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是
西汉第十四位皇帝平帝
刘衎和
孝平皇后王氏的合葬陵。
历史沿革
汉
元始五年十二月十六日(
6年2月3日),刘衎在
长安城
未央宫去世,时年十四岁,谥号“孝平皇帝”,葬于康陵。
新
地皇四年(23年),
绿林军攻入
长安,诛杀
王莽,火烧未央宫,孝平皇后王氏自焚而死,享年三十二岁,后被葬于康陵。
2008年3月~8月,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汉陵考古队,对康陵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勘探。
建筑格局
陵园布局
康陵陵园将帝陵陵园、后陵陵园、建筑遗址等界围其中。康陵陵园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691.5~1696.5米、东西宽1418~1420米,陵园面积约2.4平方千米。其四墙距帝陵现封土的距离分别为东侧736米、南侧668米、西侧430米、北侧760米。康陵陵园四周有夯筑园墙,墙外有围沟环绕。园墙在现地表已无任何遗迹,经勘探得知,墙基距地表0.4~0.8米、宽3.2~3.8米、残存厚度0.7~1.2米。陵园北墙保存较为完整,南墙的西部,西墙的中、南部遭到破坏,东墙中部被后陵陵园打破,勘探时发现该段围沟沟壁竖直,底部平整,宽6.7米、深6.5~7.5米。沟内填土为五花土,并经夯打,夯层厚0.4~0.5米,夯土中除见少量砖瓦残片外,还发现有墙土碎块。
康陵陵园在东、西、北三面均未发现门址,仅在南墙中部有一门址,长82.5米、宽9米,中间为门道,宽12.5米。门道两侧对称分布有两处夯土遗迹,距地表0.5米,夯土平面均为东西向长方形,长35米、宽9米、残存厚度2.2~2.3米。夯土周围堆积有大量的汉代粗绳纹板瓦、筒瓦残片。外围沟在门址处断开,形成自然通道,缺口宽105米。
10号建筑遗址位于康陵陵园东北隅,东距陵园东墙11~20米,北距陵园北墙10~30米。该遗址范围为长方形,南北长284~293米、宽248~254米。在此区域发现大面积夯土以及汉代粗绳纹板瓦、筒瓦残片堆积,南部堆积尤为丰富。遗址内发现有南北向夯土墙残段和柱础石一块。墙址位于遗址西南部,距地表0.7米,残长10.4米、宽1.8米、残存厚度0.5米。柱石位于墙址西南22米处,距地表0.5米、直径0.4米,周围为夯土。遗址南部有道路与后陵陵园北门相连接,西南部有东西向的道路与康陵北神道相接。
帝陵陵园
康陵陵园中的帝陵陵园平面近方形,四周环绕垣墙,除北侧园墙破坏严重外,其余墙址保存相对较好。园墙东长328、南长360、西长325.4米。西墙在与北墙相接后,仍向北延伸出73.4米,二者相加总长398.8米。北墙仅余两段,东段残长82、西段残长39米,复原长度367.3米。四墙距汉平帝陵现封土底边距离分别为东侧86~88.4、南侧58.7~61.6、西侧43.5~51.4、北侧23.5~25.7米。
在陵园四墙正对帝陵墓道位置各有一处门址。东门址南北通长77.8、宽13.3米。中间为门道,宽6.3米。门道两侧为对称分布的夯土台基,南侧长36、北侧长35.5米。南门破坏较为严重,遗址残缺不全。现存部分残长43.6、宽13.8米。西门址平面呈“凹”字形,通长35.8、最大宽度15米,中间有门道,宽4.8米。门址有夯筑基础。北门遗址因遭到严重破坏,情况不明。
帝陵封土位于陵园中央偏西北位置,呈带二层台的截锥体形状,底部边长为东长235.2、西长232.3、北长222.3、南长214.5米,顶部边长为东长55、西长54.4、北长56、南长61米,现存高度36米。在距顶部4.5~6米处,内收形成二层台,台面东、西宽6米,南、北宽11.5米。封土为夯筑,表面土质密实,夯层明显,厚0.2~0.5米,内含少量板瓦残片。汉平帝陵墓形制为“亚”字形,东西全长219、南北全长215米。在封土四面的中部各有一条墓道,平面均为梯形。
帝陵现封土东、西两侧与门址对应的位置,存有两处建筑遗址。1号建筑遗址位于帝陵西门址的东侧,与门址相接,由南、北两部分夯土基址组成,间距4.2米。北侧夯土基址呈“凸”字形,长15.2、宽11.2米;南侧夯土基址略呈长方形,长28.5、宽6~11米。两夯土距地表0.3~0.5米。在北基址东侧发现有大量汉代瓦片堆积。2号建筑遗址位于东门址与封土之间,平面形状不规则,长66、最宽46.5米。该遗址西部瓦片堆积丰富,有大量汉代粗绳纹板瓦、筒瓦残片以及木炭、烧土块等。
后陵陵园
