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瑜,出生于1958年5月2日。1982年入学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1987年获学士学位,1998年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1年,留学
芬兰图尔库大学,1995年获副博士学位,1997年获音乐学哲学博士学位,1998年回国任教至2021年。1998年提升为副教授,1999年任音乐学系副系主任,2001年任主任,2002年被破格提升为教授。曾任文化部音像制品内容审查委员会委员(2002-2004),现为中国音乐传播学会副主席。
论文《京剧锣鼓牌子的形态规律、节奏特性和审美功能》(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文集》第三集)获中央音乐学院中青年教师优秀理论研究成果论文组三等奖(2000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与实践》(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3)获得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颁发的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第六次优秀高等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2005),2003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2004年被中央音乐学院授予模范教师称号。
1998年任丹麦亚洲研究院客座研究员,2000-2001年,任
美国福特基金会亚洲学者,2005-2006年,任中美富布赖特学者。先后在丹麦、印度、美国做学术研究,并两次被香港纳入“内地人才引进计划”到香港浸会大学进行学术研究和讲学,还曾先后到英国伦顿大学、芬兰
赫尔辛基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讲学,到荷兰、泰国、新加坡、美国、越南参加学术会议,到全国众多省份做田野调查。
所授课程有:“中国传统音乐概论”、“北欧音乐”、“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音乐学分析”、“
音乐学专业阅读与写作”、“音乐专业英语文献阅读”等。
完成了“变革社会中的中国传统器乐”(
中央音乐学院 2000),“中国音乐术语英译”(中央音乐学院2005),“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教育部2002),“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in A Modern Changing Society”.(Nordic Institute for Asian Studies 1998),“Indian Music Theory and Practice”. (Asian Scholarship Foundation 2000-2001),Theory and Concept of World Music Education (Fulbright Program 2005-2006),等国内外研究课题,并参与了“20世纪中国传统器乐的传承、演变和发展”(
袁静芳主持,教育部2001),“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专业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郭淑兰主持,教育部 2001)等项目。
主要出版物有:《世界音乐殿堂》(人民邮电出版社 1989),《东方闲情》(合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Mathematical Rhythmic Structure of Chinese Percussion Music—An Analytical Study of Shifan Luogu Collections (英文版,芬兰 Turku大学出版社,1997),《大学音乐》(合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音乐专业英语阅读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发表的主要文章有:《京剧锣鼓牌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8,4),《中国锣鼓乐的节奏构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3),“Chinese Music and Ethnomusicology”(Etnomusikologian vuosikirja 9. Helsinki: 1997),“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in A Modern Changing Society”(NIAS nytt. Copenhagen: 1998/3),《音乐流变:传统音乐繁衍与消亡的内在因素》(人民音乐2001/2),《京、津民间十番锣鼓与清宫廷十番锣鼓》(中国音乐学2001/3),《江苏十番锣鼓的节奏分析》(音乐研究2001/3),《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数结构》(韩文,翻译:李晋源。.韩国音乐史学报 2001),《中西音乐关系讨论中概念与内涵的错位》(音乐研究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