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杲
国画家
张杲:男,汉族,字约翰,晚年号老呆子、寂寥居士、蓑鹤台上人、杏园老人等,1942年出生於西安,原籍山东昌邑。国画家
基本信息
国家一级美术师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驻会专业画家、陕西省文化厅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 1959年拜石鲁为师,1974年陪同石鲁被批判参加在西安碑林举办的“黑画展览”,197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高研班,进入李苦禅教授工作室。1980年由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张杲画选》,全国发行。1990年由香港英属艾利博有限公司出版《张杲画选》第二集。1995年应邀出访兰卡斯特大学为纪念欧洲二战胜利五十周举办的“张杲与中国日”文化活动以及讲学与画展、并获毛卡姆图书馆收藏证书、作为一门严肃艺术的中国画引起英国BBC的两次专访与报道。997年出访欧美八国讲学,在美国获院士奖项。1998年成功引进纽约“全美粉画第25届年展”并率团回访美国举办多次美术交流活动,获纽约全美粉画协会荣誉证书,1998年十月又应英国皇家美术联合总会暨皇家水彩协会之邀第三次赴英国举办画展,出版画册等。2002年出版第三本大型画册《张杲画集》在西安发行。 2011年“长安精神——陕西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展”在北京、广州、上海三地的巡展。在漫长而艰辛的艺术生涯中,立足于中国画传统,广泛而深入地取鉴中外文化艺术资源,积极探寻中国画的笔墨精神与表现潜能,以充沛的创作激情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引领着陕西美术的方向和潮流,为中国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巡展在各地引起了巨大反响。无疑是当代陕西美术的巅峰呈现,对于美术理论界深入解析“长安画派”之后陕西美术的发展历程,把握当代陕西美术新格局,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和学术价值。
社会评价
张杲有才,胆也正,作事每有奇思,好独行。三十年前他作装修,打家俱不落俗套,洋味十足,在圈内己小有名气,作画也与众不同。一日造访,进门就让我大吃一惊。半面墙壁,画一幅魔鬼咄咄逼人。原版当是俄国著名油画家,疯子弗鲁贝尔所作的《天魔》。作为摹品,形色俱佳。问其材料:宣纸、墨汁、国画色耳。人知张杲是国画人,出身书香,师从甚广,然而他如此这般逾越规矩,却让我一时竟回不过神来。所以只好恭听他的“国画色彩革命”的宏论,洒洒万言,想必十分有道理。只是我心里苦笑:“关公战秦琼”,何必要和油画比颜色呢?
经典事迹
张杲有一本画集封面盖有一方印章日:“骚胡子”,他说是西街回民的骂人话,意指配种的公羊。粗话但语入印,我是头一回领教,感觉十分新鲜。打开来是一整本的西洋线描女人体,显然也是从哪儿摹来的,虽不及学院派的严整,却足见他过人的激情。是时,正值“文革”的中期。(指1968---1970年间)张杲画画不屑于陈陈相因的老调,但却与石鲁先生过从甚密。曾有传言他在北京饭店“垄断”了石鲁,其实不过是他有心照顾老师,有心在这位创意大师那里多熏陶点“开先”之气。七十年代末,张杲又进中央美院李苦禅教授门下读研,是时他已若不系之舟,全然无羁无绊,我行我素之态依然,画风愈发唯美。我几乎认定,张杲的骨子里是一个“东洋鬼子”。因为他太爱在洋酒与“二锅头”,咖啡与“碧螺春”之间搅和。他的画用色绮丽,笔意舒展,却总透出些“东洋花布”式的妖艳。张杲深谙中国画理的意境和韵致,却不追赶古人的苍凉,也不追文人画的恬淡。他的日历上少有悲天悯人,愁肠百结的坏天气,有的是欣欣向荣的热情和唯美主义的态意。
90年代,张杲出访频频,回来后作一批英国皇宫的珍奇花卉,其富丽雍容在中国画里少见。间或,又在里面嵌上些他所钟爱的裸女。其出格与大胆再次让我吃惊。或许,艺术原本就是悦己之术,首先是自己的感动,否则就不会有别人的感动。托翁说:“如果你的表演或写作让人感到你不是在愉悦自己,而是为他们所作,就会本能地产生反感和抵触”。我想,张杲的独一无二和自恋至少己确立了它独行的价值。远胜过那些千人一面的因袭。
