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松鹤(1912年10月10日-2005年7月28日),广东东莞人。1930年考入广州美术专科学院。1936年入国民第二军第四师任中尉艺术科员,绘编抗日宣传画报。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及东江抗日纵队,历任抗日民主区长、联区主任,东江南岸第三战线副指挥,华北《行军快报》、《行军画报》主编。建国后,曾先后在北京市人民美术工作室、北京市美术公司、北京画院从事雕塑创作。是新
中国雕塑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自上世纪60年代起,被授予国家突出贡献专家,并一直享有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2005年7月28日,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
人物生平
张松鹤,1912年10月10日,生于广东省东莞市清溪镇柏朗村。
1930年考入广州美术专科学校(广州美院前身)西洋画系,并研修雕塑。1934年夏毕业后回乡执教中学、创办小学,宣传抗日救国救亡。1936年夏参加即将赴抗日前线的国民党陆军第二军一五四师,任中尉科员,编绘抗日宣传漫画。1937年赴上海参加著名的淞沪战役,经历惨烈的战斗后,与少数幸存的官兵撤退回广东。1937年12月因不满国民党军队的腐败无能而离开,回乡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于家乡清溪组织成立东莞县民众抗日自卫团第二十二大队,当选为大队长。1938年12月中,带领自卫大队与其他自卫大队合并,整编为惠东宝边区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二大队任副大队长,随后合并入东江纵队。1939年以教师身份任教于敌伪战区的鹿鸣、石龙、平岗、崇雅等多所中小学,从事地下抗日救亡工作。1942年曾任武工队员,以龙岗中心小学教师为掩护,在东线护送香港回来的进步文化人士。1944年初因身份暴露被迫撤离,往清溪、石马、凤岗、坊坂、雁田、约场各乡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并把各乡统一成立新三区,任区长。
1945年8月底日本投降后,组织区抗日政府重新打游击并成立联区,任联区主任,东江第三战线副指挥。1946年6月随东江纵队司令部参加北撤谈判。北撤山东后,负责两广纵队出版工作,绘编《行军画报》、《行军快报》和小型画册。1948年转业任华北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研究员、班导师、教授。
1949年绘制天安门毛主席画像。1951年任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纪念碑雕塑委员会主任,主持纪念碑雕塑工程。1951年创作新中国第一套雕塑艺术邮票浮雕《毛主席像》。1952-1963年任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专家组副组长,创作《抗日游击战》(合作),获首届全国城雕评奖最佳奖;其间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塑造《马克思像》、《恩格斯像》、《列宁像》等。1958―1966年,任北京市美协创作室副主任,创作《鲁迅半身像》、《鲁迅像》、《鲁迅胸像》《毛主席全身像》《毛主席半身像》、《毛主席浮雕像》、《任弼时像》(浮雕)等。1966―1967年,借调到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学院、山东师范大学、湖南大学等塑造巨型毛主席全身像。1968―1971年,遭到不公正对待。而同时他设计雕塑的毛主席全身像、半身像被大量复制,浮雕被制成毛主席像章,数量极大,流传极广。1972年调入北京画院,潜心研习中国画及书法,创作出大量书画作品。
1977年雕塑毛主席纪念堂《毛主席汉白玉坐像》(合作)。1979年参加中国雕塑家考察团到意大利、法国考察,发表《西方现代雕塑艺术》、《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艺术》等论文。1984年设计创作《深圳革命烈士纪念碑》及浮雕。1985年设计《东江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并合作创作东江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群雕。1986年创作家乡清溪镇人民政府雕塑《开拓者》。1988年被聘为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名誉教授。1989—1991年出版《松鹤诗集》,赴南美洲苏里南、法属圭亚那、美国、加拿大作巡回展览举办书画展及讲学。1991年定居故乡清溪柏朗。先后设计创作《清溪革命烈士纪念碑》及浮雕,创作《
王作尧将军》、《
曾生将军》、《
蔡元培像》、《
何与成头像》等塑像,以及大量书画作品。2005年7月28日晨8点30卒分于故乡清溪,享年九十三岁。
人物经历
投笔从戎,激战淞沪
经堂兄介绍,张松鹤于1936年6月加人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四师,任师政训处宣传科准尉见习司书员(见习文书)。部队向粤北进发,张松鹤大量绘制抗日宣传漫画并公开大量书写“打倒蒋介石不抵抗主义”“蒋介石丧尽天良”等大幅标语。
