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小调
民族民间音乐
是彝汉两族人民文化交融的结晶。建水小调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也涵盖了建水彝族花灯音乐,音调质朴流畅、含蓄细腻。
发展与成就
建水小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汉族小调的唱词格律,并结合建水彝族民间音乐的传统音调而成为特有的歌种。其唱词为汉语,句式押韵,篇幅长短不一。数百年的历史岁月里,建水小调一直是飘扬在彝汉人民心中的旗帜,是彝汉两族人民文化交融的结晶。节日庆典、庙会赶集、赶马路上,都能听到那永不停息的声音。有人从青年时代唱到白发苍苍,一辈子也没有尽头,平常的事物,经他们一唱,就在刹那之间容光焕发。
在建水小调中,还有不少曲目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各类音乐比赛中获奖。如:滇南彝族四大腔的《沙莜腔》《海菜腔》《五三腔》《四腔》,《西乡坝子一窝雀》《青菜青》《小妹花》《编花调》等。
《沙莜腔》
“沙莜腔”原称“建水腔”或“坝子腔”。主要流传于建水坝区。其名称的由来,据说是因为建水盛产红薯(方言叫“沙莜”)而得名。更有一种说法是因为生活在建水的彝汉两族人民常将自己戏称为“憨沙莜”表示忠厚老实,并把自己说的话叫做“沙莜话”,自己唱的曲子称为“沙莜腔”。
沙攸腔全曲由拘腔、四六句、正曲、落腔、白话五个主要部分组成。“拘”是相互说客气话的意思。“拘腔”就是相互谦让的腔调。唱词即兴成分较多,语言生动活泼,接近口语。“四六句”的唱词由七字句和四字句组成,内容在句拘腔的基础上由口语转入借物比兴,来赞扬对方的声色容貌,逐步深化谦让含意。然后进入正式演唱内容—正曲。“正曲”是大曲子的核心部分。内容广泛各种复杂的情绪都可以在唱词种体现。“落腔”是用适当的比喻提示唱词内容的转换并作为正曲向白话过渡的内容因此唱词较少。“白话”是“沙攸腔”的尾声部分,也是演唱时间最长,最受欢迎的腔调。唱词风趣幽默,歌手在演唱时随心所欲,信口编唱。随不同场合变换。
《海菜腔》
“海菜腔”又称“石屏腔”“曲子”,“倒搬桨“源于石屏县,以异龙湖中一种称为“海菜”的草本水生植物而得名,流行于异龙湖畔、陶村鸭子坝、牛街、龙朋六街等地尼苏颇(三道红)聚居地区。同时,也为汉族所喜爱,流传于建水、开远、通海、等地。《海菜腔》是彝族劳动群众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创作的;由青年男女在山野、田间、湖上谈情说爱唱出的山歌发展衍变而来的。
一窝雀的影响
在2004年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由我省著名作曲家万里、刘晓耕,词作家蒋明初先生共同改编成的《一窝雀》便是由建水彝族民歌《西乡坝子一窝雀》而来的,此曲在当时直到现在在全国都对云南的民族音乐有着非一般的影响力和作用力,同时此曲也是云南文化艺术史上的一次成功飞跃,成为宣传云南的一张强有力的文化名片。《一窝雀》曲调保留了《西乡坝子一窝雀》的主旋律,并围绕进行延伸,是加入现代作曲技法大胆创新的,运用现代美学观念和环保现实意义重新创作并演绎,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感,表现了一个美丽家园失而复得的场面。《一窝雀》这部作品,用西洋式美声唱法演绎富有云南乡土气息的民族声乐作品,是一部中西合璧的佳作,得到了观众和评委的认可。而《西乡坝子一窝雀》在建水家家户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影片《阿诗玛》中的插曲《一朵鲜花鲜又鲜》的主干旋律就是源自于建水小调《西乡坝子一窝雀》。
变化
建水小调中为您所提供试听的歌曲中既有亲临山间田野采集的由彝族民间歌手演唱的高亢明亮的小调,也有在不改变歌曲本身音调色彩的前提下,为顺应时代的脚步和当代人的视听审美观,对部分唱词和旋律以及音乐制作配器上做了一些变化的小调。
表演场所
建水小调表演最好的地方,是红河州建水县临安镇北正街诸葛庙内的金临安茶苑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30 19:07
目录
概述
发展与成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