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谓平息战事,停止战争。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晋楚许之,我焉得已。且人曰弭兵,而我弗许,则固携吾民矣,将焉用之?”春秋中期,争霸战争一度出现相持局面,几个大国经过连年征战,国力消耗巨大,都有力不从心之感,各自暂取守势。经过宋国大夫向戌的周旋和撮合,大国间达成暂时休战的共识,于公元前579年和前546年先后召开了两次弭兵大会,出现了几十年的和平时期。这是春秋时期最重大的和平运动。在战乱年代,弭兵是广大人民的普遍要求,但是在战争因素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的情况下,弭兵条约往往是靠不住的,必须警惕因不能正确对待弭兵而造成和平麻痹思想的蔓延滋长。正当向戌在为自己促成弭兵而沾沾自喜并向宋公邀赏时,宋大夫子罕就批评他是“以诬道蔽诸侯”(《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后来的历史证明子罕的批评不是没有道理的。弭兵的初创即带有消极性和虚幻性,强者视之为斗争手段,弱者向往而靠不住。《管子・立政》曰:“寝兵之说胜,则险阻不守;兼爱之说胜,则士卒不战;全生之说胜,则廉耻不立。”张之洞在《非弭兵》一文中也指出,在弭兵的问题上不能太天真,“苟欲弭兵,不如练兵”,只有有“忧危图治之心,枕戈待敌之事”,才有资格谈弭兵。
中国春秋中晚期由霸主国晋、楚主持的止息战争的盟会。公元前595~前594年,楚庄王率师围宋国都 9 个月。十多年后,宋国右师华元在晋、楚间进行撮合 。公元前 579年,晋上军帅士燮与楚公子罢遂在宋国都西门外订立盟约。盟约规定晋、楚不以兵戎相见,同心怜恤诸侯,互通聘使。但这时晋、楚均无止息战争的诚意,盟约缔结 4 年后,两国发生鄢陵之战,弭兵盟约失效 。公元前546年,宋左师
向戌又奔走于晋、楚之间,再次请求弭兵 。诸侯皆表示赞同,同年 7月,于宋都蒙门外订立弭兵之约。参与结盟的有晋
赵武、楚屈建等各国大夫及小国君主。会前,晋、楚约定除齐、秦外各国都要向晋、楚朝贡。由于当时晋国内部出现大夫专政兼并,无力与楚进行战争,而
楚国受到吴国牵制,也无力同晋争霸中原,所以结盟后,与会国停止战争十多年,其中晋、楚四十多年没有再发生战争。此次弭兵,使中原战场沉寂下来,战争的主旋律转向东南,
吴楚争霸战争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