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1896~1958),字子春,号乐。广东省开平县马冈镇牛山人。天文学家。曾任中山大学理学院教授兼天文台主任,中山大学校长。1958年1月27日病逝,享年63岁。
人物生平
张云(1896~1958),字子春,号乐。广东省开平县马冈镇牛山人,张云自小在广州读书。民国2年(1913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读数理化科。读书期间,成绩优异,每次考试成绩均列前茅,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民国6年(1917年),张云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毕业,随后被菲律宾怡朗华侨商业学校聘为校长。民国9年(1920年),张云辞职返回广州,到省立女子学校任教,民国10年(1921年),张云考入中法大学,获得公费赴法国留学,毕业后,张云再入法国里昂大学研究天文学,并获博士学位。在留法期间,与吴稚晖等人来往密切。民国16年(1925年),张云由法国返回广州,被中山大学校长邹鲁聘为中山大学理学院教授兼天文台主任。民国17年(1928年)又兼任广州航空学校天文教官。民国26年(1937年),由于张云在天文学方面研究成绩显著,受到国民政府嘉奖,授与云摩勋章一枚。民国28年(1939年),张云提升为中山大学理学院院长兼天数系主任,第二年,张云兼任中山大学教务长,此外,还先后担任中央研究院评议士兼天文研究所所长。民国30年(1941年),国民政府行政院委任张云为中山大学校长,未及一年,因故辞职,国民政府教育部委任张云为西北各省高等教育视察团团长,前往西北一带视察,并根据视察到的情况提出了兴革意见。
民国34年(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张云被国民政府教育部委为教育部广州辅导委员会特派员,负责接收两广大学教育机构,张云顺利地完成接收中山大学的工作,使该校的图书、仪器等设备全部保留下来。
民国35年(1946年),张云应邀赴美国哈佛大学讲学,讲学期间,张云检阅了800多张天文底片,发现鹿豹座南端有一颗新变星,此消息由哈佛大学天文台长向外宣告,当时震惊了世界,张云也由此而出名,天文学界为纪念张云的贡献,特将“新变星”命名为“张云星”。
民国36年(1947年),张云应邀到英国讲学,讲学期间,国民政府行政院又任命张云为中山大学校长,当时的讲学任务尚未完成,因而未能返国就任,民国37年(1948年),张云在英国讲学完毕,返回广州,被大学选举区选为立法委员。民国38年(1949年)6月,国民政府行政院再次任命张云为中山大学校长,当时,南京解放,张云见国民政府大势已去,即把中山大学的历年档案分装10箱,先运到海南,然后再运到台湾。此后,张云定居香港,就教于香港珠海书院和浸会书院。
1958年1月27日,张云因病去世,享年63岁。
主要作品
张云除了主编天文台的有关刊物外,还出版了《变星法研究》《天文学概论》《普通天文学》《高等天文学》《天文学实验》《天文台成立始末记》译著《星球和原子》等多部著作。撰写并发表《星之光带分类》《造父变星之双星观》等多篇学术论文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