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翔,1963年12月出生于中国江苏省
南京市,光电学家,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央研究院院士,
香港大学第十六任校长,曾任美国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葛守仁基金讲座教授、纳米科学及工程中心主任。
人物经历
1985年,张翔获得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学士学位,之后留在本校就读研究生,1988年,获得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硕士学位。
1996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机械工程系博士学位,之后进入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任教,担任助理教授(到1999年)。
1999年,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机械和航太工程学系任教,先后担任副教授(1999年-2003年)、全职教授(2003年-2004年)。
2001年,担任美国国防部MURI超颖材料研究中心主任(-2006年)。
2003年,担任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纳米科学及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2004年,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机械工程学系及应用科学与技术所任教,先后担任副教授(2004年-2005年)、教授(2005年-)、Ernest S. Kuh 讲座教授(2009年-)。
2007年,担任美国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科学家,材料科学部主任(2014年-2016年)。
201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2014年,获得菲茨罗伊奖章。同年获得安徽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专项扶持资金1000万元支持。
2015年12月7日,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6年12月,获得美国工程科学学会A.C. EringenMedal奖。
2017年12月15日,香港大学校务委员会通过决议,任命张翔接替
马斐森为香港大学第十六任校长,任期五年。
2018年7月17日,张翔正式出任港大校长,他承诺与港大广泛持份者,包括港大成员、政府和社群,建立长远而紧密的合作关系。
2021年10月3日,香港大学校务委员会发表声明,称经与教务委员会商议后,一致决定现任校长张翔继续出任校长一职,为期5年,2023年7月起生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2005年,张翔课题组研制出世界第一块超透镜,首次演示了突破光的衍射极限的成像效应。2007年,超级透镜之研究突破被选为探索杂志评比全球前百大科技发展。
2008年,张翔课题组成功制备出世界上第一次具有光学负折射系数的三维材料;被《时代杂志》选为2008年评比全球前十名科技发现、前五十大年度发明。将光的负折射原理推广到声学,第一次实现了具有负弹性模量的声学超构材料和器件;同时,他主导发展了等离子体光刻技术,成功刻写出纳米级电子电路。
2009年,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表面等离元半导体激光器。
2011年,利用单层石墨烯研制出了世界上最小的超宽带高速光调制器;通过双光子吸收发现了二维半导体材料中的超强激子相互作用及巨束缚能。
截至2015年,张翔发表了300余篇期刊论文,其中包括《
Science》,《Nature》,《美国科学院学报》和《物理评论快报》等刊物,他在国际会议和机构上发表了280多次主题演讲,全体会议和特邀演讲,下面列举具有代表性质的论文名录:
人才培养
张翔认为建设世界顶尖大学的四个支柱是人才、学术环境、远见与战略及资源支撑,他认为学术上应该营造一种批判、质疑与自由合作的氛围;学校要支持青年学者独立研究,敢于挑战学术权威;在关注短期“表现”的同时要有长远布局,围绕学科本身多做思考;排除学术评价中的非学术干扰,引入国际评价以期更为公正的评价机制;注重学生的多元化培养,塑造创新性与批判性的顶尖人才;教师要在科研与教学间寻求平衡;新兴跨学科研究和教学急需打破院系壁垒;同时,要拓宽社会募捐渠道,为科研广开财源。
1996年张翔进入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任教开始,培养了多名博士,并指导博士后的研究工作,截止到2015年培养和指导了50多名中国籍研究生、博士后和访问学者,其中一些学生的具体信息如下: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张翔是光电信息材料和器件专家,是信息超构材料和表面等离激元光子学方向的开拓者之一,他对超材料和超级镜头有开创性贡献。张翔积极参与和推动中国高校、科研院所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和合作,为中国的科技和教育发展做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张翔在超材料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并创造了第一批克服成像基本衍射极限的光学超级透镜,发明了等离激元光刻技术来推进纳米级制造,有利于微电子和数据存储的发展。(2014年菲茨罗伊奖章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