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是美国作家
海明威创作的中篇小说。该作讲述了白人猎师罗伯特·威尔逊受雇陪一对美国富人夫妇弗朗西斯·麦康伯与妻子玛格丽特在非洲两天一夜的打猎经过。
内容简介
《幸福生活》围绕美国夫妇弗朗西斯·麦康伯和妻子玛格丽特同职业猎手威尔逊在非洲的两次打猎活动而展开。在第一天的打猎过程中,胆小的麦康伯被受伤的狮子吓得仓皇而逃。为此,遭到妻子的恶意嘲讽和威尔逊的鄙视。当夜,妻子便明目张胆地钻进了威尔逊的帐篷。麦康伯深受打击,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在第二天打猎时,他一反常态,突然挣脱了困扰已久的恐惧,勇敢地向一头受伤的野牛冲去。恰恰就在此刻,玛格丽特从背后向麦康伯开了一枪,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海明威生活的时代正是现代社会发生巨变的一个年代:“一切神祇统统死光,一切仗都已打完,对人的一切信念完全动摇。”经历过硝烟弥漫的战争之后,整个西方世界变得满目疮痍,以往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念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人们存在着普遍的异化感和幻灭感,精神世界一片危机。战后美国经济虽然发展很快,但是在寻欢作乐、纸醉金迷的生活中,人们并不能寻找到真正的信仰和出路,以空虚对待空虚,以绝望面对绝望,生活变成一片荒原。海明威的许多作品、许多人物都给人以迷惑、怅然若失的印象,涂上了迷惘的色彩,那些宿命、逃避、放纵、毁灭的情绪总是若隐若现地存在着,对现代物质生活的浮华堕落更是深恶痛绝。
20世纪30年代正是存在主义的酝酿和形成时期,海明威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萨特式存在主义文学的某些特征。就人的身份、价值、尊严而言,其向度是向外的,指向他人和社会,旨在获得接受与认同。而精神失落或异化,其向度是朝内的,是指向人自身,涉及自主和自我确定。在人生的态度上,既有对社会僧恶、消极、内向的一面,也有积极的、追求的、外向的一面。在非理性的世界里,人类最原始最质朴的人际关系遭到践踏,人类最真诚最宝贵的良知不复存在。一部分人丧失了生活的本真,找不到生存的本我状态,陷人追求感官享乐和物质虚荣的泥淖中。只有一少部分人才能保持生活的本真,坚持人性的解放。海明威通过《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对比展示了生活本真的美丽和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异化及其灾难性后果。
创作契机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故事源于海明威听到的一个丑闻:1908年初,英国人勃立斯夫妇来非洲狩猎旅行,陪同的向导名叫J.H.佩德生。而勃立斯先生竟然在旅行途中因手枪走火而身亡。当地人表示曾听见勃立斯先生与向导吵架,而勃立斯夫人曾睡在向导的帐篷中,事发时,勃立斯夫妇在同一个帐篷中,勃立斯夫人手上拿着一把手枪。
人物介绍
麦康伯
麦康伯先生对于现代文明的休闲娱乐等知之甚广,他知道摩托车、汽车,知道打野鸡,知道场地球类,知道书里讲的性问题,还知道他钱多,妻子不会离开他,而他也不会离弃妻子,因为她太漂亮。他来非洲打猎不是为了接近原始的大自然,接受生存的考验,而仅仅是因为受到媒体的宣传,为他们罗曼蒂克般的生活增加冒险刺激的体验。面对妻子的不忠,他能委曲求全,甚至早餐时面对给他带“绿帽子”的威尔逊也故作镇定。面对妻子对自己懦弱胆小的冷嘲热讽只能故作不知。他害怕威尔逊把它像兔子一样逃跑的事告诉俱乐部的其他人,他如此在意他人而非自己本身。所有的这些都表现出一种异化的、符号化式的生存方式,在这种异化的生存状态中,麦康伯找不到生存的真正价值。
玛格丽特
玛格丽特是文明社会人性异化的又一个典型。她漂亮、精明,用她的美貌和地位为一种从未用过的化妆品做广告而得到了5000美元。她冷酷无情,不懂得珍惜爱情,她与丈夫的关系完全建立和维系在金钱的基础上。她虚荣刻薄,毫无理由地要求养尊处优的丈夫要具有非洲猎人的野性。当由于恐惧,麦康伯在狮子面前逃跑,丧失了作为男人最起码的尊严时,玛格丽特对他公然蔑视,污辱挖苦。当丈夫终于在维护尊严的强烈欲望下鼓起勇气,勇斗野牛时,却被她所枪杀。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在她手中葬送。
威尔逊
小说中还有一个男性不容忽视,这就是猎手威尔逊。他有一副冷峻甚至是冷酷的神情。他扛着杀伤力很强的来福枪,他有着自己的职业准则,他也因此受到顾主们的尊重。当麦康伯当了逃兵还企图掩盖时,他极端地瞧不起他。可是当麦康伯因此受到妻子的冷嘲热讽时,他又变得同情理解并且宽容他。威尔逊甚至把生命也看得十分淡漠。当麦康伯的勇气得以复归,尊严得以维护,威尔逊认为他真的长大成人了并为之高兴。最后,麦康伯死在了妻子的枪下,威尔逊立即果断地得出结论说玛格丽特是故意枪杀麦康伯,而且玛格丽特的默认证实了他的敏锐的判断(评论界对此有不同的说法)。威尔逊镇定勇敢、见多识广,他经验丰富并且有敏锐的观察力,是典型的“海明威式”主人公。他信奉一套单纯的生活哲学,对于女人,他持一种来者不拒的态度。但从来不为她们所左右,这是海明威式硬汉子中的一员,是一个“没有女人的男人”。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生命尊重
