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规范亦称“建筑设计标准规范”。指国家或有关部门对基本建设设计所规定的各项技术标准。它是各类工程设计的基本依据,是建筑设计标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程建设技术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内容一般包括: 应用范围及建筑分等要求;建筑总平面设计指标;不同用途的建筑设计指标和主要数据;保证使用的有关规定;卫生保健要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等。设计标准规范按管理级别和使用范围,可分为国家、部门、省 (市、自治区) 和设计单位四级。
内容
在建筑设计中,需按国家规范和标准进行设计,以确保建筑安全、经济、适用。
主要的建筑设计规范有以下几种:
《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2010)
《
建筑制图标准》(GB/T 50104--2010)
《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总图制图标准》(GB/T 50103--2010)
《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T 50002--2013)
《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
《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 50222—1995)(2001年修订版)
历史
人类制订有关建筑的法规已有长久的历史。
公元前18世纪,
巴比伦的《汉穆拉比法典》规定:“为人筑屋者如因工程不固使屋塌,致主人于死,其本人处死刑;如致屋主之子于死,则其子应处死刑。”
中国先秦典籍
《考工记·匠人》和西汉编纂的《礼记》,对城郭、宫室和祭祀建筑都从礼制方面提出了要求。
欧洲产业革命后,
城市人口密度剧增,许多城市出现大量简陋的
居住建筑,一遇自然的和
人为的灾害,房倒屋毁,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因此,各国政府纷纷制订各种建筑设计规范。
过去中国一些大城市内的租界,也公布有关建筑法规,如上海工部局出版的年鉴CABC载有建筑法规作为工程设计审查依据。
50年代,中国建筑工程部编订了《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并着手制定各类建筑设计规范。
1984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成立了民用建筑设计标准审查委员会,组织民用建筑设计规范的编制和管理工作。各国以前制定的建筑设计规范属于“指令型”规范,即在各有关条款中作出明确、具体技术规定。一些国家的学者竭力主张用“性能型”规范,即在规范中只对建筑物整体和各部分提出性能指标,而由设计人选择、确定符合性能指标的技术措施。
有的国家已制订了介于两者之间的建筑设计规范,如英国1976年版的《建筑规程》中采用了“双句型结构”,每项条款由两句组成:第一句提出性能指标,第二句提出一条或若干条可以满足性能指标要求的技术措施。建筑师只要能提供足够证据证明其措施可满足第一句要求,就可不受第二句的约束。这样,便赋予建筑设计以更大的灵活性,有利于建筑创作。随着建筑活动的发展和深化,建筑设计规范需要不断修订和更新。有些国家设有专门研究机构,随时更新条目,定期修编。
内容
建筑设计规范的内容和体例一般分行政实施部分和技术要求部分。
行政实施部分规定建筑主管部门的职权,设计审查和施工、使用许可证的颁发,争议、上诉和仲裁等内容。
技术要求部分主要包括:
建筑物按用途和构造的分类分级;
各类(级)建筑物的允许使用负荷、建筑面积、高度和层数的限制等;
防火和疏散,有关建筑构造的要求;
结构、材料、供暖、通风、照明、给水排水、消防、电梯、通信、动力等的基本要求(这些部分通常另有专业规范);
某些特殊和专门的规定等。
有些国家的大城市还制定与建筑设计规范平行的火警区域规范和分区规范。
前者规定市区由于防火要求不同而对区内建筑物提出的技术要求,后者规定不同区域内的建筑功能类型以及对建筑物高度等的限制。
监督
建筑设计规范在有些国家由政府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编制,由政府审查批准后公布;在有些国家则由学术团体或民间组织编写出“示范本”,由中央或地方立法机关颁布专门法令,加以全部或部分采用。美国有四种
建筑规范的“示范本”,由各州或大城市的立法机关选择采用。
建筑设计规范制定公布后,由执行机构监督实施。这项工作在许多国家由城市建设主管部门负责,设置专门人员按规范审查施工图,对不符合要求的设计责成设计人修改,然后颁发施工许可证。在建筑物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主管部门可按照建筑规范要求,检查房主是否正确使用和维护房屋。但主管部门权力以建筑设计规范规定的为限,不得额外对设计、施工或使用者进行干预。设计、施工、使用者有权对主管部门的决定提出申诉,通过仲裁机关作出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