98年我与张杲同行访美,相伴月余,很想找一句话来形容我对他的印象。年长我七岁的他在美国像一个精力过盛的癫子,或纵酒调笑,或插科打诨,全无羁绊。女士们说他的笑像“盛开的菊花”充满着爱的激情。或彻夜不眠地拍摄与爱有关的电视屏幕;或逢人便问,遍寻美利坚与爱有关的药片;很不在乎别人会怎么看。我看到了一个赤裸的张杲。一年前,我又与他相遇,得知他用了三年的时间在上海学习电脑编程,目的是要开发西安碑林的正宗书法字库,要与台湾的“汉鼎”抗衡。以及采用“有机发光显示技术(OLED)一种超前的绘画载体。吃惊之余,我又看到了一个敢想敢为,独行天下的张杲。
北平2002年9月记于客墨堂附:如何使用有机发光显视技术在中国画上?一在这个全新的载体内宣泄阴暗或是创造光明,那是你自已的事。而种种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一老呆子壬午中秋记朴西安古城
画家张杲印记
张杲的绘画和他的为人,长久以来就像谜一般对我充满着吸引力。在他迂曲而漫长的人生经历中,有许多不为常人所理解的事件和行为方式,这些在暗中聚合的东西使张杲的人生经历本身,同他的绘画一样都成为了精美的艺术品。
用迷醉来形容他的艺术和人生再恰当不过。在商业时代要想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不单单需要勇气,同时还需要执着,忍耐和弃绝功利的赤子情怀。从绘画的角度看,张杲曾经拜国画大师石鲁为师,随后又考入中央美院李苦禅工作室,可谓师出名门。但张杲从不依此作为自己博取市俗功利的凭借。他执着于自己迷醉之中的密叶、疏枝和花影,这些不是用眼睛可见的物像,它是心灵在沉迷之中的自反和追问。什么是花?什么是灵魂?什么是藏匿于它们其间永久不移的秘密?这便是张杲绘画总体的精神指向。
呈现心灵之镜的花影对人类思想最直接的启悟,使得张杲的绘画具有非常浓烈的哲缘意蕴。在画室里是画不出这些画的,衣食无忧的闲情逸致不可能产生这些近乎迷醉的精神世界。张杲不属于这个意义上的画家,他像是荷尔德林的恩培多克勒,迈着自愿的步履朝向埃特纳火山,留下一团重返自然的烈火。不敢於自毁,不敢於义无返顾地踏向火山的深处,哪会有真正意义的收获?哪会有圣徒般地登入涅槃 之境?对于一个画家而言,最为重要的是艺术道路。在什么路途之中,才有可能碰到什么样的问题。张杲选择的是“劳心于刻画而自毁”的路,这意味着要在挣扎中,在危机的淹没意识里,在一块块板板的夹缝中拼出一线光明;这也意味着舍弃之后而获大得,而赢新生。
这样的艺术道路也注定了张杲在生活中的颠沛流离,破纳褴褛。他曾经在童年时代的暑假里卖冰棍,寒假里卖报纸维持学费。青年时代,他曾在虢镇河道里放马,木作工厂锯木板,郊外坟地打土坯,西安火车西站挂坡作苦力,所有这些都是他选择自己艺术道路之后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报应和累累伤痕,也使他在绘画中获得了杖责良心的净化,浪迹天涯的放纵,以及寂寥寒居的温存。张杲的绘画因生活的磨难得到沫浴和滋养。而他只是哈哈一笑,告诉你:“读佛宜对美人”。
张杲的绘画在形式和表现语言上独具特性。淡墨与重彩的互渗互映,不仅效果滋润淋漓,更使画面从整体上产生魔幻离奇的况味;枝叶在构图上的极度夸张,是在简淡得近乎消退的水墨中呈现出来。张杲是制造绘画间离效果的高手。他的花卉总是若有若无,若隐若现,不即不离;在消隐中伸张,在张扬里聚敛,在丢弃中获得,就像是一场梦,留下的是追忆和消逝的碎片,留下的是踪迹。张杲在观念上更接近西方后现代绘画,他有很浓厚的中国给画的笔墨功力,这使他的绘画语言显得非常丰富。杂揉、融合中西绘画技术方法之所长,表现自己身体的感受,心灵的感受,形成了张杲绘画独特的样式和格制,那些奇特的枝叶和花萼,不是应物相形的结果,也绝非坐在画室中借助模特而信手拈来,它们是迷狂的结果,是对沉醉在梦里境象的固执追忆和大胆抒写,既不同于传统的中国画,也非所谓的现代水墨。好的艺术作品往往引起的不是一律的赞誉和掌声。张杲不是生活在掌声和“桂冠”丛林之中的画家,他属于那一类真正可以称得上是“战士”的艺术家,他们不仅为这个世界创造出精妙的艺术品,而且还将自己的生命也塑造成一件艺术品。因而,张杲本人和绘画,有可能引起歧见,有可能产生非议,更有可能遭人抵毁。但是,张杲作为画家却让善良的人们看到了真诚。
(本文发表於2002年1月9日《陕西日报》第5版,有删改) 杜爱民
2001年月11月于西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1 22:35
目录
概述
基本信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