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克·维尔切克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理论物理学家、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弗朗克·维尔切克(Frank Wilczek),1951年5月15日出生于美国纽约,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院外籍院士,波兰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李政道研究所讲席教授。
人物经历
1951年5月15日,弗朗克·维尔切克(Frank Wilczek)出生于美国纽约。
1970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学士学位。
1972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学位。
1974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
199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3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000年,当选为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4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7年,任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同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73年,弗朗克·维尔切克(Frank Wilczek)与David Gross共同提出的夸克之间的相互作用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变强的渐进自由理论,成为粒子物理学理论基石;1978年,他与Steven Weinberg共同提出Peccei–Quinn对称性自发破缺时会产生一种新的粒子——轴子,1983年他提出轴子作为冷暗物质粒子的候选对象,1987年,他又进一步提出在拓扑绝缘体中发现轴子的可能;1982年,他研究介于费米子与玻色子之间的准粒子——任意子,并于2020年在实验中被观测到,任意子可以为拓扑量子计算提供基础;2012年,他提出时间晶体的设想,并在2016年得到实验验证。
据2022年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弗朗克·维尔切克(Frank Wilczek)已经发表论文500余篇,总引用数接近10万,H指数为132。
人才培养
弗朗克·维尔切克(Frank Wilczek)在浦江创新论坛、上海科普大讲坛、墨子沙龙等众多科普平台开展讲座,并为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科学与艺术活动选定科学主题。在弗朗克·维尔切克的支持下,2021年李政道研究所开创了第一届 “闻道”中学物理教师培训班。该活动将作为李政道研究所每年举办的系列科普活动之一,为上海交通大学与中学物理教师的交流搭建沟通合作平台,共同助力中国青少年人才的培养。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弗朗克·维尔切克(Frank Wilczek)的祖父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欧洲移民来到美国,祖父来自波兰,祖母来自意大利那不勒斯。弗朗克·维尔切克的祖父不懂英语,曾做过铁匠和泥瓦匠。弗朗克·维尔切克的父母都出生在纽约长岛,并一直生活在那里。弗朗克·维尔切克出生在一个叫格伦奥克斯(Glen Oaks)的地方,并在那里长大。
1973年,弗朗克·维尔切克与贝茜·迪瓦恩(Betsy Devine)结婚,两人育有两个女儿,阿米蒂(Amity)和米拉(Mira)。
人物评价
“弗朗克·维尔切克在凝聚态物理、天体物理和粒子物理等多个研究领域均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他(弗朗克·维尔切克)是学术巨擘,不断探索边界,在多个研究领域均做出了杰出贡献。在推动中外科研人员高水平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高度重视科学普及,为中国青少年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李政道研究所评)
参考资料
Frank Wilczek.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
Frank Wilczek receives 2022 Templeton Prize - MIT News.弗朗克·维尔切克个人网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8 18:49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