在小说《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在那头威猛的雄狮被连续射杀后,小说写到:“它全身疼痛、难受、充满仇恨;它全身残余的体力都调动起来了,完全集中着准备发动突然袭击。它能够听到那几个人在说话;它等着,积聚全身力量准备着,只等那些人走进野草丛,就拚命一扑。它听着他们说话,它那条尾巴变硬起来,上下摇动;他们一走进野草丛边缘,它就发出一声咳嗽似的咕噜,猛扑上去。”生命力驱使这头雄师拼到最后一息。麦康伯在车上举起枪准备瞄准射击时,职业猎手威尔逊制止了他,并告诉他从汽车上开枪是不符合狩猎规矩的。从这个细节中,可看出存在着这么一条明确的竞赛规则:即拼斗双方的地位是同等的,力量是均衡的,人类若依靠先进的工具而凌驾于他物之上,就是对其他生命体甚至也包括自己的不尊重。
直面人生
可以说,只有那些直面命运悲剧的勇者才是真正的硬汉,那些面对命运重压而保持着人的尊严、勇气和优雅风度的个体才是现代生活中真正的英雄。相反,被物质享乐与欲望满足束缚在现代之网的人们往往失去了直面生命的勇气,变成了人人不耻的可怜虫。《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显然深刻而又丰富地展现了这种转变的过程。在海明威那里,五光十色的现代生活显然并不是人类本真生命的需求所在,人们沉溺于此反而会被困其中;相反,人只有拥有作为人的尊严,直面人生的悲剧与死亡,才能获得某种自由,真正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麦康伯终其一生都在忍受死亡,痛苦和荒诞的煎熬,但是他的反抗及努力试图摆脱虚无力量控制的勇气足以使他成为一个英雄,死亡是最大的虚无也是摆脱虚无的力量。麦康伯死于虚无的同时又在死亡中获得了新生,这种新生是精神上的胜利。海明威创作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让生存在这种虚无人生的人们通过死亡、痛苦、荒诞去严肃思考自身的生存环境淋而建立新的存在方式来挑战虚无、战胜虚无。
艺术特色
《幸福生活》主要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三人称叙述具有“非人格性”和“间离性”,两大特点,因而,叙述者能够灵活自如地周游于被叙述对象之间,拥有较为广阔的叙述空间,既可以逗留于人物外部作外视观察,也能潜入人物的内部作心理透视。此外,第三人称叙述者还能够客观、超然地为小说创造一种绘画的效果和戏剧的效应。《幸福生活》中麦康伯、妻子玛格丽特及职业猎手威尔逊这三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故事悬念的设置正是借助第三人称叙述的不同功能实现的。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还偶尔插入第二人称,将叙述接受者,即读者,称为“你”,表现出了强烈的感情倾向,大大缩短了叙述接受者与叙述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参与到了故事之中。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在技巧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作者自身的主观意图完全淹没在情节之中。他没有抱怨,没有抨击,准确地说,它只是像一幅略带幽默成份的讽刺漫画。海明威刻画人物不事任何概括或谊染,含蓄简约的文体表面上平常简单,但细加推敲便能领会到其中深邃的含义。
作品影响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是举世公认的海明威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一直以来都是评论界争论的焦点,基于她的放荡不羁和她将丈夫一枪打死这个事实,许多评论家将她界定为邪恶的“谋杀者”、“真正的恶棍”和海明威小说中“最无耻的女人”。
作者简介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父亲是医生和体育爱好者,母亲从事音乐教育。6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从小酷爱体育、捕鱼和狩猎。中学毕业后曾去法国等地旅行,回国后当过见习记者。第一次大战爆发后,他志愿赴意大利当战地救护车司机。1918年夏在前线被炮弹炸成重伤,回国休养。后来去加拿大多伦多市星报任记者。1921年重返巴黎,结识美国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诗人庞德等。1923年发表处女作《三个短篇小说和十首诗》,随后游历欧洲各国。192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初获成功,被斯坦因称为“迷惘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