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马里恩(1731-1795年),
美国独立战争中的游击队领导人,陆军准将。生于南卡来罗纳殖民地伯克雷郡圣约翰教区。
简介
1761年任民兵中尉,曾参加对切诺基印第安人的镇压,1775年任南卡来罗纳议会代表,同年晋升上尉,1776年升少校,参加保卫
查尔斯顿的作战,同年底晋升中校,任团长,1779年率部进攻
萨凡纳,失败。1780年英军进攻南卡来罗纳时,率部转战各地,进行游击战,以机动灵活的战术多次打败敌人,由于在帕克斯渡口大胆营救被困的美军,受到国会表彰。后来加入
纳撒内尔·格林将军的部队,参加乔治敦、沃森特堡、尤特斯普林斯等军事行动,屡见战功,1780年底晋升陆军准将,1782年在法尔拉恩成功地伏击英军。他因战术诡诈多变被英军成为“沼泽地的老狐狸”。战后任约翰逊堡司令。
生平
让英国人颤抖的矮子
1775年4月19日,列克星敦的枪声,拉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此后,美英两军在北美展开了激烈的较量。1777年10月,美军取得了
萨拉托加大捷,使英国的宿敌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国纷纷改变了动摇不定的态度,英国的局面变得愈加困窘。但就在1780年,当人们都以为战争胜负已定时,美国南部殖民地革命事业出现了接近毁灭的局面。
那个夏天,上任两年的北美英军司令
亨利·克林顿遵照伦敦的旨意,实行北守南进的战略方式,放弃了在纽约方面发动攻势的一切企图,并撤离费城。同时在北线实行战略收缩,以纽约为中心进行固守;并力图抢在法国援军到达北美之前,占领美国南部地区,以充分利用南部亲英派人数众多、势力强大等有利条件,与法美联军对抗。这片区域被称为“柔软的腹部”,靠近英属西印度群岛,利于英军海上支援。
1780年5月,一支一万人的英国军队奔赴了查尔斯顿前线,并巧妙地运用战术困住了南方的美国野战军。时长6个星期的围攻,造成了美军在独立战争中一次最大的失败,
本杰明·林肯将军及其部下的5000余人被俘。南方许多人开始重新效忠英国。
5月底,南卡罗来纳的最后一支有组织的抗英武装力量,也在韦克斯豪斯被亲英派部队所击败,战斗呈现一边倒局面,英军仅仅伤亡17人,而美军死亡113人,受伤150人左右。据说战斗中英军无视美军投降的白旗,肆意杀伤美军,从而引发如此惨剧。因此这场战斗又被称为“韦克斯豪斯屠杀”。
在一片胜利声中,克林顿得意洋洋地报告说,他已经“平定了南卡罗来纳的叛乱”,断定南方战场胜利局势已定,于是北返纽约,留下康沃利斯勋爵镇守查尔斯顿。
这一天,从南卡罗来纳州来了一支吃了败仗的队伍,他们有老有少,有黑人也有白人,衣衫褴褛,为头的那位,长着一个突兀的鹰钩鼻子,脸庞上棱角分明,他就是弗朗西斯·马里恩中校,他骨瘦如柴、其貌不扬,因为脚上受了伤,他甚至是在仆人的帮助下才从马背上翻身下来。这与传闻中那个“当听到他的名字,英国士兵都会不自觉颤抖”的中校完全不一样。
但此后不久,马里恩和他的追随者又骑马回到了北卡罗来纳州。在未来13个月,他证明了自己是非主流游击战的高手。
沼泽中的“狐狸”
就在马里恩短暂停留于盖茨的阵营期间,他的故乡南卡罗来纳州东部的威廉斯堡区的居民正在奋起抗击英国人的进攻,他们发送给马里恩一条消息,希望他能够回去指挥。他欣然接受,因为他曾是南卡罗来纳州的省代表大会的代表,在此前,他也担任过南卡罗来纳州的第二届大陆团上尉连长。那时,他严肃军纪,颇得名望。
