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镇,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下辖镇,老地名“玉皇庙”,也称“和平”,清末民初为娄金中乡驻地,解放后于此设玉皇乡,1958改设为和平公社,1992年成立建平镇,取“建设新中国,保卫世界和平”之意而得名。
地名来历
建平,此地有一玉皇庙,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清光绪十九年重建。民国14年农历四月初六兴场,名玉京场。民国24年设玉皇庙联保。1952年8月,玉皇乡分设建平乡(今银湾村)。1956年玉皇乡与建平乡合并,因“合并”二字谐音,取名和平乡。1981年10月地名普查,因重名改为建平人民公社。
红星:驻地红昕场,俗称“红棺材”。相传,在现在的场镇处,原来是一座普通的小山头,有老乡在那里耕地时,无意中挖出一口用红色油漆过的棺材。此棺材历经很多年时间,成色如新,周围乡亲深为异之。从那以后,老乡们便把那地方叫“有红棺材的地方”,久而久之,老乡觉得那样叫拗口,就简称为“红棺材”。而且由于此地邻近古“建林驿道”,是上成都下三台的必经之地,交通便利,就有一些老乡把住房修到此处,形成集市。清光绪五年兴场名红昕场,取生意兴隆,像即将升起的太阳之意。
前锋,原名“苏河场”。明清时代,在今前锋场镇河畔苏氏有位苏状元,死后并葬于此,故取河流名苏家河。后于此渐形程集市兴场,得名“苏河场”。1967年文革时期,取“向前冲锋”之意改苏河公社为前锋公社,后沿用至今。
建制沿革
明正德年间建玉皇庙,清光绪十九年重建。
清乾隆五十五年于苏家河畔兴场,名“苏河场”。
清光绪五年于红棺材兴场,名“红昕场”,取“生意兴隆,像即将升起的太阳”之意。
清末民初,三台县境设4路28乡。玉皇庙、红棺材属西路娄金乡(驻红昕场)管辖,苏河场属西路魁金乡(驻苏河场)管辖。
民国9年,川战迭起,各地加强团练组织,各乡设乡团练,设团练办事处。分娄金乡为上、中、下三乡,上乡驻红昕场、中乡驻玉皇庙、下乡驻
八洞镇;分魁金乡为上、下乡,上乡驻苏河场,下乡驻云龙镇(今
云同乡)。
民国14年,玉皇庙兴场,名“玉京场”。是年,改团练为团甲,分别置红昕场、玉皇庙、苏河场为团甲公所。
民国24年,以团甲为基础分别设玉皇庙联保、红昕场联保、苏河场联保。
民国29年3月,奉行“
新县制”,改设为玉皇乡、红昕乡、苏河乡。
1951年,完成土地改革,进行民主建政。仍设红昕、玉皇、苏河三乡,并从苏河乡分设新乐乡。
1952年8月,从玉皇乡分设建平乡(驻今银湾村),取“建设新中国,保卫世界和平”之意。
1956年,玉皇乡与建平乡合并,因“合并”二字谐音,取名和平乡;红昕乡更名红星乡。
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时期,各乡分别改为和平公社、红星公社、苏河公社、新乐公社。
1967年文革初期,改苏河公社为前锋公社,取“向前冲锋”之意。
1981年10月,地名普查,“和平”因重名而复名建平人民公社。
1984年3月,撤销公社建制,复改为建平乡、红星乡、前锋乡,属乐安区,新乐乡属刘营区。
1992年9月,建平、前锋、红星3乡合并设建平镇。新乐并入刘营镇。
1995年10月,前锋办事处划出单设为前锋镇。
2019年,前锋镇、建平镇合并成立新的建平镇。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19453人(2017)。
资源环境
该镇区属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玉皇沟溪、温江河、长沟河环绕全镇,气候温和,降雨充沛,四季分明,年降雨量850余毫米,无霜期为270天左右。
经济发展
该镇企业以建材业为主,有商贸、饮食服务等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籽。
2000年建平镇地区生产总值7549万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为5017万元、466万元、2066万元;农业总产值4420万元;乡镇企业产值3135万元;财政收入129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9元。
2005年建平镇地区生产总值9897万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为6421万元、422万元、3054万元;农业总产值4375万元;乡镇企业产值5215万元;财政收入125.4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
2015年建平镇地区生产总值22718万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为12372万元、2777万元、7569万元;粮食产量19.74千吨,油料产量2.9千吨;出栏生猪1.99万头、小家禽20.55万羽,劳务输出1.22万人,劳务收入1.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90元。
针对2007年田间湿度大,不利于小春作物栽播的情况,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突出“五抓”,小春生产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小春作物栽播进度快、质量好。目前,开沟排湿面积1万亩,占应开沟排湿面积的87.2%,已移栽油菜0.3万亩,占下达任务的70%;已播小麦0.3万亩,占下达任务的16.5 %。该镇措施如下:
