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碑
隶书书法作品
《张景碑》是刊刻于东汉延熹二年(159年)的一方碑刻,又称“张景造土牛碑”等,无撰书者姓名,属隶书书法作品,现由南阳市博物馆收藏,立于南阳市卧龙岗汉碑亭内。
碑刻内容
释文
〔府┃┃告宛:男〕子张景记言:“府南门外劝〔农〕土牛,□□□□,┘调发十四乡正,相赋敛作治,并土人、犁耒、艹蓎、屋,功费六七┘十万,重劳人功,吏正患苦。愿以家钱,义作土牛,上瓦屋、栏楯┘什物,岁岁作治。乞不为县吏、列长、伍长、征发小繇。”审如景〔言〕,┘施行复除,传后子孙。明检匠所作,务令严事。毕成,言。会廿□。┘府君教。┃┃大守丞印。┃延熹二年,八月十七日甲申起□。┘八月十九日丙戌,宛令右丞慴告追鼓贼曹掾石梁,写移□┘遣景作治五驾瓦屋二间,周栏楯拾尺,于匠务令功坚。奉□,┘毕成,言。会月廿五日。他如府记律令。┃┃┃┃掾赵述□□┘府┃┃告宛言,男子张景以家钱义于府南门外,守□□□┘瓦屋,以省赋敛,乞不为县吏、列长、伍长、小繇□掾□□□□。
(说明:〔〕内为补字,┃表示一个字距的空白,□表示缺一字,┘表示分行。)
创作背景
《张景碑》刊刻于东汉延熹二年(159年),是汉隶鼎盛时期的作品之一。延熹二年(159年)七月,宛县人张景向南阳郡提出申请,希望承包郡城南门外造作、维护劝农土牛的工程,并以免除部分徭役负担作为条件。八月十七日,南阳郡太守府向宛县发出“府书”,告知宛县县令,太守已同意张景的请求,责令宛县县令具体负责检查工程质量,完成之后向郡府报告。八月十九日,宛县县令让右丞慴告知追鼓贼曹掾石梁,发出文书,执行太守教令,遣张景建造五驾瓦屋二间及劝农仪式的相关配套设施。八月二十五日,宛县掾赵述拟写了一份回复南阳郡府的“应书”,报告郡府此事之执行情况。之后,郡府又向宛县发出一份“府书”,告知宛县,称张景愿意承担劝农仪式所用瓦屋等设施的看守、维护之责。之后,因权益证明和社会管理而载录公文于碑石上,由此产生《张景碑》。至于碑的刻立者,南玉泉依据碑文中有“大守丞印”的用语,认为当是宛县官吏所立。
艺术鉴赏
风格
《张景碑》的艺术个性寓于中和,而非夸饰,气度典雅,端庄而遒逸,兼有《史晨碑》和《曹全碑》之美。同时法度完备,循规蹈矩,蚕头雁尾,结字严谨,隶书的独特笔法表现的非常充分,字法于规矩中见逸态。
笔法
《张景碑》的笔画形态几乎全用圆浑之笔,也偶用方笔,如“土”字末笔,“屋”字末笔、“南”字长横起笔都倾向方笔“折刀头”法,然其出锋决无方笔,全以圆笔出之。或尖笔露锋,如“匠”字磔尾、“延”字末笔磔尾等,露锋以纵其神;或圆笔敛锋乃至卷锋出锋者,如“所”字中的挑画和波画、“不”字的波挑、“列”字末笔慢挑等,均用回锋收笔,藏锋以包其气。圆笔的广泛运用,加之所用隶书主要特征笔画波挑上并不刻意用肥笔突出而具自然收束,使得笔道圆润,婉通流畅,具有“玉箸篆”笔意。
同时,《张景碑》所运用的笔画在总体上似无一不平,然大多笔画实际并不平,带弧度的笔画正是其奇逸之处,弧形笔道寓于平画之中,含蓄深沉。如“四”字上平画呈上拱之姿,弧的正中转折点也正落于字的中轴线上,而当中两条短竖及两边竖画,都有一定斜度且对称着呈现相背状,在视觉上似乎是在中轴线某一点发射的四条线的片段,整个字呈现出完全对称的形态,上拱的横画及四张的竖画构成了一顶庄严神武的皇冠;“牛”字、“正”字、“土”字的末“牛”字上横微微上拱之意(碑中的大多数“宝盖”头的平画,大都呈上拱状);“治”字中的“厶”部下平画则作下凹之状、“守”字中宝盖头的末短竖,则有向内俯视的姿态微斜向中宫;“月”字内的两点,一平一斜,富有变化;“印”字左边短横右上斜,右部短横则向右下斜,而末笔竖画则与左竖相向,全字无一笔无斜度,然而重心却极稳。
此外,《张景碑》在用笔上还具有以下特点:①捺笔有多种形态,如“教”字、“敛”字的捺笔平压而出,似如来神掌,气压万象,四极安定;而“丞”字、“令”字、“延”字、“大”字等捺画则微微带有上挑之状,如风卷残云、鸿飞鸾舞,势欲飞腾。②于转折处多用折笔,特别是在字形的外框四角上,如“赋”字中的“贝”部、“相”字中的“目”部、“屋”字中的“尸”部等,大凡框状结构部首,折笔是主要方法,但其折绝非统一垂直折笔,大多数都与其前一笔平画形成一定斜度,如“劳”字是外斜,“万”字则内斜,“赋”字则垂直不斜。且虽外框多方折,却外方内圆,在内部笔画及留白皆可见圆态,如“施”字中的“也”部外折面内圆,“伍”字整体方扁而内部交叉,两笔带弧度呈曲劲状,两交笔分割成的两个三角形棱角全无,有趋圆转之意。③少量的运用提转之法,如“审”字中的宝盖头即用暗过之法下转,“如”字中的“口”部则用斜台提转法,“为”字最后的“金钩”则分为两笔写成,似断实连。
