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宗教论
清末章太炎创作的作品
《建立宗教论》是章太炎所著作品,出自于《章太炎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作品原文
太空之鸟迹,可以构画乎?绘事之所穷也;病眼之毛轮,可以行车乎?舆人之所困也。然则以何因缘而立宗教?曰:由三性。三性不为宗教说也。白日循虚,光相暖相,遍一切地,不为祠堂丛社之幽寒而生日也,而百千微尘,卒莫能逃于日外,三性亦然。云何三性?一曰:遍计所执自性;二曰:依他起自性;三曰:圆成实自性。第一自性,惟由意识周遍计度刻画而成。若色若空,若自若他,若内若外,若能若所,若体若用,若一若异,若有若无,若生若灭,若断若常,若来若去,若因若果。离于意识,则不得有此差别。其名虽有,其义绝无。是为遍计所执自性。第二自性,由第八阿赖耶识、第七末那识,与眼、耳、鼻、舌、身等五识虚妄分别而成。即此色空,是五识了别所行之境;即此自他,是末那了别所行之境;即此色空、自他、内外、能所、体用、一异、有无、生灭、断常、来去、因果,是阿赖耶了别所行之境。赖耶惟以自识见分,缘自识中一切种子以为相分。故其心不必现行,而其境可以常在。末那惟以自识见分,缘阿赖耶以为相分。即此相分,便执为我,或执为法,心不现行,境得常在,亦与阿赖耶识无异。五识惟以自识见分,绿〔缘〕色及空以为相分。心缘境起,非现行则不相续;境依心起,非感觉则无所存。而此五识,对色及空,不作色空等想。末那虽执赖耶,以此为我,以此为法,而无现行我法等想。赖耶虽缘色空、自他、内外、能所、体用、一异、有无、生灭、断常、来去、因果以为其境,而此数者各有自相,未尝更互相属。其缘此自相者,亦惟缘此自相种子,而无现行、色空、自他、内外、能所、体用、一异、有无、生灭、断常、来去、因果等想。此数识者,非如意识之周遍计度执着名言也。即依此识而起见分相分二者,其境虽无,其相幻有。是为依他起自性。第三自性,由实相、真如、法尔(犹云自然。)而成,亦由阿赖耶识还灭而成。在遍计所执之名言中,即无自性;离遍计所执之名言外,实有自性。是为圆成实自性。夫此圆成实自性云者,或称真如,或称法界,或称涅槃。而柏拉图所谓伊跌耶者,亦往往近其区域。佛家以为正智所缘,乃为真如;柏拉图以为明了智识之对境为伊跌耶。其比例亦多相类。乃至言哲学创宗教者,无不建立一物以为本体。其所有之实相虽异,其所举之形式是同。是圆成实自性之当立,固有智者所认可也。若遍计所执自性,佛家小乘有诸法但名宗;而大乘《般若经》中亦谓我但有名,谓之为我,实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空。但随世俗假立客名,诸法亦尔。是其为说,亦不止法相一家,即欧洲中世学者,如鹿塞梨尼辈,亦皆寻取通性,以为惟有其名。是遍计所执自性之当遣,亦有智者所认可也。惟此依他起自性者,介乎有与非有之间,则识之殊非易易。自来哲学宗教诸师,其果于建立本体者,则于本体之中,复为之构画内容,较计差别。而不悟其所谓有者,乃适成遍计所执之有,于非有中起增益执,其本体即不成本体矣。其果于遮遣空名者,或以我为空,或以十二范畴为空,或以空间、时间为空。独于五尘,则不敢毅然谓之为空,顾以为必有本体,名曰物如。物如云者,犹净名所谓色如耳。(色兼五尘言。)此则计五尘为不空,而计法尘为空。彼以此五尘者,亦有能诠,亦有所诠;此法尘者,惟有能诠,绝无所诠。有所诠者,必有本体;无所诠者,惟是空名。不悟离心而外,即不能安立五尘。是则五尘之安立,亦无异于法尘之安立。五尘固幻有也,而必有其本体;法尘亦幻有也,宁得谓无本体?于幻有中起损减执,其空名亦无由为空名矣。此二种边执之所以起者,何也?由不识依他起自性而然也。损减执者,不知五尘法尘,同是相分。此诸相分,同是依识而起。由有此识,而有见分、相分依之而起。如依一牛,上起两角。故意识见分,亲缘法尘以为相分之时,此法尘者,未尝离于意识之外;即五识见分,正缘五尘以为相分之时,五识亦未尝自起分别,以为此五尘者,离于五识之外。