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义堡,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城南约40多公里处。所谓“张义”,按武威当地土语,实为“张掖”的谐音和转音。
地理位置
凉州区张义堡地处张义盆地,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辖26个村、18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98万人。全镇总面积347平方公里,耕地16万亩,其中水浇地仅有3万多亩,人均不到0.7亩。
历史渊源
印章
张义堡原为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武威郡下属十县中的张掖县或者张掖郡。它东接古浪,西、南两面均与天祝藏族自治县相连,北面则与武威黄羊镇(古代的靖边驿)接壤。由此向南,则为天祝哈溪镇,再南为双龙沟,从双龙沟翻过祁连山的雪山梁(即金龙岭),便可达青海的门源,并可直通乐都和西平(即西宁市)等地,为五凉时期的姑藏直达乐都和西平等地最重要的捷径小路。
在五凉时期,无论是当时的北凉或是南凉,或是以前的前凉、后凉以及西秦、吐谷浑等,都曾派兵镇守,是古代
军事要地。
张义堡是一个既封闭又开放的小盆地,在历史上也随着凉州的兴盛有着极其辉煌的文化。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产生于印度的佛教也由西域传入我国,凉州因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当时繁华的社会背景很快成为全国著名的译经场所。如在我国佛教史上最负盛名的译经大师鸠摩罗什,就曾在凉州居住过十七年。著名高僧昙无谶,从中亚来到凉州,也翻译了大量极为重要的佛经,遂使凉州成为当时西北地区除了长安以外的又一个佛教中心。另一高僧昙摩密多(汉名法秀),亦于五凉时期来凉州,乃“于公府旧寺,更茸堂宇,学徒济济,禅业甚盛”。东晋时的著名高僧道安在他所整理的《
综理众经目录》中,就专门列有《凉州译经录》,并记述,在当时凉州已译经五十九部七十九卷。
文化遗产
神话传说
张义堡
张义堡,水湖滩,大佛爷手指磨脐山……
传说磨脐山由十八盘金磨组成,有十八匹金马拉着,一年三百六十天不停地转呀转呀,把一颗颗金小麦磨成金粉,贮藏在山下的金柜里。只要有人能找到打开金柜的金钥匙,就能取出金粉造福父老乡亲……
美丽的传说是虚无的,但寄托了张义广大人民群众向往富裕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张义人一代接一代地探索,一年接一年地奋斗……
石窟文化
在众多的译经、造寺大兴佛事的举动中,张义堡天梯山石窟的开凿要算其
天梯山石窟
间的一件大事了,北魏人崔鸿撰的《十六国春秋·北凉录》中记载:“先是蒙逊王有凉土,专弘事佛,于凉州南百里崖中大造形象,千变万化,惊人眩目。有土圣僧,可如人等,常自经行,无时暂舍,遥见则行,人至便止,观其面貌,状如其中泥塑形象,人咸异之,乃罗土于地,后往看之,足迹隐隐,今见如此。”天梯山石窟的出现,将张义堡这个世外桃源加上了一层神秘的佛学色彩,至此后世代均有与佛教有关的传统习俗。其中宝卷的宣念在张义堡地区久盛不衰,就与佛教的兴盛有着直接的关系。
天梯山石窟组图如下:
脱贫致富
考察张义
凉州区张义镇地处张义盆地,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辖26个村、18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98万人。全镇总面积347平方公里,耕地16万亩,其中水浇地仅有3万多亩,人均不到0.7亩。既无区位优势,又无资源优势,“吃粮靠老天,生活靠救济”,是全市少有的几个贫困乡镇之一。这里正常年景都无法满足群众的生活温饱,更何况面对的是“十年九旱”的自然灾害。2001年,全镇人均纯收入仅有447元,低于全省绝对贫困线,“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地地道道算得上是“没治”的地方。但张义的干部群众没有成为“没治”的俘虏。他们承认落后,承认困难,但不相信没有一条出路。多年来,干部群众前赴后继,殚精竭虑,一代接一代地苦苦寻找治穷之策。直到在2002年,第一棚“人参果”终于在这个贫困山区成熟了。经省上权威部门科学检验,每100克人参果鲜果中含钙910毫克,是西红柿的114倍,黄瓜的36.4倍,
维生素C和人体必需的17种氨基酸含量也较高,特别是微量元素硒的含量仅次于人参,居所有水果、蔬菜之首。这一结果坚定了镇上领导和干部的决心和信心,随即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向全镇大面积推广。在短短两三年内,不仅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产品远销北京、上海、香港等大城市,还认证了全市第一个有机水果,并成功塑造了中国人参果之乡的品牌形象。
过去,张义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吃少穿,干部群众的工作着力点一直没离开过粮食。如果继续围绕粮食找优势,只能是以粮为纲,劣势比优势多,越来越穷。拓宽思路看问题,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又一条金光大道。山大沟深的劣势反而变成了无污染的优势,贫困山乡变成了生产有机食品的“天堂”。劣势变优势,似乎是在“骑着驴儿找驴儿”,找到了优势,才发现出路就在脚下。这种现象不仅仅发生在贫困山区张义镇,其他成功的地区也是如此,甚至是一种规律,很值得我们总结和深思。
“张哈”成功的关键是找准了自己的优势,突破点是利用日光温室技术发展人参果产业,“张哈现象”无可辩驳地说明,任何一个地方(包括贫困地区)都有相对的优势。认准了优势,发展优势,定能振兴一方经济,说到底就是顺应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科学规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一条真理,但能不能认清优势,发展优势,有些像传说中寻找“金钥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就难在掌握不掌握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许多创新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但从实践到认识,需要干部来总结和升华;从认识再到实践,更需要干部来示范推广。这就是“张哈现象”最深刻的启示,也是发展人参果产业中最根本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