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客家源文化广场
位于河南开封的文化广场
开封客家源文化广场于2014年10月15日正式开园。客家源文化广场是世客会在开封召开的主要场所之一,是确立开封为客家人祖根地的地理标志性建筑群。
历史背景
客家源文化广场是开封市重点文化项目,也是世界客属第27届恳亲大会的主要场所,更是开封作为客家祖根地的标志性建筑。2014年,市委、市政府慎重决策,香港迪臣公司勇挑重担,经多方考察论证,最终决定在宋代珠玑巷原址附近,在文庙街修整棂星门,塑立孔子像,建设守望阁,建设珠玑巷,并郑重命名为客家源文化广场。
客家源文化广场从2014年3月动工到正式开园,历时7个月,是开封文化建设史上的又一奇迹。
南雄珠玑巷得名于宋代开封府的珠玑巷,由宋时从开封移居此地的官吏士民眷恋故土而得名。根据记载,南宋时,河南开封许多官员为逃避元人南下迁徙,定居南雄,因开封有珠玑巷,遂将这里改名为“珠玑巷”,聊解思乡之情。据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等人考证:开封珠玑巷、广东南雄珠玑巷、广州市旧城区珠玑巷三者有着深厚的渊源。旧时从开封南迁的客家先民下梅关后,在南雄古驿道旁沙水村暂住下来。这些人被迫离乡,对中原故土眷恋不忘,就把老家开封珠玑巷的名称用来称呼居留地,于是便有了南雄珠玑巷。这批难民共有97户33姓,他们的子孙成为后来广东各地乡族的祖宗。这些名人望族都把珠玑巷称作是“七百年前桑梓乡”。。
历史沿革
客家源文化广场占地91亩,总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包括开封文庙文化广场、客家文化主题广场和珠玑巷文化商业街区三个主要板块。广场南门正对着的是两扇大红的棂星门,过棂星门后,30余亩的客家文化广场中央,一座9米高的孔子铜像双手合于胸前、目视远方。广场两侧是东西碑廊及景观亭,东碑廊东侧是珠玑巷文化商业街区。广场最北边是一座27米高的仿宋式建筑——守望阁。客家文化主题广场以守望阁、篆体“家”字地铺为核心,反映客家历史文化、根亲文化与祭祖文化。
建筑特色
客家源文化广场是世界客属第27届恳亲大会的主要场所,更是开封作为客家祖根地的标志性建筑。开封被评为“全球华人最向往的十大根亲文化圣地”之一。开封珠玑巷是河南3个令东南沿海客家人和海外华人魂牵梦萦的寻根圣地之一。2013年,开封市决定重建珠玑巷,迎客家人回家,让客家人圆梦。
客家源文化广场,开封文庙文化广场以孔子像与棂星门为核心,以儒家文化与孔庙形制为特色;客家文化主题广场以守望阁及“家”字篆字地铺为核心,主要反映客家的历史文化、根亲文化与祭祖文化。
客家文化主题广场的中央是以地铺形式呈现的巨型篆书“家”字,表现了客家人对寻根祭祖的渴望。
守望阁,顾名思义——开封(中原)人作为客家人的祖根地坚守者,企盼着客家人的到来。与此同时,守望阁也是弘扬中华文化及客家文化、加强与全球客家人交流合作的场所。
守望阁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共4层,高27米,与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第27届相契合,采用宋代楼阁建筑形式。第一层为“拜祖堂”,用于祭拜炎黄二帝、客家人祖先;第二层为“文化馆”,用于存放、查询客家人族谱;第三层为“名人堂”,介绍客家著名人士事迹;第四层为“展示馆”,用于客家文化的宣传展示和世客会情况介绍。在守望阁,游子可以祭拜祖先;珠玑巷文化商业街区是以仿宋建筑为主题,体现客家民俗文化和商业文化。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2 14:44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