然则法尘在意识中,五尘在五识中。若云五尘之名有所诠者,则法尘之名亦有所诠;若云法尘之名无所诠者,则五尘之名亦无所诠。所以者何?其所诠者皆不在外,惟为现行之相分而已。今者排摈意识,以为所见法尘,惟是妄想而无外境;又取此五识所见之外境,在五识中本不分别以为外境者,却从意识所分以为外境。于彼则排摈意识,于此则又不得不借资于意识,矛盾自陷,尚可通乎?且法尘中所谓十二范畴者,与彼五尘犹各自独立,不必互为缘起也。若空间,则于五尘之静相有所关系矣;若时间,则于五尘之动相亦有所关系矣。关系者,何也?所谓观待道理也。马鸣有言:“虚空妄法,对色故有,若无色者,则无虚空之相。”由此言之,亦可云色尘妄法,对空故有;若无空者,则无色尘之相。假令空是绝无,则物质于何安置?假令时是绝无,则事业于何推行?故若言无空间者,亦必无物而后可;若言无时间者,亦必无事而后可。彼其所以遮拨空、时者,以前此论空间者,或计有边,或计无边;论时间者,或计有尽,或计无尽。互为矛 ,纠葛无已。于此毅然遮拨为无,而争论为之杜口。此不可谓非孤怀殊识也。虽然,有边无边、有尽无尽之见,岂独关于空间时间而已耶?若以物言,亦可执有边、无边之见。所以者何?现见六十四种极微,积为地球,推而极之,以至恒星世界。此恒星世界极微之量,果有边际乎?抑无边际乎?若以事言,亦可执有尽、无尽之见。所以者何?现见单细胞物,复生单细胞物,经过邬波尼杀昙数层累阶级而为人类,由此人类复生人类。此一切众生之流注相续者,果有始终乎?抑无始终乎?然则破空而存物、破时而存事者,终不能使边、尽诸见,一时钳口结舌明矣。果欲其钳口结舌耶?则惟取物质、事业二者,与空间、时间同日而遮拨之可也。夫彼亦自知持论之偏激也,故于物质中之五尘,亦不得不谓其幻有,而归其本体于物如。若尔,则空间时间何因不许其幻有耶?物有物如,空间时间何因不许其有空如时如?贝尔巴陀氏继康德后建立列夏尔说,已云有睿智之空间、睿智之时间矣。不识此义,而谓惟有空名,都无实性。生人心识,岂于空无所依而起此觉?故曰,损减执者,不知依他起自性也。而彼增益执者,则又反是。说神我者,以为实有丈夫,不生不灭。其说因于我见而起。乃不知所谓我者,舍阿赖耶识而外,更无他物。此识是真,此我是幻,执此幻者以为本体,是第一倒见也。说物质者,欧洲以为实有阿屯,印度以为实有钵罗摩怒,执为极细,而从此细者剖之,则其细至于无穷。名家所谓“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者,彼不能辞其过矣。执为无厚,(无厚,即非延长,谓其本无形式,非粗非细。)离于色、声、香、味、触等感觉所取之外,惟其中心力存。此虽胜于极细之说,然未见有离于五尘之力,亦未见有离力之五尘。力与五尘,互相依住,则不得不谓之缘生。既言缘生,其非本体可知。然则此力、此五尘者,依于何事而能显现?亦曰心之相分,依于见分而能显现耳。此心是真,此质是幻,执此幻者以为本体,是第二倒见也。说神教者,自马步诸逑而上,至于山川土谷;稍进则有祠火,与夫尊祀诸天之法;其最高者,乃有一神、泛神诸教。其所崇拜之物不同,其能崇拜之心不异。要以藐尔七尺之形,饥寒疾苦,辐凑交迫,死亡无日,乐欲不恒。则以为我身而外,必有一物以牵逼我者,于是崇拜以祈获福。此其宗教,则烦恼障实驱使之。或有山谷之民,出自窟穴,至于高原大陆之上,仰视星辰,外睹河海,而爽然自哀其形之小,所见所闻,不出咫尺,其未知者,乃有无量恒河沙数。且以万有杂糅,棼不可理,而循行规则,未尝愆于其度,必有一物以钤辖而支配之,于是崇拜以明信仰。此其宗教,则所知障实驱使之。不能退而自观其心,以知三界惟心所现,从而求之于外;于其外者,则又与之以神之名,以为亦有人格。此心是真,此神是幻,执此幻者以为本体,是第三倒见也。故曰,增益执者,亦不知依他起自性也。若尔,则二种边执者,固不知有依他起自性矣。亦有能立本体,能遣空名,而卒之不得不密迩于依他者。特无此依他之名以为权度,虽其密意可解,而文义犹不得通。如柏拉图可谓善说伊跌耶矣,然其谓一切个体之存在,非即伊跌耶,亦非离伊跌耶。伊跌耶是有,而非此则为非有,彼个体者,则兼有与非有。