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
国民政府中将军医总监
张建(1901—1996),又名健,字扫霆,广东梅州梅城东街(今梅江区东郊东街燕诒堂)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先后毕业于北平陆军军医学校、德国柏林大学,获医学博士、哲学博士学位。曾任第一集团军野战医院院长、广东陆军总医院院长、广东陆军军医学校校长、南京中央陆军军医学校校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医署署长和军医总监、国防医学院副院长、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等职。1996年在美国病逝。
个人简介
张建,幼年就读于梅县县立小学。毕业后,考进省立五中(今梅州中学)读书。时值“五四运动”,他受新思潮影响,参加抵制日货,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等反帝反封建运动和提倡“科学、民主”的新文化运动。中学毕业后,考进官费的北平陆军军医学校,以品学兼优的成绩毕业,官费保送去德国柏林大学深造。1934年获医学博士、哲学博士学位。
1934年夏,张建接受广东省粤军总司令陈济棠的聘任,在广州筹建广东军医学校,任校长。这时他聘请留德医学博士于少卿(外科专家)来校工作,在于的协助下,把军医学校办得有声有色,成为当时全国军医学校的旗帜。
1936年夏,广东还政中央,陈济棠去港,国民政府接管广东后,委任张建为中央军医学校教育长,代行校长职务。1937年5月,国民政府任命他兼任军事委员会军医署署长和军医总监,授陆军中将军衔。
1937年“七·七”抗日战争爆发后,平津沦陷,淞沪苦战,晋绥告急,平津沦陷。依照当时国民政府“持久消耗战”的指导原则,在军医业务上应采取紧急应变等重要措施。张建亲自到各战区了解实际情况。一个月之内成立陆军医院60个,兵站医院40个,重伤医院6个,又另组军团预备团,以收容各战区爱国医务人员来南京报效。经培训后,派赴各战区参加战地救护医疗工作。
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张建领导的军医署和中央军医学校三迁其址。军医署随军政部从南京西迁武汉,再迁重庆;中央军医学校则先南迁广州,再西迁贵州安顺。中央军医学校到达贵州安顺后,立即自己动手开辟校园宿舍,因陋就简,迅速开学上课,节省一切可能的开支用来添置必需的教学器材,使教学工作顺利开展,1942年春得到国民政府教育部医学教委会工作视察组的高度评价和表扬。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张建复员回上海。1946年出任国防医学院副院长。次年奉派赴美考察医学教育,接着应邀去英国考察大学和医学教育。这期间又奉命前往日内瓦出席联合国卫生组织会议。公毕回到广州时,国防医学院已迁台湾,由此他忍痛自行放弃其毕生心血所从事的军医教育工作,改任广东省教育厅长。1949年秋移居海南。1950年由海南岛去台湾,住新竹,行医济世。其夫人姚艾樱原毕业于金陵女大生物系,在新竹女中任教。
1985年,张建夫妇被其儿女接去美国新泽西州奉养。1996年6月3日,在美国病逝,终年96岁。
人物生平
祖父经商,颇有积蓄,乃乡间绅士。父业塾师,一生清平,但有儒者风。张建小时就读于梅县县立小学,成绩优异,校长萧凤琴常在人前夸张建,称赞他将来必成大器。他祖父知道后很是高兴,决心尽家财资助孙儿读书。小学毕业后,考进省立五中(今梅州中学)。时值“五四”运动,张建受新思潮影响,参加抵制日货,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等反帝反封建和提倡“科学、民主”的新文化运动。中学毕业后,因家庭经济有困难,他考进官费的北平陆军军医学校,毕业后,又以品学兼优的成绩,官费保送去德国柏林大学深造。1934年获医学博士、哲学博士、荣归故里。
1934年夏,张建接受广东省粤军总司令陈济棠的聘任,在广州筹建广东军医学校,任校长。他聘得留德医学博士于少卿(外科专家)的协助,同甘共苦,把军医学校创办得有声有色,为军队医疗保健事业打开良好局面,成为当时全国军医学校的旗帜。1936年夏,广东还政于中央,陈济棠去港。国民政府接管广东后,蒋介石委任张建为中央军医学校教育长,代行校长职务(蒋介石任校长)。于是,他与于少卿率同赴南京上任。1937年5月,蒋又任命他兼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医署署长和军医总监,授陆军中将军衔。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依照当时国民政府“持久消耗战”的指导原则,在军医业务上亦应采取紧急应变的重要措施。张建亲自到各战区了解实际情况,1个月之内成立了陆军医院60所,兵站医院40所,重伤医院6所,又另组军团预备团,以收容各战区爱国医务人员来南京报效。同时又研究学习军队卫生勤务工作的施行。对于来军队从事医务工作的人员,依照学历,加以培训,根据个人志愿,分派到各陆军医院或战地医院去工作,使前线战地救死扶伤的医疗业务得以缓解。整个抗战期间,负责战地军医与救护工作。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张建领导的军医署和中央军医学校三迁其址。军医署随军政部从南京西迁武汉,再迁重庆;中央军医学校则先南迁广州,再西迁贵州安顺。这两个机构的官兵和师生都能在张建的指挥下有秩序、按部署后撤,团结合作,共赴时艰。中央军医学校到达贵州安顺后,即自己动手开辟校园宿舍,因陋就简地抓紧开学上课,节省一切可能的开支来添置必需的教学器材,使教学工作顺利开展,1942年春得到国民政府教育部医学教委会工作视察组的高度评价和表扬。张建在中央军医学校任教育长期间,一是从事培训医务人员工作,二是建立和不断完善部队的军医制度。军医学校设立有“专科部”,专门为各战区培训急需医务人员;另设有“大学部”,按照正规教程进行培训,培养高级医务人才。同时建立“教学医院制”。如南京中央军医学校就是以南京陆军医院为该校教学医院,使学员有经常实习的场地。他还领导创办了3个研究所:一是药品制造研究所;二是血清液苗研究所;三是陆军营养研究所。张建来自民间,很关心民众疾苦,要求各战地医院或医学院在当地开设“民众门诊部”,仅收取药费,以便民众疗病除疾,此举深得民众拥护。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张建复员回上海。1946年出任国防医学院副院长,次年奉派赴美国考察医学教育,接着应邀去英国考察大学和医学教育。这期间又奉命前往日内瓦出席联合国卫生组织会议。公毕回到广州时,国防医学院已迁台湾,他改任广东省教育厅长。1949年秋移居海南。1950年去台湾,在新竹行医济世。其夫人姚艾樱原毕业于金陵女大生物系,在新竹女中任教。1985年,张建夫妇由其儿女接去美国新泽西州奉养。
参考资料
张建.广东省情数据库.
张建.梅州市政协.
最新修订时间:2022-01-14 18:02
目录
概述
个人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