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仁
《丁丁历险记》中人物的原型
张仲仁,丁丁的中国朋友。《丁丁历险记》中,“张”是惟一一个真实的人。据法国文化部估计,在世界法语国家中,知道张仲仁这个名字的大约有10亿人。
“张”
正是他,帮助《丁丁历险记》的作者,比利时人埃尔热真正了解了中国文化,从而1935年诞生了《蓝莲花》。整个欧洲由此认识到一个没有欧洲成见的中国。
丁丁和“张”的传奇1935年出现在埃尔热《蓝莲花》的故事里,整个欧洲由此认识到一个没有欧洲成见的中国。
一套《丁丁历险记》风靡了大半个世纪,被译成4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而对中国的“丁丁迷”来说,其中的两本是最感亲切的,因为埃尔热让丁丁来到了中国,在十里洋场的上海和神奇的西藏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尤其是那本于1935年8月9日至1935年10月17日在LePetitVingtieme杂志上第一次连载出版的《蓝莲花》,因为故事年代取自1931年的旧上海,因此如实地反映了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与奴役。而中间被丁丁救起的中国小男孩张也成为故事发展不可或缺的人物出现在书中。
当中国的读者以自己一贯的眼光去读那些发生在中国的故事时,也许惊讶于一个比利时人对中国的谙熟:并不走样的中国人的服饰、上海的奢靡与衰败、大烟馆的醉生梦死以及街道两旁写着中国字的酒馆饭店……甚至连绘画的技法也仿佛有了中国风格。埃尔热的中国灵感从哪里来?他就是书中那位小男孩子张。名叫张仲仁,是当时布鲁塞尔皇家美院油画系的一名学生。
欧洲十亿人知道
10亿欧洲人都知道的中国面孔。据说在欧洲,“张”是个家喻户晓的书中人物。而他的中文名字,则因为音译的问题,有的译成“张仲仁”,有的译作“张充仁”。在《蓝莲花》中,“张”与丁丁的相识是来自张的落水。丁丁从水中救起了他,他们之间有一段有趣的对话,可以看作他们彼此最初的沟通:“我叫张仲仁,可是,你干什么要救我呢?……我以为所有的洋人都是坏蛋,就像那些在很久以前杀害我祖父祖母的人一样……”“不,张,并不是所有的白人都是坏的。因为不同民族的人民之间互不了解。同样,很多欧洲人也认为中国人都是狡猾凶狠的人,还拖着一根长辫子。欧洲人还以为所有的中国女人都是小脚……”
在另一本连环画《丁丁在西藏》中,丁丁对这位中国孩子的评价是:“他是我认识的最好的人中间的一个:文静、谦逊,而且有颗金子般的心。” 但埃尔热认识张仲仁则是在法国,当时书中人物丁丁已经完成了他的前苏联、非洲和南美洲之游。埃尔热突然想让丁丁去中国。但他对于这个遥远的东方国度十分陌生,于是经指导中国学生的戈赛神父推荐,埃尔热结识了27岁的张仲仁。张仲仁1907年出生于上海。他是三代单传。他自幼喜欢绘画,中学时,他的人像画被选挂在教堂里。这期间,他以教对方中文为条件,跟一位教士学法语。1931年,他利用“庚子赔款”出国留学,考入了布鲁塞尔皇家美院油画系。与埃尔热相遇,两人一见如故,遂成莫逆之交。埃尔热把张仲仁接到家里,一连几个星期听他讲述中国:从历史,哲学到文学,艺术……张仲仁还教会了他中国水彩画。埃尔热说,在这儿之前,他几乎和所有的欧洲人一样,很不了解现在的中国,似乎中国人依然拖着长辫子,吃燕窝,生了女孩儿扔进河里……在张仲仁的启发下,埃尔热抹去了眼前迷雾。在《蓝莲花》里“张”是“丁丁”的好朋友,他是个谦虚而勇敢的人,体现了中国人民国难当头时的尊严。画面上的所有中国字,如:“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均出自张仲仁的手笔。这使《蓝莲花》成了当时揭发日军侵华罪行,争取国际声援的武器。不仅造就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漫画人物,而且开始了一个比利时人与一个中国人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
张仲仁对埃尔热的影响怎么说都不过分。在《丁丁在西藏》中,丁丁冒着生命危险营救因空难而困在雪山中的张的一幕,至今读来仍让人感动不已。其实从中我们不难领略埃尔热与张仲仁友情的深化。张仲仁对埃尔热的影响首先是让他对中国的国情有了最准确的了解。
在埃尔热的家中,他们的长谈是可以几个星期不间断。他们的主题永远是中国。那里的历史、文学、风土人情以及当时正遭受的苦难。有着深厚美术功底的张还讲到中国绘画中的白描技法和水彩技法……他们友谊的见证还表现在连环画中,所有的中国字都是张仲仁写出来的。 有人评价说,《蓝莲花》之所以成为埃尔热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因为埃尔热的绘画技法在这本书中达到一个新的高峰。丁丁这个人物也渐渐完整起来。
友谊
因为丁丁,两位不同国籍的人成为一生的朋友。1981年,两位好友终于重逢。埃尔热把张仲仁接回比利时那天,云集机场的记者,和当事人一样激动,简直像过节一样。当两位年过古稀的老友满含热泪,紧紧拥抱在一起,全场人都动了情,欧洲的许多电视观众也分享了他们重逢的快乐。比利时国王博杜安亲自
设宴款待张仲仁,王后亲自到寓所探望他。印刷厂日
夜不停地再版加印《蓝莲花》。有的欧洲人还从老远赶到比利时,只是为了新眼看看真的“张”。直到这时,张仲仁才第一次知道,由于《蓝莲花》和《丁丁在西藏》。他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经成为闻名欧洲的中国人了。
1983年,埃尔热与世长辞。次年,张仲仁应法国文化部邀请来法国讲学,并潜心于雕塑创作。1994年,他应法国华商陈氏兄弟公司之邀,创作了邓小平的半身雕像。1987年夏,中国东北大兴安岭发生火灾,张仲仁在巴黎华侨俱乐挥笔义卖,将所得捐给灾区人民。据旅居法国的陈湃先生说,在1997年底的一次宴会上,精神矍铄的张老先生还高兴地告诉大家,他准备回上海定居,大有“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兴奋。没想到,在愿望即将实现之时,1998年10月8日,他却谢世于异国他乡了。最终没能回到他魂牵梦绕的家乡。
2001年5月22日,丁丁的历险终于能够完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一天,在比利时驻华大使馆举行了丛书的首发式,同时举办了“丁丁形象展”。这一天,还为了纪念一个把丁丁的历险指引到中国来的人,他的名字叫张仲仁。这个中国留学生和埃尔热长达半个世纪的交往,使丁丁成为中国和比利时乃至整个欧洲的友谊见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8 20:30
目录
概述
“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