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效房
眼外伤和眼内异物专家、医学教育家、郑州大学河南医学院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张效房,1920年10月生,河南开封人,回族,中国共产党党员,民盟盟员,眼外伤和眼内异物专家,医学教育家,郑州大学河南医学院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人物经历
1920年10月,张效房出生。
1939年—1945年,就读于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现郑州大学河南医学院),毕业后留校工作。
1950年,任河南大学医学院眼科教研室主任、附属医院眼科主任。
1951年12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78年—2000年,历任中华医学会全国眼外伤学组组长、名誉组长。
1978年,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
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0年,历任河南省眼科外伤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
1988年,任河南省眼科医院名誉院长。
1992年,正式退休后又被返聘工作。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张效房主要研究方向为眼内异物和白内障简化手术,另有沙眼、角膜移植、钩端螺旋体病眼并发症等,其科研成果如下:
1、角膜移植术的研究,设计并开展“深板层角膜移植术”。
2、钩端螺旋体病眼并发症的研究,从眼科角度发现钩体病(热带病)在中国北方的暴发流行,并对其并发症——葡萄膜炎进行研究,提出分型及治疗方法。
3、眼内异物定位与摘出的研究。
1980年,张效房创建河南省眼科外伤研究所;1988年,创建河南省眼科医院。
截至2021年7月,张效房已在中国国内外发表论文256篇,其中第一作者208篇。
截至2021年7月,张效房已出版专著23部,主编8部。
截至2021年7月,张效房已获得国家、省部级奖20余项,厅级、学校及医院奖20余项。
人才培养
1979年,张效房参加编写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统一教材《眼科学》(第一版),1982年主编高等医学院校本科教材《眼科学》(国家教委“九五”重点图书)。
截至2016年3月,张效房已在中国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0多座城市举办学习班。
截至2021年2月,张效房已指导培养眼科硕士、博士70余人,他们中已在美国、加拿大大学做教师和研究员3人,美国国家医学研究所(NIH)研究员1人,中国国内大学副校长、医院院长、副院长6人,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代表2人,如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张金嵩宋绣雯郝燕燕,时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眼科主任杨培增,时任河南科技大学副校长雷方等都是他的学生。
荣誉表彰
截至2021年7月,张效房已获得个人荣誉称号40余项。
社会任职
人物影响
1955年,张效房和同事开始系统地进行眼内异物定位和摘出研究。所设计的薄骨定位法、垂直位校正法、方格定位法、电子计算机定位校正法等,被眼科学界称为“张效房法”。
1998年3月,因为眼内异物方面取得的成就,张效房获评为“河南省科技功臣”,政府奖励5万元。他不仅全部捐献出来,又拿出自己吃俭用的15万元积蓄,其中5万元作为捐款,10万元购买医疗器械,无偿提供给基层医院开展手术。这一义举,让诸多同行受到感染,纷纷捐款,建立“张效房医学学术基金”。2008年,张效房又捐出自己的积蓄100万元,使基金达到了130多万元。“张效房医学学术基金”资助的范围,一个是国外留学,一个是进行眼科医学学术研究。
人物评价
“张效房是中国眼外伤和眼内异物摘出领域的奠基人,他一为医,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一为师,传道授业,解惑答疑,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他的座右铭‘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河南日报》评)
“张效房是眼科学界一代宗师,是河南眼科医学发展史上的‘活化石’。”(《大河报》评)
“ 张效房是著名眼科专家,为眼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对中国白内障盲人的复明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评)
“张效房就像一棵苍翠挺拔的青松,屹立在中国眼科事业的大地上。”(《光明日报》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8 17:10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主要成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