13:28
目录
概述
汉语词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