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主簿草堂赋大雨》是金末至
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
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通过对鸣噪的青蛙、急飞的雨箭、遮天蔽地的水幕、腾涌万里的风云、瑰丽的长虹以及雨后的斜日等气魄宏劲的美景的描写,既表现了诗人雄奇旷达的胸怀,也传达出忧国忧民之士的时代哀音。全诗笔法夸张,并列递进,转承自然。
作品原文
张主簿草堂赋大雨①
淅树蛙鸣告雨期②,忽惊银箭四山飞③。
长江大浪欲横溃④,厚地高天如合围⑤。
万里风云开伟观⑥,百年毛发凛余威⑦。
长虹一出林光动⑧,寂历村墟空落晖⑨。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张主簿(bù):即内乡县主簿,实指何人不详。主簿,官职名,在县中掌典文书,办理事务。
②淅树:被风吹得叶子沙沙作响的树木。蛙鸣:天将下雨时,青蛙常叫得特别起劲,因此人们可据此预知下雨。
③银箭:形容雨点急骤,望去像银白色的飞箭。
④横(hèng)溃:凶暴地冲溃(堤坝)。横,粗暴,不由正道。
⑤合围:从不同方向包围起来。
⑥伟观:宏伟的景象。
⑦百年:代指人生,也是指久经忧患的诗人自己。凛馀(yú)威:即凛于馀威。意思是在暴雨的馀威中战栗。凛,畏惧,害怕。馀,通“余”。
⑧林光:闪烁在树林绿叶间的光华。
⑨寂历:寂静、空旷。空:只有。
白话译文
疾风叩打着沙沙树叶,蛙噪预告着大雨临期,猛然间惊见雨如银箭,向着那四山急泻疾飞。
绵长江河的滔天大浪,凶横地想要冲决坝堤,厚重的大地高远的天空,像是把世界紧紧包围。
腾涌万里的风云,向人展开了宏伟的景象,饱经忧患的诗人,毛发战栗在暴雨的馀威。
长虹一挂在清朗的天际,流溢的林光便闪动不已,在寂静空旷的村庄内外,空剩下一片落日的余辉。
创作背景
金哀宗正大五年(1228),元好问任河南内乡县令时,曾在该县张主簿家中偶遇暴雨。兴之所至,一挥而就写下该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首联第一句,写风声、蛙鸣都在预告着大雨将至,人们本该有心理准备了;第二句,一个“忽惊”将雨来势之猛,让人措手不及之状表现得淋漓尽致。“箭”的速度可想而知,而雨似“银箭”“四山飞”,可见雨势之猛之大。“淅树蛙鸣”是听觉的感受,“银箭四山飞”是视觉所见,所听所见,让人“惊”,是心理感受。将叙述、描写、抒情融为-体,有声有色地展示出大雨将至和大雨初来时的势态和诗人自己的主观感受。
颔联紧承首联,继续写雨水之大。两句中所涉及的景物,“江”“浪”“地”“天”,分别用“长”“大”“厚”“高”来形容,倍感壮观阔大,更将雨势之强,雨水之大,及诗人的惊惧之情谊染出来。诗人用“移情于物”的笔法,以“欲横流”“如合围”来展示“长江大浪”“厚地高天”的意象,表现出大自然奇伟的形象和无比的威力。
颈联再承前意,掀起更为浩瀚汹涌的波澜。“万里”与“百年”,对仗工整,一指空间,一指时间;前者写实,后者写虚。“凛馀威”照应了“忽惊”二字,使前后意脉贯通,这种以情衬景的笔法,把大雨的威力表现得更为真切。
尾联亦转亦合,写雨过天晴的景象。“长虹”“林光动”“村墟”“空落晖”,这阔大淡远的景象既是此时此地此境的真实写照,也是诗人经过惊心动魄的惊惧之后,心灵舒缓宁静的投影,是诗人内心受到外界景物触动而产生的心理感受的展现。这种融情入景的表现手法,把全诗的意境升华到一个深远的高度,达到了情景浑成的妙境。
该诗中,诗人用豪迈的笔触将大自然神奇的威力表现得形神兼具,有声有色,诗人那雄奇旷荡的胸怀,尽含其中。在布局上,首联、尾联用递进句,颔联、颈联用并列句,有起有落,转承自然,足见诗人功底之深。篇终接混茫,有不尽之意。
名家点评
日本当代汉学家
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该诗)真是极美的诗的造型!蛙声,飞曳的银箭,覆盖天地的水幕,所有这一切,宛如幻影般出现后,架起了长虹,现出了静寂的落日。可以说,是发掘出了历来所有诗人疏漏了的自然的秘密。而‘林光动’的‘动’字,与前面‘百忧薰’的‘薰’;字一样,是常用的单词的再生。
作者简介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市)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诗人,金元之交时期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对金元前后诗词文化有承上启下之用。他自幼聪慧,七岁能诗,十四岁时从
郝天挺学,淹贯经传百家,六年学成,下太行,渡黄河,赋《箕山》《琴台》诗,名震京师。
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进士,官至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善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以“丧乱诗”闻名。金亡后不仕,以故国文献自任。编辑金源史录至百万言,元人修《
金史》,多有所本。著有《
遗山集》四十卷、《
中州集》《
中州乐府》,词有《
遗山乐府》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