一、抓宣传动员。充分利用镇广播电视等媒体宣传小春旱地改制的好处和小春开沟排湿的技术要点,发动群众做好两季田开沟排湿工作,做到深沟高厢,在排湿的基础上,搞好化学除草,再播栽小春作物。
二、抓技术培训。2007年9月24日该镇党委、政府召开了小春生产动员会。2007年9月26日,请县农业局的农技、植保、土肥方面的专家进行技术培训;该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科技人员于2007年9月27日—2007年10月24日,对该镇19个村进行了小春生产技术培训,培训人员1.1万人。
三、抓目标考核。该镇党委政府制定了考核办法,将小春生产面积和旱地改制任务完成情况、各项技术措施落实情况等,纳入驻村干部和村社干部年度考核内容。建平镇政府拿出3000元作为驻村干部和村社干部年度考核奖励。
四、抓典型示范。镇党委、政府在红星办事处7村4、5、8社,进行了以小春抗湿播种的现场会。发动群众做好两季田开沟排湿工作,做到深沟高厢,210亩两季田全部进行了开沟排湿。要求社抓10亩,村抓50亩示范,安排专人进行核查验收。
五、抓新技术推广。该镇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不仅在
粮食作物上使用,在
经济作物大面积应用。全镇配方施肥用量将突破700余吨,增加40%。
地理位置
建平镇位于北纬31°03′17″~31°08′34″,东经104°51′46″~104°57′42″,地处三台县西路,东与乐安镇相邻,西与八洞镇、金石镇相连,南与进都乡、西平镇毗邻,北与云同乡、前锋镇相连。距三台县城22公里、绵阳53公里、成都131公里,省道S101唐巴路纵贯全镇。行政区域面积49.06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2019年底,建平镇辖建平场、红星场、前锋场3个场镇居委会,27个行政村,264个村民小组。
特色农业
2015年建成神龙粮油双低油菜基地,全县万亩优质粮油示范基地,广泛推广优质粮油新品种,全镇有专业合作社11个,家庭农场5个。机械化程度80%,有各种农业机具5800余台,有一家省级
农机专业合作社“邦福”农机专业合作社,可完成代种代耕1500亩左右。全镇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殖大户成功流转土地6500余亩。
社会状况
2012年建平镇被四川省“平安家庭”创建领导小组评为“先进乡镇”,建平镇财政所被省财政厅评为“2015年度财政管理先进单位”,2013~2015年连续三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先进单位”,2014~2015年连续两年被县委政府评为“五个好”乡镇党委,以及被市综治委三电设施安全保护领导小组评为“三电”设施安全保护先进集体,被县委评为“2015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宣传思想、“三农”、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安全、秸秆禁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农民增收、财税、审计、群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经济统计、粮食生产、交通和城乡建设等工作2011~2015年被评为县先进单位。
镇村建设建平镇银家湾村1993年被县政府命名为首批村民自治模范村。2015年,建平场镇面积1.6平方公里;引进泰兴源、浩源两家房产公司在建平场镇建成城镇小区2个,建筑面积46904平方米;有规范化农贸市场3处,其中建平场镇2处,红星场镇1处;
电子商务平台7处;引进大型
商品流通企业广客缘、双虎家私入驻。场镇商贸活跃,全镇有食品加工企业5家,餐饮服务15家,家具加工企业3家,大小超市20余家,街道基本实现绿化、亮化和硬化。
2015年,建平镇新增“一事一议”项目8个,总投入144万元(农民自筹72万,财政奖补72万),分别在8个村实施;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经费59万元,分别在19个村实施;共修社道水泥路6.6公里,维修加固堰塘2口、集中供水点7处、16处提灌站、197口塘、16道堰、1460口微水池。
文体教育
文化体育
建平镇2015年有电影院1个,座位400个,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公共图书室22个;体育场地6处,镇老龄活动中心安装健身器材7项。
教育
建平镇有初中2所(建平初中、红星初中),小学2所(建平小学、红星小学),幼儿园5所。2015年在校生3250人,教职工169人。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100%。
医疗卫生
建平镇2015年有卫生院1所,病床79张。201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27485人,参保率100%。2015年,举办各类就业培训20次3700余人次。按应保尽保的原则,为585户、1158名农村贫困群众和32户、43名城镇贫困居民落实低保政策;临时救助19人次,救助金额32400元。全镇新农合参保27485人,参保率100%。
集市贸易
2019年底,建平镇设有建平场、红星场、前锋场3个集市进行农副产品交易。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