结体
《张景碑》的字形平画宽结,背分取势,呈横势扁方之态,而其字扁者不过分夸张,然字无定形,决无展促之意,长者不促之短,如“会”字、“事”字、“熹”字、“费”字、“屋”字、“曹”字、“景”字、“重”字、“驾”字等;扁者则展之而不过度,如“丞”字、“以”字、“尺”字、“丙”字、“九”字、“成”字等。同时,《张景碑》的结体擒纵有度,中宫敛而不过紧缩,外笔纵而不失其度。如“不”字中的两点及中竖敛于中宫之内,为重心所在,而撇、捺四展如罗敷舞袖,但两笔皆管领于首笔平画之下,绝无太过夸饰之弊;“功”字中的“工”部斜靠“力”部,“力”部长伸左足挑起“工”部,而以另一笔画端点为支点,撑起全字,全字稳定而不失奇逸之态;“吏”字左挑高抬,左足踢出,右波压平,“口”部收敛于中宫,全字收纵显明;“成”字、“延”字末笔都长尾飞动流走,长伸之笔平衡全字重心;“九”字、“尺”字的末笔先斜向下压后奋力挑出,“蚕尾”似有千钩之力,虽钩上处空空如也,却似有万磅垒石叠放,与左边笔画叠集处相称,并无空疏的感觉;“梁”字、“丞”字等中宫极敛而长笔或波挑展出,使得全字在严谨内敛中见舒放潇洒之姿。
章法
《张景碑》的章法严整,横有列,纵有行,鳞次栉比,如鱼丽排叠,字距宽于行距,为隶书高度成熟时通用章法,肃穆平整,合于公文体的要求。然而,平整端庄而未墨守成规,如文末顶端“府”字拖笔,如长空奔雷,晴天霹雳,银河垂挂,飞瀑直泻,既突现了书写者情感体验的高潮,又打破了章法上的平整,为全篇增添了凌空的气势。加之另有几处连续几字的大空白,或出于文本格式需要,或出于实用的目的,在全碑也起到了“洞达透其气”的视觉效果。
以大九宫(整幅书法作品的上下四旁的统摄拱揖)而论,《张景碑》的文字中心全体空朗,中透为洞。而周围八个字多为密集之字,唯第四行的“月”字右侧“令”字为疏,又可透气,边透为达。但就以“八”字和“令”字为中心的字来看,则四边又多密集之字,气又从“月”字达出。第三行的“人”字中透气达于东北角的“四”字;第十行的“府”字拖笔犹为神骏气爽,与其下扁方状的“告”字连接来看,如力士挑大旗,上摇曳而下沉实;首行的“门”字与第二行的“人”字、第二行的“功”字与第三行的“瓦”字、第九行的“月”字与第十行的“宛”字相邻皆如招手相望。“廿”字、“如”字、“曰”字等扁之字两边皆有纵势重立之文相架,在客观视觉效果上合乎大九宫的美感。
以小九宫(一字点画的八面拱心)而论,《张景碑》的文字以匀布为主,以见其端庄整肃,然匀布中亦不否定疏密对比,字形成的匀布空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图册来源:《汉张景碑》)
作品评价
现代书画家启功:此碑体势严整中不失姿媚之趣。且石初出土,字口完好。惟石质似逊于小子残碑,更拓数年,则未卜其丰采如何矣。(《论书绝句》)
河南大学中文系教授高文:字体宽扁,点画波尾显明,笔画从容秀雅,端正而不板滞。与《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书体相近,为成熟之八分书。(《汉碑集释》)
河南博物院副研究员汤淑君:此碑的发现,为我们研究汉代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碑文反映出东汉徭役的苛重,仅为举行立春仪式就需“调发十四乡正”进行准备,结果弄得“吏正患苦”,可想其他劳作就更惨了。另外,碑文所记“右丞”“追鼓贼曹掾”以及官名的统称“列长”等,《汉书》皆不见记载,故可补史书之阔。此碑在研究我国书法艺术方面也有着重要价值。碑文字体宽扁,点、画、波、尾显明,端正工细,秀丽多姿,与现存《乙瑛碑》《史晨碑》《曹全碑》《朝侯小子残石》等书体相近,均可代表汉隶书体的一大流派。(《张景碑》)
历史传承
1958年春季,河南省南阳市群众在整修街道时,于南阳市南城门内马路东侧挖出《张景碑》,随后移至南阳市文化馆保存,1959年迁至南阳市西南卧龙岗南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现由南阳市博物馆收藏,属国家一级文物,立于卧龙岗汉碑亭内。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0 08:58
目录
概述
碑刻内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