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仁济(1915~1998),施今墨弟子,毕业于华北国医学院,著有《
中医治癌新路》一书。
个人经历
张仁济先学西医、后改中医,又东渡日本学习药理学。他是京城四大名医施今墨的弟子,在施今墨“中西医结合”“施今墨药对”“十纲辨证”等基础上,开创了“中医免疫疗法”,将施派医术发扬光大的同时,也拓宽了中医治疗癌症的边际线。
拜师赐名
关于张仁济拜施今墨为师,其中还有一个故事。那时,张仁济的名字还叫张秀岩,1931年秋天,他考入北平大学医疗系学习西医,期间一场重病改变了他的人生。刻苦的学习和匮乏的物质条件使他得了非特异性结肠炎,每日腹泻不止,求治多家医院均无效果。已经严重脱水的他在公寓烧开水老人的指点下,找到了施今墨,仅服三剂药就霍然而愈。
病愈之后,张秀岩有感于施今墨的高超医术,遂于1935年初毅然转入施今墨开办的华北国医学院学习。
1941年,张仁济在师兄董德懋的引荐下,正式拜施今墨为师,同年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在拜师会上,施今墨说:“‘秀岩’这名字太过秀气。医者,以仁义仁爱之心,施仁医济民济世也,你的名字改为仁济可好。”张秀岩当即表示同意。施今墨接着嘱咐道:“作为医生,必多为病人着想。病人乃医生的亲人,对待病人都应一视同仁,不可分尊卑贵贱。”自此,恩师施今墨的叮嘱在张仁济心中生了根、发了芽,他终其一生都为此“仁心济世”之目标而追求努力。
张仁济博闻强记,又勤勉好学,在华北国医学院上学期间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他的远房外甥徐振鹏也是华北国医学院的学生,虽然辈分相隔,但因两人青春相仿,又都是施派门生,平时走动很近。多年后,徐振鹏提起张仁济仍非常敬重:“小舅舅为人不张扬,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却从来不炫耀、不显摆,非常低调。”
张仁济拜师后,一直侍诊在施今墨先生身边抄方。因之前北平大学医疗系的学习经历,他有着扎实的西医功底,令施今墨先生非常器重。能够长期亲近恩师,是许多同门弟子梦寐以求的事情,张仁济非常珍视这个机会。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培养了张仁济常年不变的接诊礼仪:患者来时站立迎接,患者走时起立目送,这个传统后来由其女儿张大宁所贯彻坚持,弟子皆奉其为行医原则。
张仁济从华北国医学院毕业后,又东渡日本学习现代药理学,为期两年。这段在日本求学的经历让他对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实验学均有一定了解,为他日后治疗癌症打下了坚实的中西医基础。
治癌扬名
此后,命运让张仁济又几经漂泊。1970年,妻子便骤然离世,女儿远在山西,幼子独留北京,一家人难以团聚。在命运的打击之下,唯独岐黄之道没有放弃他,张仁济抓住了每个从医救人的机会,内、外、妇、儿等杂症,皆有接触诊治;连续数例癌症患者的有效治疗让他名声大噪。
他从河北省邢襄矿区的“噎食症”开始关注癌症,在经营矿区诊所时进行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重返北京立户行医后,他将中西医结合应用到癌症治疗,多年临床后著书立作让他影响了一批治癌中医。自此,张仁济完成了“从理论到实战,再验证理论”的循环,他也因治癌有道而名扬四海。
1979年至1998年的二十年间,经张仁济诊治的患者达十余万人次,其中近六成是各类癌症患者,总有效率超过60%。他的患者遍布国内外,既有普通百姓,也有政商名流。
1988年1月,他在北京创办张仁济肿瘤研究所。张仁济治疗癌症,一般不用动物药,而是通过中草药的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气养血、调理脾胃等综合作用来调整身体机能,从而使气血流畅、消肿去毒、健壮脾胃,进而达到恢复和增强机体免疫机能、抑制癌瘤细胞分裂增殖的效果。
张仁济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丰厚的药理学基础、施今墨的医术传承,整理出了50余味具有抗肿瘤效果的中草药,并将这些中草药根据施今墨药对原则进行了编排,如半枝莲/半边莲为广谱抗癌药物;紫石英/紫贝齿可针对脑癌或脑转移;蒲公英/紫花地丁对各类结节肿块效果佳,尤以乳腺癌更为明显;蛇莓/白英多用于白血病的治疗。1989年,张仁济和女儿张大宁共同将抗癌的中药药对和验方进行整理,汇成《中医治癌新路》一书,于1992年出版发行。因该书大受欢迎,后又进行了5次再版。该书中所提及的治癌方法被张仁济命名为“中医免疫疗法”。
张仁济所创的中医免疫疗法在当今看来,仍不为时代所弃。中医免疫疗法治疗癌症,即用西医方法确诊后,用中草药为患者进行保护性、免疫性治疗,依靠机体本身力量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繁殖,是中医药在治癌方面的重大突破。
如今,张仁济离世已有24年之久,回顾先生的一生,可谓曲折离奇:灾荒战乱之时投身医学,西学中用紧随施今墨之后,以医术救百姓于病痛。虽无奈生于乱世,民生如草芥,遭遇颠沛流离之苦,仍不负恩师所赐“仁济”之名。而张仁济对中草药抑癌、抗癌、防癌的研究和完善,成就了他对肿瘤治疗学上的“仁术”,为癌症的治疗增加了新的可能,开辟了中医治癌新路。
2007年4月10日,由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组织和举办的“
中医药国际贡献奖”,以我国已故著名中医专家张仁济先生的名字冠名。
出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