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际,(1851--1931)清末贡生、
国子监学正。先生于光绪十九年(1893)创建宏仁书院,位于陕西兴平城南庄头村,初名
爱日堂。
生平简介
字晓山,号仁斋。清末西安府兴平县庄头村(今兴平县庄头乡庄头村)人。清咸丰元年(1851)六月一日出生,祖张爵,庠生,正直刚方,为人爽朗。兴平知县龚任臣赠楹联“老成有望孚闾党,福后能修长子孙”。父张芳,字伯良,号槐荫,性情浑厚,气宇宏肃。祖和父皆诰封武德骑尉,母杨氏诰封宜人。兄弟四人,先生居长;弟元惠,字子和,为武举、卫千总;三弟元熙,字辑堂例授修职郎、贡生;四弟元勋,字鸿山,举人。
七八岁时,随父读书于墓庐,刻苦用功,习孝爱之礼。20岁入县学,为庠生,受业于高兰亭先生。及长,游学长安,求学于关中书院
柏景伟先生,又从史梦轩先生就读泾阳味经书院,授业于
刘古愚先生之门数年,继慕贺复斋先生学品,乃随本县马养之先生去三原清麓书院听
贺瑞麟讲理学。深受启迪,益发勤奋,专心治学,淡于功名,广泛涉猎,深烟细究,造诣颇深。光绪十三年(1887)返兴平后,在县城城隍庙设堂讲学,求教者甚众。
光绪十八年(1893)遵父遗训,自筹经费在故乡创办了尊经学堂,取名“爱日堂”。堂前分立八斋,以朱子“立志、居敬、明理、反身”八字区别;左右为经义(藏书处)、治事二斋;堂后有三益斋、二养馆。先生教人,最重小学,“小学培其根,大学达其支”。爱日堂藏书处有一副楹联:“拥书天假百城福;种树人为万户侯”。
光绪二十七年(1901)又自筹资金在桑镇杨双山词设立“明经学堂”每年四月初四会讲。又在玉清观设立“通经堂”。先后在全县劝立学校一百多所,经他倡导并得到当局和绅士支持,设立了县学堂经费处,筹集、发放各村学校基金。晚年曾主讲于清麓书院,扩充书局,使《清麓丛书》普行天下,先生学问渊深,诲人不倦,讲学秦中风动海内。抚院端午桥中丞以“经明行修”奏请,加国子监学正衔。
光绪三十一年(1905),与同邑张渊赞助知县杨宜翰筹办私捐,以为兴学之资。又与张渊等人奉命赴沪,考察学务,并采办教学用品。翌年返回兴平,任劝学所总董,在全县劝立初等小学堂180余处,皆有基金。又同邑绅商量,在县设立学堂经费处,成立各村学堂基金会,兴平教育基础自此以立。晚年主讲爱日堂(宏仁书院)和正谊书院,远近至者,室不能容。
元际先生师承关学贺复斋、柏子俊、刘古愚诸先生教诲,立志振兴关学。一生重讲学,广交友,切磋学问。初在泾阳有“辅仁社”,继有“临泾社”,社友10余人。后在西安有“岳云社”。归里后,有“槐里社”,参加的人都是当时有名学者。晚年有“关洛学社”,社友有陕西刘镜湖、寇立如、许世衡、张鸿山等。与其游者,陕西有牛梦周,河南有白寿庭,山东有孙仲玉,浙江有夏灵峰,青岛有张范卿,朝鲜有李习斋,皆一时理学名士。每次会讲常有数百人参加。60岁后在县城设立孔教会,令杨荫庭等逐日轮讲。74岁时,亲赴山东,谒孔林,拜孟庙,尊师重道之心,至老不倦,四方知交称道:眉县张(横渠)、兴平张(元际),东西辉眏。
1930年,杨虎城将军主陕时,以先生为师,聘他到省襄助,他以80病翁谢辞,说:“主席是吾省人,于桑梓必有硕划”。民国二十年(1931)正月十五日,元际先生逝世,终年81岁。杨虎城将军赠予“关学薪传”匾额。
先生著有《孔子辑要》三卷、《四偿录》一卷、《谒庙侍行记》二卷张元际热心地方志编纂。编有《兴平县志》四卷、《兴平县乡土志》五卷、《易以反身录》二卷、《四行记》四卷、《道统百篇》一卷、《关学续编》三卷、《爱日堂前集》十卷等。
1923年,又应县知事王廷珪之邀,参与编纂《重修兴平县志》一部八卷。他终生不涉官场,不慕荣利,讲学著书,乡人称贤。
他生前曾自撰墓志铭曰:“志欲为学而气不锐,学欲希圣而功不逮,慨坠绪之茫茫,独潸然而出涕,尼山何远,紫阳何逝,午夜灯光,恒砭砭以自励。不克展其学修,不克光其施济,抱一腔存古维道之心,弗随俗以泄泻泄。深愧上未能承,中未能成己,下未能贻善于后世。虚度光阴八十一岁,此何人哉,是乃兴平庄子头张晓山元际”。临终前,对其弟张元勋嘱咐说:“我生平自愧德学未成,殁后切勿请人为志表,遗笑当世贤儒也。一切丧事须从礼,不用酒肉、音乐、纸幡、七七,屏去俗所禁忌。”为此,他又亲书两副对联交其弟元勋照办。其一:嘱弟丧葬须从礼;愧我道德未裕身”。其二为:与奢宁俭,与易宁戚;从礼则是,从俗则非”。
后世评价
张元际去世后,各地前来奔丧送葬者达千余人,哀辞诔挽,累幅连篇,仅《爱日堂辛未大事记》选刊的祭文就有30余篇,挽诗40余首,挽联228副,称赞先生的学问道德和育才济人之功绩。选录如下:
陕西省政府主席杨虎城挽联:
先生近师中阿,远绍洛闽,况更寿登大耄,福乐康宁,自当期颐百年,为彼士林作坊表。
鄙人忝权陕政,幸莅梓乡,方思河道响风,泽躬化雨,胡竟不遗一老,使我关辅失儒宗。
学界著名人物有:
宋伯鲁(同门)挽联:
请业记同堂,幸道义相摩,三益当年称畏友;
吞声成永诀,痛斯文将丧,百川谁与挽狂澜。
赵宝珊(同门)挽联;
沣西之峻,烟霞之宏,清麓之纯,先生无弗承续;
泰山其颓,梁木其坏,哲人其萎,门下何所瞻依。
冯光裕(同门)挽联;
梁木圯槐里
弦诵辍横渠。
刘锡纯(同门)挽联:
到处最喜读书,立会文社,筑爱日堂,正好教育英才,培满园桃李,及是时化雨均沾,何期寿享八旬,驾鹤仙游,一朝茂陵丧元老;
晚年益身尊孔,入履礼门,出由义路,每逢春秋朔望,率多数师儒,极其诚释菜致奠,无奈月值孟春,修文应诏,四海同声哭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