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如君,江苏苏州人,
弹词演员。曾先后演出长篇《描金凤》、《双金锭》、《王宝钏》、《
蝴蝶杯》、《三香花烛》、《
红岩》等。在现代题材书目《李双双》中所起喜旺,颇能传神。其与
刘韵若合作改编的《
李双双》,由《说新书》丛刊1—2集发表。
张如君,张玉书之子,
弹词演员。1948年师从赵湘泉,年中改投凌文君门下,习《描金凤》、《双金锭》,年底即单档演出。1951年与凌文君拼档,任下手。1954年与妻
刘韵若拼档,任上手。同年参加上海市
评弹演出组第九小组,在
江浙沪一带巡回演出。1958年加入上海市红旗评弹队长,次年入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今
上海评弹团)。
“
弦索伉俪”张如君与
刘韵若,在书坛辛勤耕耘超过50载。这对
评弹夫妻,不仅
说噱弹唱,珠联璧合,而且推陈出新,努力创作。在
逸夫舞台举办的张刘档作品专场上,首次推出两位老艺术家联袂创作的《新李双双》。
享誉书坛的评弹中篇《李双双》,是这对能写会演的搭档、伴侣的作品。当年,为了改编好这部新书,夫妻双双携手下农村,与农民交朋友。每当夜深人静,两人秉烛对坐,讨论提纲,推敲词曲。
《李双双》以评弹特有的艺术手法来表现人们熟悉的人和事,准确描写出李双双、孙喜旺、孙有婆等人物形象及他们的性格冲突,全书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每每赢得满场笑声。“老首长”
陈云对他们夫妇更是赞誉有加。文革后,陈云曾在
中南海接见张如君等
评弹演员,作出评弹要“出人、出书、走正路”的指示。在上海接见
刘韵若时,陈云又紧握她的手说:“文革中我的许多评弹磁带都没了,但你的‘两补’———《李双双补苗》和《晴雯补裘》我保存了下来。”还亲手书写唐诗《枫桥夜泊》条幅赠刘韵若。
张如君、刘韵若虽已退休,但依旧痴迷评弹,醉心弦索,以饱满的激情继续他们的创作与演出。他们整理出版了话本《钱笃笤求雨》和《王府命案》,为评弹艺术宝库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资料。他们还特意到郊县农村下生活,采集素材,满腔热情地编写了21世纪李双双的新故事。在他们的笔下,步入中老年的李双双也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为了编好新书,这对
评弹响档在春寒料峭时深入到南汇、金山、莘庄等地体验生活,采访了李双双式人物、妇女队长王佩芳,还与南汇
老港镇的养猪状元
尹国祥,莘庄明星养猪场场长
彭济民等成了忘年交。新一代农民依靠科技与市场经济新知识走发展创新之路,都被他们栩栩如生地编进了新书。
曾先后演出长篇《描金凤》、《双金锭》、《
王宝钏》、《
蝴蝶杯》、《三香花烛》等。说表以亲切风趣见长,善起
喜剧脚色。在现代题材书目《李双双》中所起喜旺,颇能传神。擅唱“
夏调”,并在旋律及唱法上有所变化。能编创
脚本,早年曾参与其师凌文君长篇
弹词《金陵杀马》的编创,后改编《李双双》、《小城春秋》、《
红岩》等长篇。与人合作编创的中篇有《水乡春意浓》、《春梦》、《假婿乘龙》、《暖锅为媒》,短篇《种子迷》、《黄昏恋》等。对传统书目亦能出新,如为《双金锭》末尾增补10回,使该书目内容大为丰富。所编书目,具衬托周密,结构巧妙,语言生动等特色。经其记录整理的赵湘泉、凌文君老师亲传的长篇弹词《描金凤》演出本已由
江西人民出版社在1990年出版;与
刘韵若合作改编的《李双双》,由《说新书》丛刊1—2集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