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邦翰(1885~1958)字西林。云南镇雄人。清秀才,由云南高等学堂选送越南巴维学常学习。加入同盟会。
人物生平
张邦翰(1885~1958),字西林,云南镇雄人。自幼在农村长大,为人聪敏,读书努力。1904年,在镇雄参加清末最后一次童试,为诸生之冠,遂为州学秀才。1905年入云南省高等学堂肄业,成绩优良,被选送法属越南巴维学堂留学。1906年4月,在越南河内加入同盟会,随即追随孙中山奔走于南洋群岛及香港、澳门之间,曾任新加坡《中兴报》、香港《中国报》的主笔,与保皇派报刊展开激烈论战。1907~1908年间参加同盟会领导的镇南关起义和河口起义,失败后,同胡汉民等人在河内收容革命党人,以图再举。
此时,孙中山见张邦翰“年轻志锐”,遂建议其留学欧洲深造。1909年,张邦翰先到法国巴黎留学,后又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研习建筑。1911年,辛亥武昌起义爆发,云南随即光复,孙中山乃命张邦翰回国,到云南代其慰问在滇参加起义的革命党人和爱国志士。新成立的云南军政府都督为蔡锷,任命他为云南军政府外交司司长。张邦翰就任外交司长数月,深感学业未成,乃尽力推荐张翼枢为外交司长以代自己,然后束装东行,向孙中山复命,再取道西伯利亚,转比利时继续学习。在比利时六、七年间,学业大有进步,而且勤于研究和实验。毕业后,经黎耽斯大学授予电化工程师证书。1920年回云南,被云南督军兼省长唐继尧先后任命为耀龙电灯公司工程师、无线电报局长、航空学校教官等职。
1922年,东陆大学正在筹办之际,张邦翰于7月8日被聘为大学筹备员之一,参与大学的策划和建设。7月14日又被推为大学大纲起草委员会委员。起草完成的《东陆大学组织大纲》分九章二十七条,第一章第一条说:“本大学定名为东陆大学。本大学不仅为造就本省本国人才,并为东亚学子研究学术,昌明文化起见;且纪念唐公蓂赓(唐继尧)倡办盛意,因节取东大陆主人外号,特定名东陆大学。”第三章第三条说:“本大学以研究高深学术,造就专门人才,并传播正谊真理为宗旨。”随后,大学筹备处组织学校建筑委员会,张邦翰又被推为委员,被聘为建筑工程师。根据分工,学校本部的主体建筑会泽院,由张邦翰负责设计。
1922年12月8日,私立东陆大学宣告正式成立。1923年4月20日,举行隆重的校本部(即会泽院)奠基仪式及开学典礼。由张邦翰设计的会泽院于1924年建成,这是昆明较早的大型西式建筑之一。整座楼由雄伟壮观的主楼及95级青石台阶组成。台阶两侧是烧制砖体组成的空心围栏。主楼正面由四根希腊多立克式圆柱支撑一个平台,大楼整体为二层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余米(现三层楼是后来加的),楼高23.3米,长78米。造型采用法式建筑风格。阳台用水泥预制板及铸铁围栏建成,地板采用拼花瓷砖。整体建筑以红砖为主,并大量采用石料。此外,建筑物还有四根对称的排水管。会泽院建成至今已70多年,依然完好,足见其规划设计、选用建材、施工水平的精细与高超。
大学正式建成后,张邦翰被聘为理工教授。
1927年,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后,张邦翰去南京向蒋介石报告云南情况,旋被国民党中央派回云南,任党务指导委员会委员,筹办党务,主持清党,成为CC派在云南的重要人物。1928年,龙云主持云南省府政以后,张邦翰先后任云南省政府委员兼外交部特派交涉员、建设厅厅长、民政厅厅长,外交司司长等职。1929年3月15日,张出席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抗日战争时期,张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运输统制局昆明办事处处长、云南驿运处处长。抗日战争以后,张邦翰一度去南京任立法委员,后任国民党云南省党部执行委员、监察委员以及国民党云南省党部主任委员;出席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并被推举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
1945年底卢汉回滇主政,张邦翰又出任民政厅厅长。但张与卢汉政见分歧,互不相容,难于合作。1946年11月,卢汉去南京,要求蒋介石改组云南省政府人选,蒋介石遂免去张邦翰在云南的本兼各职,调南京继续任立法委员。
1947年,张邦翰对前途失望,遂辞去南京立法院职务回到昆明闲居。地方人士劝张竞选“民意”代表,张皆婉言谢绝。张对镇雄家乡就学省城的青年学生,颇为关心,常在经济上给予资助;遇有友人急难求助者,尽力而为,给予帮助。其间,曾将私人院宅的一部分出售,设立慈祥医院。
1949年8月29日,张邦翰与云南大关人张维翰(二人并非同宗,乃官场相知)乘飞机离昆去广州,然后经香港去巴黎,探视在法国留学的子女。其长子张家恭乃孙中山的孙女婿,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并在美国就业。张邦翰在法国巴黎小住,即离开法国飞赴美国,与其长子同住。1958年10月15日,张邦翰病逝于美国,终年7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