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燮(1902-1927),江西永修人。192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5年从武昌师范大学毕业,回南昌担任中共江西地方执行委员会组织委员,后来又兼任永修县支部书记。1926年11月,任国共合作的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工人部长,和担任农民部长的方忘敏成为江西省工农运动的主要领导人。1927年初,他奉党的指示,以中共江西地方执委委员会委员兼永修县委宣传部长身份回到家乡,开展工农运动。4月14日,在与围攻中共永修县委的敌人战斗中不幸中弹,英勇牺牲。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张朝燮,字淡林,1902年出生在江西省永修县城艾城一仕宦之家。他的父亲张文渊是清末举人,曾在甘肃任过知县。张朝燮在家乡上小学时,成绩为全班之冠,他和同学王环心志同道合,常在一起议论国家大事,畅谈思想。张朝燮很有同情心,看到班上有的同学因家境窘迫而辍学,就去请求担任县教育会长的父亲资助,却遭到父亲的斥责,但他并不因此而灰心,立志要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
1919年,张朝燮与
王经燕结婚。青梅竹马的两人,情投意合、夫妻恩爱,常以姐弟相称。婚后不久,
五四运动爆发,很快形成了席卷全国之势,在南昌二中读书的张朝燮,此时已阅读了
《新青年》、
《觉悟》等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书刊。由于具有较强的革命意识,加上成绩优异,张朝燮在学生当中小有名气。
1921年,他与同学王环心等在南昌江南会馆成立“永修教育改造团”,进行新文化传播。王环心是王经燕的堂兄,与张朝燮一同就读于南昌二中,阅读了进步书刊上
李大钊等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后,满腔热情地投身省城的学生运动。在丈夫和堂兄的鼓动下,王经燕参加了他们在永修涂家埠创办的含英小学的学习,与她一起入学的还有王环心的妻子
淦克群,在那里,她们一起接受新思想、新文化,学习新知识,带头放脚、剪短发,参加各种活动。
参加革命
1922年,张朝燮考入武昌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系(今武汉大学前身),在武昌党组织创建人之一的
李汉俊的引导下,系统地阅读了马列主义著作,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已是两个孩子妈妈的王经燕向丈夫吐露了想继续读书的心愿,在丈夫的支持下,王经燕考入南昌省立第一女子中学高中师范部就读。在学校,她积极参加各种革命活动,组织了进步团体女青年社,参加青年学会。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初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夫妻两人共同走上了革命道路,并肩战斗。
1925年初,张朝燮从武昌师大毕业,由党派回南昌,担任中共南昌特支组织委员。正当张朝燮为革命奔走的时候,江西地方党组织决定选送王经燕等13人赴苏联
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征求王经燕本人意见,已是三个孩子母亲的王经燕开始迟疑、犹豫,于是写信给在南昌的丈夫。张朝燮收到信后,立即从南昌赶回家,坚决支持她出国留学,王经燕当即表示服从组织决定。1925年10月,王经燕与其他几名永修籍学员一起从永修涂家埠火车站出发,前往莫斯科学习。临走前,张朝燮将一个信封塞给了她,上车后的王经燕拆开信封,里面是丈夫写的一首《念奴娇·送别》:
茫茫荆棘,问人间,何处可寻天国?西出阳关三万里,羡你独自去得。绰约英姿,参差绿鬃,更堪是巾帼。猛进猛进,学成归来杀贼。
试看莽莽中原,芸芸寰宇,频年膏战血。野哭何止千里阔,都是破家失业。摩顶舍身,救人自救,认清吾侪责。珍重珍重,特此送你行色。
王经燕读完,热泪盈眶。到达莫斯科不久,水土不服的王经燕经常生病,情绪不佳,再加上思念家中三个孩子,学习受到一定的影响。张朝燮得知后,立即去信劝慰她,信中说“对于年老的母亲,年幼的孩子,固然要挂念,而同时对于社会上一般受压迫者的民众尤应该放在心头,设法拯救”“不要把对于私人的感情的热烈,超过对于团体感情的热烈,我们现在应当努力于我们的公共使命”,劝导她多考虑受压迫的民众,将个人利益放在后面,鼓励她努力完成使命。在他的鼓励下,王经燕将个人情绪抛到脑后,继续坚持学习。从此,两人经常书信往来,谈论着革命理想。
不幸牺牲
1927年政治形势急转直下,眼看大革命的前途要被国民党右派所葬送,身在莫斯科的王经燕获悉国内情况,十分忧虑,写信鼓励丈夫。信中写道:“亲爱的同志,起来吧,我们共同的携手把资本主义社会上的一切障碍物和所有的一切罪恶,统统把它扫除,扫开一条新的光明道路,引导人们向那伟大的道路前进!这样才能救出一般歧途中的青年。我亲爱的同志,我们是特别负有这种责任的。”鼓励丈夫坚持身为革命者的任务,坚定革命的信心和勇气。
1927年4月15日,永修县长卢翰串通柘林豪绅吴廷桂,纠集80余人,包围县党部驻地城隍庙,而庙里只有王环心、张朝燮、曾去非等几位县委领导人和农民自卫军的八条快枪。由于寡不敌众,张朝燮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