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苓》是由
周友朝执导,
唐国强、
刘冠雄、马晓伟等主演的传记剧,于2005年8月3日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播出。
剧情简介
张伯苓1876年出生在天津一个贫寒的塾师家中,他经历了两种教育方式,既有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浸染也受了西方思想的熏陶,深切感受到中西文化之间的异同,在服役北洋海军期间目睹和体会了国家的积贫积弱和国民的麻木,特别是经历了“国帜三易”事件后彻底放弃了军事救国的理想,从此转向教育救国的实践当中。
一九四九年,解放大军以势如破竹之势直指蒋家王朝临时首都重庆。在这新旧中国历史转折的紧要关头,国共两党领袖毛泽东、周恩来和蒋介石父子,都把目光聚焦在隐居与重庆沙坪坝南开学校一位年过七旬的老校长张伯苓身上,蒋家父子“三顾茅庐”千方百计要把他拉到孤岛台湾;远在北京香山双清别墅指挥着大决战的毛泽东、周恩来则设法争取他留在大陆共建新中国。
嘉陵江畔,玉兔西坠,面对滔滔江水,张伯苓忆起半个多世纪前的一八九八年,刚在甲午海战中九死一生的血性男儿,又在威海卫海军衙门前,亲历两日内,“国帜三易”的奇耻大辱,使他认定腐败的“海军救不了中国”,断然放弃人前显贵的海军军官,去当一名“下九流”的新学塾师,立志以教育为救国之路。
分集剧情
分集剧情内容来源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演职员表内容来源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内容来源
音乐原声
幕后花絮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该剧文献资料收集、实地探勘和人物专访等艰苦的案头工作历时五年,剧本经过八次较大的调整,积累了100多万字的资料,并聘请多位专家学者,并得到相关领导、专家及家属的认可。该剧采用高清设备(SONY900型),画面接近电影效果,画面构图、用光、场景、服装、道具、造型等都极为考究。为了视觉效果,全剧共改造和搭建了近200个场景。
音乐创作
阎肃、赵季平在着手创作之前就已读了该剧的剧本。阎肃先后共写了5首歌词,并广泛征求各方意见,而赵季平为了谱好曲子,推掉了其他一切事务,还希望能担任电视剧的音乐制作。
制作单位
以上资料来源
剧集评价
该剧集中展现了张伯苓作为教育家的思想、理念与胆识。张伯苓勇于探索新教育方式,善于吸纳西方先进教育理念,珍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及创新民办教育的种种努力,走向世界的实践精神等等,都在剧中大量生动、鲜活的细节中得到展现,让观众看到了一位国士、人师的人格魅力,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光明日报》评)。
该剧以写实的手法,将天津南开学校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各不同阶段的社会氛围、校园内思想意识的冲突和化解、张伯苓校长与校内外各类人物的交往、抗日救亡和政治变迁对教育家本身的冲击和扭曲等等,均生动鲜活地再现出来。同时,也深度揭示了那个时代怀抱“教育救国”理想的人们是如何在自己可能的限度内与其他社会力量合力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该剧剧告诉人们一个简单的道理:中国的事情要靠那些执着坚韧、拼命苦干的人们一点一滴地积累去实现。这也就是“越难越开”的南开精神朴素而纪实的艺术演示(新浪教育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