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寺
山西省忻州市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庆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阳白乡善文村,占地面积约1311平方米,始建于唐代,大佛殿为金代建筑,两侧东西厢房为清代建筑。
历史沿革
延庆寺创建于唐代。
延庆寺大佛殿为金代建筑。两侧东西厢房为清代建筑。
2012年9月25日,延庆寺开始进行保护性修复。
建筑格局
延庆寺坐北朝南,原为三进院落布局,现存第三院,占地面积约1311平方米。
主要建筑
大佛殿
大佛殿在第三院(后院)中轴线正中位置上,大殿面宽3间,长约13米,为金代建筑,平面略近正方形,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灰瓦顶。殿前檐柱头两侧塑有彩粧贴面兽头,屋顶上还配饰大吻、脊刹、走兽等。砖须弥座。当心间板门一合两次间直棂窗,柱间阑额、普柏坊联结。柱头斗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耍头呈下昂形。补间铺作每间一朵,前檐两山明间补间铺作45度斜拱。殿内砌上明造,六椽栿通达内外用两柱,柱头斗拱里拽出三跳华拱承六椽栿。大殿内佛台上立有3尊佛像,并非大殿原物。木结构的殿内梁柱上有彩画的遗迹,此外四壁空无一物。
大佛殿原后墙和东西山墙均为就地取材,素土夯筑而成,且外侧收分巨大,高度直抵阑额,在前檐角柱位置以内弧八字墙交构。建筑墙体采用夯土墙构造,在传统古建筑中较为罕见。常规的做法大都是下部以条砖砌筑槛墙,上垒土坯,槛墙或干摆、或丝缝、或淌白,诸如此类。有考证,当地古民居大都采用同样的建筑技术,表明夯土筑墙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已经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建筑风格。
大佛殿原台明设置在前檐,东、西、北三面则在自然地坪上构筑基础,似乎高大雄伟的建筑构造属于平地而起。大佛殿在平梁下使用通达两架椽的托脚,其做法同平顺大云院五代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建造的大佛殿手法相似。斗拱上耍头昂身形状又类同于佛光寺文殊殿(重建于金天会十五年即1137年)的柱头辅作。由此可判定,该殿有五代建筑遗风,系金代重修。明间西缝梁架六椽栿通搭前后通檐用两柱,为“通梁结构”,栿下设置后加支柱两根。明间东缝梁架为前五椽栿对后搭牵通檐用三柱,后施金柱,五椽栿下设置支顶柱一根,这样的结构巧妙地节省下了一条四椽。类似的结构形式在古代建筑中并不多见,延庆寺大佛殿的梁架构造别有新意。
东西厢房
大佛殿两侧东西厢房各七间,硬山灰瓦顶。
文物遗存
经幢
延庆寺前经幢圆盘底座直径近1米,上面刻有清晰的莲花状图案。底座上面是一通高近2米的幢柱,上面雕刻着“佛顶尊胜陀罗尼之幢”几个大字,而文中可见“代州五台县白泉乡善文村人等院主沙门□□□□□□天池院立也……等”(□为未能识别的字),幢柱上还有一块座盘,已残缺不全,此外座盘上别无他物。幢文中雕刻有宋景佑二年(1035年)岁次乙亥拾月辛亥塑十五日乙丑丙时建。经幢为宋代所建甚至更早。
经幢原有近7米高,分为4层。原有两尊石经幢,为东西对称布局,东侧的经幢是在当年日军侵华时,当地村民为保护经幢将其推倒藏入一处枯井中掩埋。西侧的经幢被文物犯罪分子盗走部分构件,导致整体残缺。
文物价值
延庆寺为五台地区的佛教文化提供了独特的历史见证,是当地现存传统佛教寺院建筑的范例。其融佛教文化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相得益彰,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及社会文化价值。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延庆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延庆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阳白乡善文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延庆寺,路程约26.7千米,用时约37分钟。
参考资料
文脉承千古 文物蕴风华.忻州市政府外事办公室.
延庆寺简介.五台县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7 21:4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主要建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