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柔墓,位于河北省保定市
满城区,是
元朝蔡国公
张柔及其家族的墓葬群。
历史沿革
元
至元五年六月二十五日(1268年8月5日),蔡国公
张柔去世,朝廷追赠太师,谥号“武康”。
至元六年(1269年),张柔墓开始修建。
至元十四年(1277年),张柔墓建造完成。
延祐五年(1318年),朝廷加封张柔为汝南王,谥号“忠武”。
1996年6月下旬,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保定市莲池管理处组队对张柔墓进行了考古调查。
墓葬格局
张柔墓位与墓群的最北、最东,地表由
封土、
坟台、
角柱、
神道碑、
石象生、
望柱等组成。封土边长21.5米,高约6米,方形坟台,原宽度、阶数不明。角柱位于坟台之上,于封土四角所立方形石柱,仅露上半部分。东南与西南两柱正面刻有题记,它们标明了封土的四至。神道正北、坟台前部立有神道碑,碑南30米处神道两侧现存有石羊、石虎各三件。
张宏规墓,是张柔的儿子张宏规的墓葬,位于张柔墓西南40米。此墓的神道碑、石象生等俱已不存,封土底径13.30—14米,残高约3米。
张宏略墓,是张柔第八子张宏略的墓葬。位于张柔墓之南偏西、张宏规墓之东偏南,北距张柔墓20米,西距张宏规墓15米。封土保存较好,神道碑高大,此外尚残存石人四件,石羊一件。封土边长18一18.5米,高约5米。神道碑置立于封土前8.5米的神道西侧,系由龟趺及碑体两石组成。
文物遗存
张柔墓神道碑立在神道北端正中,坟台的前部,碑身前倾,碑帽缺失,碑座及碑身下部已埋入土中。碑身表面风化,毁损严重,文字已大半不存。碑之下部两侧残破,碑面风化,损毁程度同于上部。碑身宽1.32米,厚0.34米,高3.23米。
张宏略墓神道碑立于封土前8.5米的神道西侧,系由龟趺及碑体两石组成。龟趺长3.25米,高1.95米,宽1.55米,碑首与碑身为一石分刻,碑首高1.95米,碑身高3.15米,宽1.53米,厚0.42米,通高6.05米。碑首四螭交盘,其鳞、爪、角、牙、须、目凑刀精细,造型生动,除个别文字被凿毁、龟首部分残缺外,此碑保存基本完整,风化亦轻。文、书、刻制均称得上是宋元碑刻中的上品。
张柔墓神道碑南30米以外的神道两侧存有石羊、石虎各3件,牡右牝左相向对置,其间弃有砸断的石虎头1件,故可证原有石虎4件,石羊亦应4件。参照张宏略墓可知石羊之北原有石舍人、石侍卫各两件,神道南端原有石望柱1对,现均已佚。
张宏略墓有石舍人、石侍卫、石羊。封土前13米以南神道两侧的石人均被拉倒砸坏,石羊仅剩一件,亦已无头。计东排有石舍人两件,石羊一件。西排仅石侍卫两躯。
历史文化
张柔,河北定兴人, 张柔家世代务农。张柔“少慷慨,尚气节,善骑射,以豪侠称。” 且能读书略通大义。其后蒙古军队南下,金兵不敌,金帝自中都(今北京)迁都汴京。河北一带战乱不已,盗寇蜂起。张柔集结乡民以自保,最终形成一大地方割据武装,后为金朝招安,率军抵御元军,但一战为元军所俘,于是率队降元,成为元军的主力。其后为元朝攻城略地,灭金攻宋,立下汉马功劳。元朝封张柔蔡国公,死后赠推忠宣力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加封汝南王。
研究价值
张柔墓是中国规模宏大、保存较完整的元代家族墓群,对考察宋元墓葬规制具有参考价值。
张柔墓现存的两通神道碑记载了张柔和张宏略墓葬修建年代和修筑情况,碑文还记载有史料上未曾记录的人物经历、已记载的重要事件的记述,仍有他书所不能替代的参考价值。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5日,张柔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信息
张柔墓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大册营镇岗头村西。
交通信息
驾车自满城区人民政府出发,经燕赵北街、兴阳线到达张柔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