夫有与非有之不可得兼,犹水火相灭,青与非青之不相容也。伊跌耶既是实有,以何因缘不遍一切世界,而令世界尚留非有?复以何等因缘,令此有者能现景于非有而调合之,以为有及非有?若云此实有者,本在非有以外,则此非有亦在实有以外。既有非有,可与实有对立,则虽暂名为非有,而终不得不认其为有,其名与实,适相反矣。若云此实有者,本无往而非实有,特人不能以明了智识观察,横于实有之中,妄见非有;复于此妄见非有之中,微窥实有,更相盘错,然后成此个体之有与非有。是则成此个体者,见、相二分之依识而起也。非说依他起自性,则不足以极成个体也。又如希腊上世,哀梨牙派有犍诺摩者,以为一切皆无异相,亦无流转,虽以镞矢之疾,一刹那间则必不动。自此第一刹那,积而至于十百刹那,初既无动,则后亦不能更动。此其为说,岂不近于方实不转、心实不动之义耶?乃谓见其有动者,出于迷妄,此则所谓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之说也。然未能说此迷妄是谁?复以谁之势力而能使之迷妄?故非说依他起自性,则不足以极成妄动也。又如康德既拨空间、时间为绝无,其于神之有无,亦不欲遽定为有,存其说于纯粹理性批判矣。逮作实践理性批判,则谓自由界与天然界,范围各异。以修德之期成圣,而要求来生之存在,则时间不可直拨为无;以善业之期福果,而要求主宰之存在,则神明亦可信其为有。夫使此天然界者,固一成而不易,则要求亦何所用。知其无得,而要幸于可得者,非愚则诬也!康德固不若是之愚,亦不若是之诬,而又未能自完其说。意者于两界之相挤,亦将心慒意乱,如含蒜 耶?欲为解此结者,则当曰:此天然界本非自有,待现识要求而有。此要求者,由于渴爱;此渴爱者,生于独头无明。纵令有纯紫之天然界,而以众生业力,亦能变为纯青之天然界。此渴爱者云何?此独头无明者云何?依于末那意根而起。故非说依他起自性,则不足以极成未来,亦不足以极成主宰也。以此数者证之,或增依他,或减依他,或虽密迩,而不能自说依他。偏执者,则论甘忌辛;和会者,则如水投石。及以是说解之,而皆冰解冻释。然后知三性之说,是名了义言教,则如毗湿缚药,一切散药仙药方中,皆应安处;则如画地,遍于一切彩画事业,或青或黄,或赤或白,皆同一味,复能显发彩画事业;则如熟酥,倾置一切珍馐诸饼果内,更生胜昧。吾既举此诸例,于是复持三性以衡宗教。
宗教之高下胜劣,不容先论。要以上不失真,下有益于生民之道德为其准的。故如美洲之摩门,印度之湿婆韦纽,西藏之莲华生教,专以“不律仪”为务者,无足论矣。反是,虽崇拜草木、龟鱼、徽章、咒印者,若于人道无所陵藉,则亦姑容而并存之。彼论者以为动植诸物,于品庶为最贱,今以人类而崇拜之,则其自贱滋甚!若自众生平等之见观之,则大梵安荼、耶和瓦辈,比于动植诸物,其高下竟未有异也。然而不可为训者,何也?彼以遍计所执自性为圆成实自性也。言道在稊稗、屎溺者,非谓惟此稊稗、屎溺可以为道;言墙壁、瓦砾咸是佛性者,非谓佛性止于墙壁、瓦砾。执此稊稗、屎溺、墙壁、瓦砾以为道只在是,佛祇在是,则遍计所执之过也。非特下劣诸教为然也,高之至于吠陀、基督、天方诸教,执其所谓大梵、耶和瓦者,以为道祇在是,神祇在是,则亦限于一实,欲取一实以概无量无边之实,终不离于遍计矣。不得已而以广博幽玄之说附之,谓其本超象外,无如其“有对之色”为之碍也。非特神教为然也,释教有无量寿佛之说,念之者得生净土,永不退转。其始创此“易行道”者,固以遍教僧俗,使随顺法性而得入尔。而拙者震于功德庄严,恍忽如闻铃网之声,如见曼陀罗华之色。由其欣羡三界之心,以欣净土,净土本净,而以所欣者垢之,则何以异于人天诸教。是故以遍计所执而横称为圆成实者,其疵玷则既然矣。然则居今之世,欲建立宗教者,不得于万有之中,而横计其一为神,亦不得于万有之上,而虚拟其一为神。所以者何?诸法一性,即是无性,诸法无性,即是一性,此般若精妙之悉檀,亦近世培因辈所主张也。执一实以为神者,其失固不胜指。转而谓此神者,冒世界万有而为言,然则此所谓有,特人心之概念耳。以假立依他言之,概念不得不说为有;以遮拨遍计言之,概念不得不说为无。