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起义又称河南辛亥革命,1911年河南
同盟会人员在当时省城开封举行的反清武装起义,先后在同一年举行三次武装起义,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影响深远,给清政府在河南的统治以沉重打击。
1905年,
同盟会建立之时,留日
河南籍学生踊跃参加,建立同盟会河南支部,并在
日本创办《豫报》、《河南》杂志,宣传革命。1908年,部分革命党人回
开封秘密组织河南同盟会支部,联络省内革命人士,宣传革命思想。1909年12月,革命党人杜滔等回汴,与在汴的革命党人杨源懋等在中州公学建立河南同盟会总分会,并分赴各县发展组织,成立分会。1911年春,河南革命党人在开封集议,决定加紧联络会党、新军及绿林武装,并于开封筹办了《国是日报》。随即,同盟会员周德培奉命来汴,联络仁义会,组织“仁义革命军”,计划刺杀豫巡抚宝棻,因叛徒张维翰出卖,周德培、王仕成等一起被捕,计划宣告失败。
1911年年初,
同盟会总部在
黄兴、
赵声的主持下筹备
广州起义,同时派遣各省同盟会员回本省组织响应。赵声派周德培秘密潜回开封,策划起义,任命周为河南同盟会“全省之首领”。同时,命李镜吾自
汉口运送军火到开封,供起义使用。
周德培,留学日本,1910年10月加入同盟会。接受任务后,周德培随身携带孙中山致河南同盟会的信函、密札及起义经费2000两,回到
开封 。
周德培虽为河南人,但与国内的河南同盟会组织并不熟悉,担心找不到可信赖的人,又自我束缚于自己被任命为河南同盟会“首领”。抵达开封以后,他没有联系同盟会组织,而是依靠民众社团 “仁义会”,并吸纳清政府裁撤绿营兵而丢掉饭碗的被裁士兵们。仁义会首领余化龙等人同意起义反清,却不肯将“仁义会”改为“河南革命军”,要保留“仁义”二字。周德培只好将准备起义的队伍称为“仁义革命军”,共1300余人,并吸纳全体仁义会员参加同盟会,还邀外地会员前来开封,定于农历七月十五(1911年9月7日)举行起义。但是周德培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当时的河南省城开封及一些府县,同盟会河南分部和各地同盟会员已经做了大量的革命宣传和发动工作,又熟悉情况,应该发挥他们的作用,一起策划起义。周德培没有依靠同盟会组织,使起义缺少可以信赖的骨干力量;依靠“仁义会”和被裁清兵,使参加起义的人员成分复杂。
有革命党人潜入开封的传闻,巡抚
宝棻已得到禀报。于是派了10个人专门打探革命党消息,并四处收买眼线。
至农历闰六月初,宝棻手下收买到“仁义会”的张维翰,告以革命军首领名姓及聚会之地,并将所得之委札等物一起呈缴。农历闰六月初七晚,叛徒张维翰指引清兵包围了周德培家,在其家中搜出
赵声委札1角,关防1颗,人名册1本,周德培和其父周惟义被捕。周惟义乃一清朝副将,曾署理总兵。宝棻指挥清兵又拿获王化成等16人。
另外,同盟会员李镜吾运送军火,农历闰六月初五由汉口启运,不巧,有郾城本县差役与之同车,差役到郾城后下车,遂向知县报告。13箱军火被清兵拿获,内有快枪130支,火药和子弹两箱。李镜吾当场被捕,即押送开封。清廷重新起用
袁世凯后,袁派北洋新军增援武汉清军。清军陷汉口,革命军退守汉阳。革命军总司令
黄兴欲断清军后路,减轻对革命军的压力,命留日同盟会员张钟端回汴,发动起义。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秋,河南省政府在开封市南关新建烈士墓(现南关纪念塔东侧的市供销社仓库院内),迁葬烈士遗骨,定名为“辛亥河南十一烈士墓”,周围辟为“烈士公园”。墓前纪念碑记载张钟端、张照发、王天杰、张得成、刘凤楼、徐振泉、李鸿绪、王梦兰、李干公、单(丹)鹏彦(晏)、崔德聚等11位烈士。此时的碑文没有张树宝和张香尼,记载有张得成和王梦兰,其他9位烈士同前边所述。由此,河南辛亥革命11烈士实际涉及13位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