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唇褶山溪鲵
小鲵科山溪鲵属动物
弱唇褶山溪鲵(学名:Batrachuperus cochranae)是小鲵科、山溪鲵属有尾两栖动物。成鲵吻部高,眼突出,唇褶弱;颈褶甚明显,并在该部位形成一深的凹陷;口大,口角位于眼后角下方,其间距为眼前角至鼻孔的长度;上、下颌骨较发达;掌、蹠部无角质鞘;尾呈圆柱状,向后逐渐侧扁。
形态特征
成体:雄鲵全长120毫米左右,最大者达140毫米;雌鲵155毫米。躯干浑圆;尾肌发达,尾呈圆柱状,向后逐渐侧扁。头顶平坦,后部较宽扁;吻部高,吻端宽圆,吻棱不显,鼻孔略近吻端;眼大而突出,眼径与吻长相等;鼻间距大于眼间距;口大,口角位眼后角下方,其间距为眼前角至鼻孔之长度;唇褶弱,不甚明显,不遮盖下唇;上、下颌骨较发达,具细齿;犁骨齿两短行,呈“∧”形,位内鼻孔内侧稍前或略后,每侧有小齿6~9枚;舌大,长椭圆形,几占整个口腔底部,仅两侧缘游离。四肢较发达;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端相遇;指、趾扁平,两侧无缘膜,基部无蹼,末端钝圆;指4个,指长顺序为2、3、4、1,第二、第三指几等长;趾4个,趾长顺序为3、2、4、1;掌、蹠突略显或不显。尾短,尾长短于头体长;尾鳍褶低厚而平直,仅后段尾背鳍褶较薄,末端钝圆。皮肤光滑;眼后至颈侧有一条细纵肤沟,在口角上方分枝向下弯曲与口角处的短横沟相交,颈侧部位较突出;头后至尾基部背中央无脊沟;体侧有肋沟12条;咽喉部皮肤较厚,无纵肤地颈褶甚明显,呈弧形,并在该部位形成一个浅凹陷;指、趾末端无黑色角化物,掌、蹠部无角质鞘。生活时背面黄褐色,除吻部外,均散布以深棕色斑点,体型小者斑点更清晰;腹面灰黄色。
第二性征:雄鲵肛部微隆起,肛裂呈“Y”形,其前端短横裂中央有一小乳突(Liu,1950),但四川省小金3尾雄鲵标本的小乳突不明显。
栖息环境
弱唇褶山溪鲵生活在海拔3500~3900米的高山区,常栖息于植被繁茂,地面极为阴湿的环境中,多见于药用植物——羌活的根部潮湿的环境中。
分布范围
中国特有种,分布于中国四川(宝兴、小金)。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4年 ver 3.1——易危(VU)。
种群状态:该鲵有药用价值,过度利用和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其种群数量减少。受胁等级:濒危(EN)。
参考资料
弱唇褶山溪鲵.国家动物博物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5 21:01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