后陵有内、外两重陵园,其中内城平面为南北向长方形,陵园有园墙、门址。园墙与封土的间距分别为东侧130、南侧161.6、西侧93.5、北侧163米。园墙南北长422、东西宽316米。在垣墙四面正中与墓道相对的位置各有一处门址。
后陵封土外形呈截锥体,即覆斗状。底部边长为东长81、西长80.4、北长81.5、南长78.4米,顶部边长为东长29、西长29.5、北长31、南长32.8米,顶部中部下陷。现存高度11米。封土西南角有清
乾隆年间陕西巡抚
毕沅所立碑石一通,上书“周成王陵”,原传此墓为周成王陵,实为误传。后陵形制为“亚”字形,东西长137.8米,南北勘探长度140米。南墓道部分压在现代建筑之下,无法勘探。在封土四面的中部各有一条墓道,平面均为梯形。
文物遗存
2008年3月~8月,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汉陵考古队,对康陵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勘探。这次勘探采集了大量的陶质建筑材料残片,主要有几何纹铺地砖、板瓦、筒瓦及瓦当等。其中几何纹铺地砖2块、板瓦9件、筒瓦3件、瓦当31件(其中文字瓦当20件)。
景陵采集到的文字瓦当有20件带有文字,其中“长生无极”瓦当3件,均为残块。当面双界格线将当面分成四界格,每界格内一字;“长乐未央”瓦当10件,均为残块。当面双界格线将当面分成四界格,每界格内一字;“疆”字瓦当3件。均为残块,有“疆”字局部。边宽1.8厘米;“意”字瓦当1件,残块。带有部分筒瓦,外素面,内饰布纹,前端带有文字瓦当残块,当面双界格线,残存“意”字局部。
研究价值
汉平帝康陵是
西汉王朝的最后一座皇帝陵园,相对于中期的汉景帝
阳陵、汉武帝
茂陵,康陵的形制布局与结构均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陵园方向发生变化。康陵陵园由东西向长方形变为南北向长方形,而且仅在大陵园南侧开有一门,其陵园可能由原来的坐西面东变为坐北面南。其次,陵区规模及相关设施大幅缩减,主要表现在陵区面积急剧减少,没有
陵邑、
陪葬墓,而且,外藏坑和大型建筑遗址数量也很少。
康陵陵区构成要素的裁减是西汉帝陵制度的重大变化,说明西汉后期的帝陵虽然沿用了帝、后同茔异穴合葬,陵园分置,陵区有礼制建筑、陪葬墓等制度,但较之西汉中期典型的帝陵制度来看,其结构不完整,规模缩小。相对于汉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布局宏大、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的帝陵模式,明显转入“萎缩衰微阶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汉晚期王朝没落、国力衰弱的末世景象。
保护措施
1956年8月6日,康陵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25日,包含康陵在内的西汉帝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27日,包含康陵在内的西汉帝陵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二五”专项规划》“十二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2016年10月31日,包含康陵在内的西汉帝陵(含
薄太后陵)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三五”专项规划》“十三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2019年4月24日,包含康陵在内的西汉帝陵被国家文物局列入《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21年10月12日,包含康陵在内的西汉帝陵入(含薄太后陵)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旅游信息
位置
康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周陵街道大寨村。
门票
康陵免费开放。
交通
乘坐咸阳公交1080路至陵召什子站下车,步行1.5公里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