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1953年1月29日生于天津,材料科学晶体结构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53年1月29日,张泽出生于天津,原籍北京。
1980年,从吉林大学物理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83年,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1987年,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其博士导师为晶体物理学家
郭可信院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北京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1988年5月,赴
联邦德国核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任访问学者。
1990年,回国,并晋升为研究员。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3年2月—2009年3月,担任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
2010年3月,全职出任浙江大学材料系教授,组织和引领浙江大学乃至长三角地区高校电子显微结构领域的相关研究。
2012年2月,被推选为亚太电子显微学会委员会理事长。11月,当选为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张泽在急冷条件下复杂晶体生成及其特殊衍射现象探索中,发现Ti-Ni-V五次对称准晶。将晶体中衍射衬度理论方法引入准晶缺陷研究,在Al-Cu-Co十次对称准晶中发现位错,系统研究了五次对称准晶位错布氏矢量,为准晶缺陷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和新理论。在低维纳米材料的显微结构及其物性关系研究中,发现了GaN过渡层中的新结构,揭示了缺陷组态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发现了孪晶等缺陷对纳米硅线生长的影响,提出了新生长机理。
截至2015年8月,张泽先后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80余篇,被国际同行引用千余次;合作编著《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在材料科学中应用》和《纳米结构及纳米材料》英文专著两部。
截至2015年8月,张泽先后承担多项国家重大和其它基金研究项目,并担任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截至2015年8月,张泽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等9项国家及部委级奖励。
人才培养
张泽认为:科学最实质的内核就是实事求是,如果把“实”变成一个动词,把“事”变成一个宾语,那就是扎扎实实干事,而“求是”就是认识问题的方法。科学的文化是什么?就是反映了事物发展规律的,也就是说我们说的“实事求是”。在改变社会、改变民众现状,科学家应当担负的责任,最直接的就是用行动向公众表示认真做事、守则做事的态度,这是科学家立世之道,也是科学文化之本。
2016年9月5日,张泽受邀在
河南科技大学开元校区文科1号楼S-105室,做题为《科技创新与商业机遇》的专题报告。
2017年1月6日,张泽在
遵义师范学院执文楼119教室作了题为《科技创新与社会文化氛围》的讲座。
2017年7月3日,张泽与
浙江大学的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代表近30人,聚集在在基金小镇学术交流合作中心,并作了《求是与创新》的主题报告。
2019年9月29日,张泽应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广西制造系统与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邀请,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做题为《面对重大需求的科技创新与社会条件氛围》的专题报告。
2019年12月11日,张泽参加由
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和九三学社杭州市委联合主办、杭州市科技工作者服务中心和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承办的杭州科学大讲堂第153讲,并作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航空发动机关键战略材料研发》的科普报告。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张泽在准晶体的结构、相变、缺陷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较高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研究水平居国际领先地位,得到国际同行科学家的称赞,被认为是“国际准晶体领域研究的早期工作者”。(北京工业大学评)
张泽系统研究解决了准晶、低维纳米材料等国际材料科学界的一些重要问题,取得了创造性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