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
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医证候学专家、国医大师、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主任医师、研究员
张震(1928年11月—2023年6月19日),汉族,云南昆明人,中共党员,中医证候学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医大师,生前是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主任医师、研究员。
人物生平
1928年11月,张震出生。
1945年,入读于云南省立英语高级专科学校。
1948年—1954年,就读于云南大学医学院6年制医疗系本科;毕业后分配至个旧云锡公司矿山卫生所。
1956年—1959年,在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三年制全国首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学习。
1979年,任云南省中医研究所(现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所长。
1988年,获得“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光荣称号”。
1996年,获评为“云南省荣誉名中医”。
2011年,获评为“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导师”和“云南省名老中医工作室专家”。
2017年,入选第三届“国医大师”。
2020年,当选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
2023年6月19日,在云南昆明逝世,享年95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张震提出证候层次结构的创新理论,开创“云岭中医疏调学派”。提出新的治疗学观点——疏调人体气机治疗法,疏调人体气机汤悬壶济世,并研发中医艾滋病药方。
张震在积累辨证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潜心思考分析“证”的层次结构的组成原理,探寻其内在规律。发现“证”是由若干病机要素成分依自然的层次结构组合而成,其中包括核心成分,基础架构,具体形式三种偏于相对静态的内部的层次结构,而在临床的过程中,对于多级复合证而言,则往往又可表现出原发状态、继发状态、夹杂状态三种相对动态的外在表现。
张震经过综合分析概括认为,中医的证既有反映病机性质的核心证、基础证、具体证三种态式;又有临床性质不同或又有关联的原发证(或称首发证)、继发证(次生证)、夹杂证(合并证)三种常见表现,对于这样的规律,张震将其命名为“证”的“两态三三构型规律”。只要准确掌握“证”的“两态三三构型规律”,运用得当,便可执简驭繁,提高临床辨证能力。
张震根据他自拟的扶正抗衰复方为艾滋病患者进行治疗的经验和认识,在云南艾滋病治疗集中点进行辨证论治调研,收集信息,从中医病机理论出发分析研究,发现该病患者最多见的基础病机是气阴两虚、疫毒为患。张震拟定了两个针对性的中药复方—扶正抗衰方和康艾保生方,以扶持人体正气,抑制HIV疫邪,使HIV/AIDS患者延缓发病时间,缓解了症状,提高了生存质量,减少了机会感染。扶正抗毒丸和康艾保生丸这两个制剂已经被云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正式用于艾滋病的治疗。
1979年12月,张震创办了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现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
据2023年4月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三人民医院网站显示,张震已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医学著作10部(其中亲自撰写专著6部,主编并撰写总论和部分内容者4部)。
据2023年4月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三人民医院网站显示,张震已主持省级重点研究课题3项,指导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课题3项。
据2023年4月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三人民医院网站显示,张震已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6年)1项、省三等奖2项。
人才培养
张震告诫弟子:昔日之成既不足以自矜,今日之微果更不能自满,须更加努力,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努力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补短板、强弱项,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截至2022年4月,张震在全中国指导培养的学术继承人有150余人。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张震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重视子女的智力投资,最后张震三兄弟都从事了教学工作,而且在各自的领域都有一席之地。
人物评价
“张震是中国中医证候学系统研究的先驱学者之一。”(《中国中医药报》评)
“张震医疗经验丰富,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中医证候学权威专家。”(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评)
“张震是中国研究中医证候学的知名老前辈,是中医证候理念的更新者。”(云南中医药大学评)
“张震医术精湛,学术造诣精深,临床诊疗经验丰富,对常见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是中医界知名耆宿,是中国知名的研究中医证候学的资深学者。”(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6 09:16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