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澄,1980年3月出生,欧洲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第一完成人)、国家级领军人才、教育部国家级重点人才项目特聘教授、国家级青年人才、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现任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副院长、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80年3月,张澄出生。
1999年9月—2004年6月,就读于山东大学医学院,毕业并获得临床医学学士学位。
2004年9月—2009年6月,就读于山东大学,毕业并获得内科学博士学位。
2006年—2007年,成为中美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在美国贝勒医学院血管生物学实验室学习,师从贝勒医学院终身教授
王兴利。
2009年8月—2010年8月,担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住院医师。
2010年8月—2011年8月,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11年,破格晋升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研究员。
2012年,入选首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自然科学类青年拔尖人才;同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201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5年,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
2019年9月—2022年5月,担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主任医师。
2020年,担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主任。
2022年,担任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科研主任。
2023年7月,被聘任为齐鲁医学院副院长。
2024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张澄一直从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发生机制和干预策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首次发现了炎症因子通过ASK1-MKK4-JNK1-NonO通路导致胶原代谢紊乱和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不稳定的新机制、揭示了尼古丁和血管紧张素II通过上调AMPK-AP2-MMP2通路导致血管胶原降解和腹主动脉瘤的分子机制、发现了调节性T淋巴细胞和他汀抑制AS炎症反应和稳定斑块的新机制、发现了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和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于AS早期和晚期斑块、糖尿病性心肌病和糖尿病性肾病的保护作用和分子机制并提出了ASCVD治疗中ACE2-Ang1-7新轴线的概念、提出了ACE2耗竭是新型冠状病毒导致心肺损伤的关键机制,在新冠感染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对照研究中证明应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可显著降低死亡率。
根据2024年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网站数据,张澄先后在《自然医学(
Nature Medicine)》《自然评论心脏病学(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自然通讯(
Nature Communications)》《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等学术期刊上共发表SCI收录论文120余篇,总影响因子超过600,在SCI数据库中被引用1900余次。
2006年11月15日,张澄应邀在芝加哥举行的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上做大会报告。
根据2024年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网站数据,张澄先后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863重大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
根据2024年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网站数据,张澄先后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中国百篇最具影响的国际学术论文奖、山东省青年科技奖等多项学术奖励。
人才培养
张澄认为,创新是一种能力,关键有两点,一是多看,多学习,要多看别人做的、发表的东西;二是对创新思维的训练,要多想。张澄也强调到,本科阶段关键还是把基础打好,尤其是学医的本科生,各种基础知识都得牢固掌握,以此为地基才能厚积薄发,并且要注重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和转化研究。
张澄带领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心血管重构和功能研究导师团队,该导师团队带领研究生在心血管重构研究领域开展了一系列临床和基础研究。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张澄出生于山东济南一个医学世家,受到从事医学的爷爷、奶奶和父母的熏陶,逐渐对医学产生兴趣。
人物评价
张澄是不少同事和患者眼中的传奇人物。在一项项成绩和荣誉面前,张澄始终坚守医者初心,以患者为核心,为让更多的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挽救患者生命而不懈努力着。(《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报》评)
张澄教授在心血管疾病及研究取得了杰出成就。(时任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会主席
许红霞评)
在同事和朋友眼中,张澄就是踏踏实实干活的人,很谦逊。对于年龄比他大的大夫和比他有经验的老师非常尊敬;对待同龄段的人,则一起工作互相请教;对待病人又很仔细。(
山东大学人事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