从其假立而谓概念惟在自心,当以奢摩他法,洒埽诸念,令此概念不存而存,亦奚不可从其遍计,而谓吾此概念,必有一在外者与之相应,从而葆祠之,祈祷之,则其愚亦甚矣!又复从此概念而写其形质材性,谓其无不能成,无不能坏,如计羝羊之有乳者,所计已谬,犹以为少,复计今日之乳为甘,明日之乳为苦,则其诬,抑又甚矣。虽然,执着诸法一性即是无性之言,而谓神者固无,非神亦无,则又所谓损减执者。所以者何?由彼故空,彼实是无;于此而空,此实是有。谓此概念法尘,非由彼外故生,由此阿赖耶识原型观念而生。拙者以彼外界为有,而谓法尘为空。实则外界五尘,尚不可不说为无,况于法尘而可说为非无。若即自此本识原型言之,五尘、法尘,无一非空。而五尘、法尘之原型,不得不说为有。人之所以有此原型观念者,未始非迷。迷不自迷,则必托其本质;若无本质,迷无自起。马鸣所谓迷东西者,依方故迷;若离于方,则无有迷。众生亦尔,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以有不觉妄想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觉。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是故概念虽迷,迷之所依,则离言而实有。一切生物,遍在迷中,非因迷而求真,则真无可求之路。由此故知,冒万有者,惟是概念。知为概念,即属依他;执为实神,即属遍计。于概念中,立真如名,不立神名。非斤斤于符号之差殊,由其有执、无执异尔。
万有皆神之说,未成宗教,而有建立宗教之资。自曼布轮息、斯比诺沙、海格尔辈,积世修整,渐可惬心。然近世泛神教之立说,则亦有可议者。彼其言曰:以一蚁子之微,而比于人,人之大,不知几千万倍也。然此几千万倍者,要必有量。若人之比华藏世界,其大小则无有量。朝菌不知晦朔,惠蛄不知春秋。晦朔、春秋,与朝菌、惠蛄,所经之修短,犹有量也。而永劫之来,不知其始;其去也,不知其终。人之寿量,比于永劫,又巧历者所不能计也。以此器界时间之无量,而一切布列其间者,取舍屈伸,生住异灭,无时而或愆于法。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吾辈睹此,安得不自愧其形之细,其时之促,其知之劣耶?设于巴黎市中,而有一瓯之花,于花萼间而有微虫。微虫在花,安知其市之方圆面积,与其市中之人所经营者?人之比于华藏世界,复不可以此相校,而欲知其体、相、用三,必不可得。是故其崇拜也,非以为有一主宰,恐怖佞媚而事之也。以彼无量,而比于我之有限,以彼有法,而比于我之不知,则宜其归敬矣。今辨无量之说曰:所以知无量者,由于心起分别。先以大小、长短相形,至不可形,而立无量之名。此无量之名,未显现时,则阿赖耶识中之原型观念耳。若自心见分,不缘同聚同体之相分,则无量之名亦无。然则无量者,自心中之无量,非在外之无量。彼希腊古德之建立“阿贝轮”者,甚无谓也。纵令有其外界,物物而数之,事事而检之,其简阅则无穷极。若但思“无量”二字,则以一刹那顷,可以概括而知。是知其内容则难,而知其外延则易。若云止知外延不知内容者,不足以称如实了知。若尔,吾身以内,爪生发长,筋转脉移,吾亦不自知也,而固自知有我。能知我之外延,而不知我之内容,虽不知,亦无害为知矣。如实知其无量者,根本智之事也;如实知其部分者,后得智之事也。待根本智成而起后得智时,无患其不知也。且彼所谓无量者,谓其至大无外,至长无际耳。然至大者极于无量,而取最小之微尘递分析之,其小亦无有量;至长者极于无量,若取最短之一刹那为之分析,则复有其短者,递析递短,而其短亦无有尽。以吾形而比于华藏,以吾寿而比于永劫,其细且短,不可以量计也。若复取吾形而比于递分之微尘,取吾寿而比于递析之刹那,其大且长,又不可计其量矣。夫以吾形吾寿,而比于华藏永劫,犹云以定量比无量,无相拟之理也。而吾形吾寿,本是细且短者之积。细者短者既无量,则吾形吾寿亦自无量。以吾形吾寿之无量,比于华藏永劫之无量,均此无量,则不得云孰胜孰劣矣。由此言之,量与无量,本由自心分别而起。