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职业技术学院(Yan '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简称延职院,位于
陕西省延安市,是经
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是
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陕西省示范性高职院校、陕西省高水平高职学院,入选交通运输部海事局西部海员培养基地、海军空军武警部队
定向培养军士院校。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1937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立师范学校延安鲁迅师范学校,由徐特立亲自筹建,毛泽东指导命名,是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创建的第一所中等师范学校,以培养教育工作者和革命干部为主要任务。同年4月初,鲁迅师范学校从延安迁移到延长县城内,附设干部子弟小学班和红军家属扫盲学校。
1938年3月,为了便于招收国统区的青年学生,边区政府决定,将鲁迅师范学校迁到关中分区,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140余人于1938年4月1日到达关中分区新正县(今旬邑县),校址建在马家堡村,先后设立了6个师范班和1个预备班,并开办高级师范班、举办暑期教师培训班,培养高小师资及县、区教育行政干部,附设附属小学。
1939年8月,鲁迅师范学校与边区中学合并成立陕甘宁边区第一师范学校,随后边区政府又以鲁师干部、教师为骨干,成立了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学校和陕甘宁边区第三师范学校。
1944年8月,边区第一师范学校与延安大学中学部合并,改名延安中学。
1946年9月,为纪念教育家陶行知改名为行知中学。
1949年2月,边区政府决定,行知中学改称延安中学,延大附中改称为行知中学。9月,延安中学又与行知中学合并,改称陕西省延安中学。
1954年秋,为了适应革命老区教育的迫切需要,陕西省人民政府和延安专署决定,在延安北关小沟坪工农速成中学的基础上重建延安师范学校,将洛川师范迁来并入。
1984年,延安师范学校合并延安市教师进修学校,加挂延安教育学院牌子,兼具中职教育和大专学历教育联合办学资质。
1956年,为了给延安地区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国家农业部、共青团中央联合陕西省农业厅,集资筹建延安农业学校。
1974年,延安五七农耕学院、延安农业机械化学校成立。
2003年,更名为延安机电工程学校。
1979年7月,延安林业学校成立,位于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燕沟口,学校建在原西安市“五七”干校撤离后遗留的校址。
1986年8月,经省、地批准,迁至延安市南郊燕儿沟口。
1987年,延安财经学校成立,是陕北地区唯一的财经类重点中专学校,隶属于延安市财政局。
1951年,延安市卫生学校创建。
1978年,延安市技工学校成立。
1984年12月,延安戏剧学校成立,隶属于原延安地区文化文物局,科级建制。
1990年6月,经原延安地区行署专员办公会批准更名为延安鲁迅艺术学校,并迁往桥儿沟鲁艺旧址办学。
1972年,宝塔区职业中学成立。
1999年,整合为宝塔区职教中心。
合并组建
2005年4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由原延安师范学校、延安农业学校、延安机电工程学校、延安林业学校、延安财经学校等5所中专学校和延安教育学院整合组建设立延安职业技术学院。
2009年底,学校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2010年,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培育单位。
2011年,陕西省教育厅批准学校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2014年,学校跻身陕西省示范性高职院校。10月,陕西省教育厅验收学校通过成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年底,延安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原延安市卫生学校、延安市技工学校和延安鲁迅艺术学校并入学校。
2016年,学校被列入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同年市委、市政府整合城区职业教育资源,将原宝塔区职教中心整体划转到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延安职业技术学院中职教育中心,加挂宝塔区职教中心牌子。
2022年6月,学校入选陕西省高水平高职学院建设单位。
2023年6月,学校入选为2023年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单位(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类A档)。7月,学校被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认定为首批20家农业涉外培训合作交流点之一。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7月,学校设有10系2院1部共13个教学机构,开设43个专科专业,设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中心(延安技工学校)、中职教育中心(宝塔区职教中心)、附属中学、附属小学、附属幼儿园等5个附属单位。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7月,学校有教职工877人,其中专任教师580人,“双师型”教师332人;培育省级高校教学名师8名、省级优秀辅导员8名、省级专业教学团队1个;有陕西省科技特派员15名、科技厅专家8名,延安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2人、社科专家26人、远程教育科普专家24名,科技创新团队2个。20名教师被聘任为全国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技能大赛评委,31名教师加入了省级以上行业协会,35名教师被企业聘任为兼职技术负责人、技术员。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7月,学校有国家级骨干专业2个,陕西省级“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3个,陕西省级重点专业5个,陕西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陕西省级一流建设专业1个,陕西省级一流培育专业4个,陕西省级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12个;有4个陕西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建成1个国家级、1个陕西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门国家级、17门陕西省级在线精品课程。