然而三个月后形势峰回路转,陈济棠被逼出走,反蒋行动失败。部队改番号为一五四师后不再宣传抗日而改为画“提倡新生活运动”的招贴画,这时侯,军中腐化、随落之风日益彰显。张松鹤虽已任中尉宣传科员,但对这种现象心生不满,渐生去意。
“八・一三”淞沪抗战随之爆发,一五四师开赴淞沪战场。张松鹤随部队北上淞沪,抵达黄渡镇后即与日军展开激战。没有制空权的粤军因受日军轰炸和炮击伤亡惨重,至南京保卫战开始时,受命撤至南京东面汤水一线的抗日军队仅剩不足五千人。随着战局恶化,11月底时不到三千人的一五四师得令进人在南京水西门附近阵地抵抗日军并掩护友军撤退,张松鹤时任代理政工科长,负责在下关火车站收容伤兵。1937年底,张松鹤随师部撤到武汉后回到粤北整编,于1938年初离开。
艺途重归,塑造历史
1948年,长期的游击生活严重影响了张松鹤的身体健康,不再适合随纵队主力南下作战。于是,张松鹤服从组织安排,转业到为新中国成立组建的华北大学,担任三部研究员及班主任,从此,他开启了人生的另一个重要阶段一艺术生涯。张松鹤随华北大学迁入北平,参与组建北京人民美术工作室并任美术创作组副组长,开始了领袖浮雕及圆塑创作。他创作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件毛主席浮雕像——《新中国缔造者》和毛主席胸像《人民领袖》成为流行全国的红色艺术作品。
负责中国第一座纪念雕塑建筑群——《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群雕》的创作及塑造,奠定了张松鹤的雕塑地位,同时,使他得以参与主持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创作及塑造工作。以亲身经历和体验创作塑造的浮雕《抗日游击战》,是张松鹤在夫人陈淑光协助下完成的毕生最重要的雕塑作品之一。这两座纪念雕塑成为新中国雕塑史上的巨作,也使他成为“新中国雕塑事业奠基人”之一。
考察西欧,参政议政
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到西欧考察的雕塑专家,这次考察打开了张松鹤艺术思想之窗。虽然对欧洲的现代主义无法完全理解,但古希腊、罗马、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和法国古典主义雕塑大师的作品给他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他对欧洲社会文明及发达程度惊叹不已,回国后撰写了论文《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艺术》。这一年,他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1978年,张松鹤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并连续三届当选,达十五年之久。他从一个潜心专注于研习传统中国画及雕塑创作的“艺员”,变成时时关注改革开放、日日呼呼“拨乱反正”、年年问政议政的委员。政治责任和使命感使他全身心投入到“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中,不少曾帮助东纵的进步人士在“文革”中蒙冤,经他坚持不地奔走呼呼,最终平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张松鹤又通过提交提案,为反腐倡廉大声疾呼。晚年的张松鹤把对山水和花鸟的情感寄寓于宣纸与笔墨之中。
用书画筹款,重建家乡小学
晚年的张松鹤对故乡充满着眷恋,退休后,他选择回到家乡安度晚年。在清溪的日子里,张松鹤把对山水和花鸟的情感寄寓于宣纸与笔墨之中,笔锋日渐苍劲。荔枝是他最喜欢并有独到见解的题材,他的集西画素描功力和中国水墨技巧为一体的画法,自成一体。
有一天,清溪浮岗村原党支部书记刘马安来到张松鹤家里,寒暄过后便提出了请求:家乡文明小学早已破旧不堪,村里财政还不宽裕,能否用书画帮助村里筹款重建文明小学?张松鹤立即回应:“支持教育事业本是我义不容辞的事,更何况这是本村自己就读过的小学。一定要把小学教学楼建起来。”
就这样,每一位捐款的港台商人,根据不同的捐款标的,可以得到一幅他的书法或绘画,直至三层高的教学楼盖了起来。
2001年重阳节,张松鹤不慎摔了一跤,摔裂了大腿骨,半年的卧床生活,使得他的身体严重衰退,多数时间只能坐在轮椅上。然而,他每天必做的事就是作画。在轮椅上创作写意画,难度可想而知。而随着身体衰弱及被诊断为晚期青光眼,视力严重下降,他作画时要靠助手用手搀扶着进行。他这是用生命作画,以毅力与生命所剩的时间赛跑。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他去世几周前。
亲属关系
陈淑光是著名雕塑家张松鹤的夫人,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女雕塑家,也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八组浮雕中唯一一位女性共同作者。从《抗日游击战争》浮雕素描初稿的创作绘制到塑造完成,陈淑光协助时任雕塑组副组长的主创者张松鹤完成了《抗日游击战争》的创作及塑造。
幼子、雕塑家张方。
社会纪念
2022年9月28日,“烽火铸忠魂——张松鹤艺术与文献展”暨学术交流会在东莞清溪镇文化服务中心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