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骏祥
中国内地导演、编剧、作家
张骏祥(1910年12月—1996年),笔名袁俊,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中国内地导演、编剧、作家,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系、美国耶鲁大学戏剧研究院。
人物经历
1927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1年,从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系毕业,留校任助教,研究西洋戏剧。1936年,进入美国耶鲁大学戏剧研究院,专攻导演,兼学编剧、剧场建筑以及布景灯光等多种课目。1939年,从美国耶鲁大学戏剧研究院毕业,获得美术硕士学位;同年,回国后任教于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1940年2月,创作五幕话剧剧本《小城故事》。
1941年5月,创作并执导五幕话剧《边城故事》;10月,执导话剧《北京人》。1943年7月,创作四幕话剧剧本《万世师表》。1944年1月,执导莎士比亚话剧《柔密欧与幽丽叶》;3月,创作三幕话剧剧本《山城故事》。1945年,执导曹禺的话剧《蜕变》。
1946年,自编自导喜剧电影《还乡日记》。1947年,与李恩杰联合执导爱情喜剧电影《乘龙快婿》。1948年,执导由白杨陶金吕恩联袂主演的爱情电影《火葬》,该片讲述了双喜与大鹏之间的悲惨爱情故事。
1951年,担任剧情电影《胜利重逢》的编剧,该片由汤晓丹执导;同年,执导由于蓝张伐合作主演的剧情电影《翠岗红旗》,该片获得中国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故事影片二等奖。1954年,担任剧情电影《鸡毛信》的编剧,该片根据华山的小说改编;同年,执导由冯喆王蓓共同主演的剧情电影《淮上人家》。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执导纪录电影《春节大联欢》。1958年,担任剧情电影《新安江上》的编剧;同年,担任动画片《古博士的新发现》的编剧。1959年,出版论文集《关于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1960年,与沈浮黄宗英等共同担任剧情电影《六十年代第一春》的编剧。
1962年,与顾而已联合执导剧情电影《燎原》。1964年,执导根据周而复同名作品改编的传记电影《白求恩大夫》。1966年,执导艺术纪录片《大庆战歌》。1978年,当选中国人大代表。1979年12月,担任中国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同年,担任上海市电影局和上影厂联合艺委会的主任。
1980年,在期刊《电影文化》第二期上发表文章《用电影的手段完成的文学》。1982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大泽龙蛇》上映;同年,出版戏剧理论专著《导演术基础》。1995年10月,由其主编的电影辞书《中国电影大辞典》出版,该书讲述了中国电影的概况和历程。1997年,关于他的文集《张骏祥文集》出版。2010年,关于他的自传《张骏祥传》出版,该书叙述了张骏祥一生的经历尤其是在戏剧、电影创作上的探索和成就。
个人生活
1952年5月5日,张骏祥与花腔女高音周小燕举办婚礼。婚后,二人育有女儿张文和儿子张本。1996年,张骏祥逝世,享年86岁,后安葬于上海福寿园。2016年3月4日凌晨0点32分,99岁的周小燕因病在上海去世,她的告别遗仪在3月10日举行。
主要作品
导演作品
编剧作品
文学作品
获奖记录
出版图书
人物评价
张骏祥的创作、理论和电影活动鲜明地折射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轨迹。他从战后上海进步电影的批判现实主义传统走来,完成了向新中国红色电影的革命现实主义路线的转型,但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的当代现实主义深化和发展中却走向边缘和衰落。尽管张骏祥在电影中不自觉地加入戏剧性的元素,但他对电影拍摄的技法却是非常注重的。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张骏祥也不遗余力地使用了“滑稽”的元素。他深受西方戏剧理论的影响,还有美国好莱坞电影文化的熏陶,使他的电影作品兼具戏剧性和电影性的特点,并将好莱坞早期喜剧电影与上海市民文化糅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电影喜剧观念(《当代电影》评)。
后世纪念
2010年11月22日,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电影家协会、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联合举办的“影剧伟业·遗泽长存——纪念导演、剧作家、教育家、理论家、电影事业家张骏祥先生诞辰 100 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市文联文艺中心举行。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10 10:15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