早在独立战争爆发的第一年,他就参加在南卡罗来纳州和佐治亚州的最重大战役。1776年6月28日,他指挥着大陆团,依靠一个未完成的防御工事守卫住了查尔斯顿港的入口,并击退了9艘英国军舰的攻击。但3年后,因为指挥不当,他错失机会,被英国人的军队击溃。这一次,他要卷土重来了。
在卡罗来纳州,遍布流速慢、水沙多的河流和满是黑水沼泽的地区,这对马里恩非常有利,因为他是在这里土生土长的。这个老兵,年近50岁,但身处洼地中就像夜行动物,机警而灵活,白天,他让队伍安全地待在黑暗之处或沼泽中的家里。当天黑以后敌人在宿营地休息时,他就带领手下人骑上马奇袭敌人。天亮时,他们即刻撤退,只留下一片混乱。无论冬夏,游击队员们都风餐露宿,饿了就吃田鼠和红薯,渴了就喝沼泽水,活动方式就像一群亡命之徒。由于弹药匮乏,在许多次战斗中每个游击队员经常只有不超过3发的子弹。
在一个炎热的夏夜,马里恩率领16名骑兵从黑暗静寂的湿地出发,袭击了一队押送160名美国俘虏的英军士兵。在这场短暂的战斗中,24名英军被击毙,被俘的美国人被释放。很快,马里恩和他的队伍又消失在黑夜中——“沼泽之狐”一战成名。
这就是马里恩的作战方式,也是一段开场的序曲。这种方式很快使英军晕头转向。他们极度愤怒,却连对手的影子都没看到。
领兵最少的准将
为了对付南方分散的反抗活动,坐镇纽约的克林顿将英军在北美的两个骑兵团,即第16和第17骑兵团都调给了康沃利斯。
查尔斯·康沃利斯的确令人放心。可以说,他是整个战争期间,英国派往北美的最优秀的将军,他所率领的部队也非同一般,他们自始至终都是一支轻装步兵部队,适于快速运动和疏散作战。新加入的第16和第17骑兵团被合编成“女王骑兵部队”,会同亲英派中的骑兵队以及英军一些步兵团中的骑兵连,对南方的革命者展开了反游击战。但在较量中,面对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马里恩游击队,英军却常常白费力气,毫无收获。
康沃利斯麾下的指挥官塔尔顿上校和詹姆士·威姆斯少校,对马里恩的追逐几乎达到了疯狂的地步,急欲除之而后快。他们四处收集有关马里恩踪迹的报道和流言,但他们从来没有抓到他。
马里恩无法阻止密探向敌军报告他的行踪,但是每次当英军到达他的宿营地时,他总是早已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了。有一次,英军派骑兵出堡垒去抓他,当他们返回时,发现马里恩偷袭了堡垒,并付之一炬,将它烧成了平地。
最终,马里恩将基地建设在了皮迪河上的斯诺岛上,而他自己的宿营地在岛屿上一座高高的、被灌木覆盖的沙石山脊上,这条山脊贯穿着整个斯诺岛。它的后面是广阔的沼泽和洼地,边上到处都是野生的带刺的荆棘和甘蔗,这些成了他的可靠屏障。
一位年轻的英国军官曾有幸得到了一个机会前往岛上,参加一次战俘交换活动,他看到了马里恩队伍卓尔不凡的性格和高昂的士气:尽管他们衣衫褴褛,物资也明显很匮乏,甚至他们的领导人身材矮小、外观谦逊。他邀请人们分享了他的晚餐:随地火烤的红薯。
马里恩一直在这里休养,并等待时机,直到1780年10月,原本兵丁稀少的马里恩游击队强大起来了。马里恩决定开展另一次闪电突袭。这一回,他带领着150人,奔袭40英里,越过3条河流,为英国人带来了巨大震撼:在10月25日午夜偷袭敌人的阵营。大多数英国士兵逃入了附近的沼泽,马里恩的队伍检获80支新的步枪和同等数量的马匹和鞍。