分别所依,依于吾形吾寿,以为权度。于其本无量者,而强施以有量之名。果离我见,安取量与无量之说为?若犹不了,则更取其离于外界者而言之。夫一、二、三、四之数,本非外界所有,而惟是内识之范畴。此立敌所共许也。然若取此一数,递加递乘,自十、百、千、万、亿、兆,以至不可纪极之数,则虽以超过永劫之寿,无一刹那而不偻指以计,犹不能尽其边际也。夫以心所自造之数,其无量亦如外界。然则无量固在自心,不在外界,明矣。辨有法之说曰:凡取一物一事,而断其合法与否,此亦惟在自心,非外界所能证也。而人心之断其合法与否者,有时亦无一成之规则。今有四时辰表,甲者密合晷影,无所差忒,乙者递行则递迟,丙者递行则递速,丁者乍速乍迟,各有定齐。自世俗言之,则必以甲者为合法,乙者、丙者为不合法,而丁者则不合法之尤甚者也。然甲者诚合法矣,其次三者,虽不与晷影相应,而亦自循其法,未尝逾越。乃若地球之自转也,子午圈亦每日不同,此与丁者何异?而人未尝以为不合法也。若云:彼有常度,可以推测,故谓之合法者,则时表之乍迟乍速,亦自有法,常度可以推测知之。于此则被以不合法之名,于彼而被以合法之名,此特人心之自为高下,而于物何与焉。且合法者,对不合法而言耳。有生之物,以有自由,而举止率多逾法;彼无生者,既无自由,则不得不由他物相牵而动。万物相支,互为推荡之,合法亦奚足羡?若使有生之物,一日跺手瞑目而死,青瘀变烂,亦事事合法矣。其不合法者,特生时一细分也,而细分固不能动全部。如彼地、水、火、风之属,亦宁知无细分之不合法者,将可引绳切墨以求之乎?大风起于土囊之口,震电激于玄云之下;朝跻于西,崇朝其雨;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是虽无生之物,而亦不能以定法限之。就彼人类可推之率,则以为合法云尔。由是观之,心精圆遍,含裹十方,云何无量,心之无量;云何合法,心之合法。与其归敬于外界,不若归敬于自心。不知其心,而怖于外,以为穷大至精。譬之心有忧者,闻鸟鸣而谓鸟亦有忧;心有乐者,睹草色而谓草亦有乐。于彼外界起增益执,于此自心起损减执,实惟不了依他之故。
【注】:以上为原文部分内容
作者简介
章太炎(1 8 6 9—1 9 3 6),名炳麟,太炎是其号。浙江余杭人。清末参加维新运动。1900年剪辫发,立志革命。1903年因鼓吹革命被上海租界当局逮捕入狱。1906年出狱后,东渡日本,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1911年上海光复后回国,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因反对袁世凯,1913年起为袁氏所禁锢,袁死后获释。后参与孙中山所领导的护法战争。晚年因不满蒋介石独裁而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鲁迅评价其为“有学问的革命家”。代表作有《訄书》、《国故论衡》、《齐物论释》、《新方言》、《文始》等。著述生前编为《章氏丛书》及其《续编》。编者简介姜义华,江苏扬州人。1939年出生,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复旦大学资深特聘教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史学理论研究。代表作有《章太炎思想研究》、《天下为公:孙中山思想家剪影》、《百年蹒跚——小农中国的现代觉醒》、《理性缺位的启蒙》、《现代性:中国重撰》、《中华文明的根柢》、《新译礼记读本》、《章炳麟评传》等。合著有《史学导论》等。策划百卷本《中华文化通志》。主编《康有为全集》、《胡适学术文集》等。
参考资料
建立宗教论 | 思想家.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26 16:16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