2023年,学校学生在职业技能大赛中国赛获奖3项、省赛获奖53项;“互联网+”大赛中获奖34项,其中金奖9项。截至2024年7月,学校获国家、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批省级“十四五”规划教材9部,学生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国赛获奖11项、省赛获奖180余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获奖1项、陕西赛区获奖68项,其中金奖9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1月,学校对口支援延长县职教中心,与陕西省消防救援总队联合组建消防救援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结对技术扶持乡村6个,结对帮扶学校7所,共建产学研基地3个,共建电商平台1个,获批延安市乡村振兴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职业院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项目实验校,年开展技能培训2.4万人次、技能鉴定2419人次,与中国民用航空西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和珠海中航通用机场管理有限公司实现三方合作,联合成立了通用航空学院,与昆山经济开发区人社局、在昆相关企业组建了昆山学院,开展订单式培养。
截至2024年1月,学校与坦桑尼亚博里加兰农业技术学院和达累斯萨拉姆海事学院,埃塞俄比亚博莱制造学院,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参加第七届“一带一路”职教联盟国际职教论坛,组织师生参加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7月,学校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获批延安市科技创新研发平台1个,延安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延安市产业技术创新科技团队1个,延安市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延安市重点实验室1个,设有中国果蔬贮藏加工技术研究中心延安分中心、延安苹果研究院等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
2023年,学校科技成果转化7项,科技项目入驻秦创原22项,技术服务到款417.6万元。截至2024年7月,学校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2项,陕西省“两链融合”重点课题1项,延安市“十三五”突出贡献创新成果奖1项。
学术资源
截至2019年,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36余万册,电子图书24万册,涵盖了所开设的全部专业。征订期刊244种,报纸26种,有同方知网、超星、数图、起点等电子资源平台。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双月刊)》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署正式批准,由延安职业技术学院主办,面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正规期刊。创刊于1987年,开设“圣地(中华民族圣地、中国革命圣地)文化研究”特色栏目,理论研究、高等教育、教学研究、文化艺术、理工实践等主要栏目。期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以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校园文化
学校标识
校徽以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第一个字母“y”变形为手和翅膀,寓意动手能力和展翅腾飞;双手托起一轮红日,象征学院事业欣欣向荣,莘莘学子蓬勃向上。标志主体是宝塔山、延河水,凸显学院的地域特色。红、黄、银、蓝四种颜色寄托延安精神、黄土文化和职业与专业特色。
精神文化
授人以渔、敏行诚朴
“授人以渔”出自《老子》“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老子将两个音同而意异的字进行比较,告诉人们“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不同作用,语言之凝练,寓意之精深,历数千年演进,时至今日仍被奉为教育的至理名言。
“敏行”出自孔子的《论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敏”即敏捷,“行”即实践。“敏行”即勇于实践,行动快捷。俗话说,实践出真知。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以实践操作为主,对于他们来说“敏行”具有更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诚朴”出自明朝李东阳《先考赠少傅府君诰命碑阴记》“为人诚朴坦易,言若不能出口”、清朝唐鉴《赠贺藕耕太史提学山西序》“亦或貌为诚朴,号称正人,而欺罔之心,随时败露”。“诚朴”就是做人真诚、诚实、质朴,朴实等。
学院校歌为《勤劳的双手是我们飞翔的翅膀》。
行政管理
校园环境
截至2024年7月,学校校园占地764亩,其中院本部525亩,建筑面积38.82万平方米。
荣誉称号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