这次突袭让马里恩颇为得意,但实际上,历史中让人铭记的是他在此半个月前的战果:1780年10月7日,他会合了“山里人快枪手”、“弗吉尼亚民兵”等5支边远地区的民兵武装,与
帕特里克·弗格森上校指挥的1100名亲英派来复枪手交战于王山,结果革命派取得了辉煌胜利:亲英派全军覆没,身为神枪手的佛格森上校也被狙击手射杀。在此以前,大陆军总司令
乔治·华盛顿差一点就死在佛格森的枪下。这场战斗引人注目之处在于,交战是在美国人之间进行的。马里恩自己也没有料到,因为亲英分子的失利,“王山之战”的结局令康沃利斯放弃了对北卡罗来纳的入侵。美国历史学家对此有如下评价:“其影响之大,怎样估计也不算过分”。
那一年除夕,马里恩的部队用一种古老的、盛行于乡下的方式尽情地狂欢:他们瘦削矮小的指挥官被任命为准将。一些有着同样军衔的人指挥的作战战线可能要比马里恩绵长,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历史上还没有哪位准将指挥的士兵比他更少。他多次击败了数量更大、装备更好的部队,使他成为历史上最出色的游击队领导人之一。
小游击队也有大作为
1781年早春,大陆军新任南方美军司令
纳撒内尔·格林将军率领一支人数仅是康沃利斯的1/3的军队进驻卡罗来纳。他找到当地游击队,要他们帮他侦察和窥探敌情。但这个美国将军只相信正规部队,不相信游击队能有什么大作为。
与此同时,英军再次下决心要把马里恩赶出南卡罗来纳的洼地。他们已被这个难以形容的矮小军官耍弄得疲惫不堪。敌军派出骑兵搜索整个乡下,紧紧追踪着这个善于躲避的叛军首领和他的队伍。
此时,这只“沼泽狐狸”已经熟练了伏击英军的战术。他偷袭英军的物资供给车队,堵塞河上交通,或者烧毁敌军的储备仓库,顺便沿着萨姆比特河与
约翰·沃森上校率领的英军展开了一系列小型战斗。
他的游击队以速度和计谋来弥补自身兵力的不足,紧紧咬住沃森的步兵,令他们白天很少休息,晚上也几乎没时间睡觉。沃森上校终于发现,无论自己转到哪儿,都会发现他的道路已被堵死,且危机四伏。到最后,连自己的坐骑也被隐藏的狙击手杀死。
到了4月,一大队英军占领了沃森要塞。这个要塞建立在斯科特湖边,原本位于印第安人的土丘上。马里恩得到了一些增援部队后就包围了这座要塞。游击队既没有大炮,也没有修筑掩体的人,但他们很快用砍伐而来的松树搭成了一座塔,并从上面向下边的敌人大本营猛烈开火,最后攻陷了这个要塞。
这时,格林将军才不得不改变了对马里恩和他的这支游击队的看法。这天“沼泽之狐”收到了格林将军的来信:“没有人比你更有权力接受公众的谢意或更应该受到人们的普遍敬佩。”其实格林将军知道,马里恩和他的小队人马成功地把英军牵制在南卡罗来纳州,牵制了康沃利斯差不多一年的时间——这意味着,华盛顿赢得了时间重新集结美国军队进行一次会战,同时,更多的法国陆海军的援兵穿过大西洋到达了美国。“狐狸”困住了猎人。康沃利斯将军在愤怒和绝望之中决定于1781年春末“退出卡罗来纳”。
2000年,在美国电影《爱国者》中,以马里恩的事迹为基础创造了本杰明·马丁这个角色,但是,马里恩并不见得像影片所描绘的那么有远见。作为南卡罗来纳州的农场奴隶主,因为性格中的残暴一面,马里恩的身上仍带着一丝恐怖主义的色彩。在战争结束后,他留在了南卡罗来纳州。1795年,他逝世于自己的种植园里。
摘自《看世界》2011年第24期 作者:马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