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故居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康有为故居,原名延香老屋(一说涎香老屋),康有为称之为“百年旧宅”,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银河社区苏村,占地面积81平方米,始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
历史沿革
康有为故居,始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
抗日战争期间,康有为故居部分被毁。
1983年,原南海县人民政府拨款2万元维修康有为故居,辟为“康有为史迹陈列室”。
1986年,原南海县拨专款在康有为故居旁的“惟卿康公祠”原址修建“康有为纪念馆”。
1987年,“康有为纪念馆”竣工。
1997年,康有为堂侄女陈康静瑜捐资450万元,按原貌重建康氏宗祠、藏书楼、澹如楼、九曲桥、七松轩等建筑。
1998年,原南海市人民政府拨款13.45万元,对康有为故居、纪念馆进行修缮。
2002年,原南海市人民政府拨款4万元,用于康有为故居消防设备、报警器及电路更新。
2008年,南海区人民政府投入200万元对康有为故居、纪念馆环境进行了改造。
建筑格局
康有为故居,坐东北向西南,三间两廊布局,青砖墙橼木结构,硬山顶,镬耳山墙,占地面积81平方米,属于珠江三角洲典型的清代民宅,是康有为出生地及幼年生活和读书处。康有为故居的大门位于房屋的左前侧,门内两廊中间留有天井,天井后是厅堂的正门,内有一厅两房,明间为厅堂,两侧次间为居室,大厅用黑色木板搭建了阁楼。
康有为故居外的小广场立有康有为铜像和旗杆夹石,附属建筑有惟卿康公祠、康氏宗祠、澹如楼、藏书楼、七松轩、九曲桥、观鱼亭。康有为纪念馆陈列展出康有为各个时期的遗墨、旧物、照片等。
文物遗存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中进士后立一对旗杆夹石,石上刻字为:“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会试中式第五名贡士。保和殿殿试二甲第四十六名,赐进士出身朝考二等,钦点工部主事。臣康有为恭承。”
历史文化
艺文
2013年,新华社广东分社党组书记、社长杨春南到南海游览康有为故居,有感于康有为故居的保护现状,曾赋诗一首:“南海康公生前名,九州开放寂寞事。京城墨客何人到,岭南有宝待人识。”
相关人物
康有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西樵山人,人称康南海先生,出生于丹灶银塘苏村。官授工部主事,后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实行维新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海外,宣传保皇,反对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胜利后回国。民国六年(1917年),伙同张勋复辟帝制失败。康有为是晚清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艺术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
进京赶考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同年,康有为入京会试,策动广东、湖南两省应试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要求拒签对日和约。接着又起草1.8万多字的上皇帝书,联合各省入京应试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请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史称“公车上书”,被阻未呈上。上书后不久,康有为会试中式第五名贡士,殿试二甲第四十六名,赐进士出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没有到职。康有为中进士后在康有为故居立一对旗杆夹石。
撰大同书
康有为在故居中度过了青少年时期,初步形成了维新思想体系,撰写了《大同书》初稿。《大同书》对大同思想作出新的解读和阐释,提出了比传统儒学“大同”思想更丰富的“世界大同”观。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
活动建设
2004年,丹灶镇将“仙湖文化艺术节”更名为“康有为文化节”。
2004年,丹灶镇人民政府投资200万元,拍摄电视连续剧《冲天小子康南海》,增加了康有为故居游客流量。
2013年,以康有为故居为依托,建设康有为主题文化公园,命名为康园。
2023年2月9日,第十九届康有为文化节开幕式在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举行。
文物价值
康有为故居是保留完好的清代建筑,具有较好的观赏和研究价值,对研究康有为青少年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保护措施
1984年9月22日,康有为故居被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佛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6月,康有为故居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11月20日,康有为故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3月2日,佛山市人民政府调整康有为故居的保护区划范围。
旅游信息
康有为故居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银河社区苏村。
佛山市内乘坐丹09路到康园站,步行480米到康有为故居。
参考资料
康有为故居.佛山市博物馆.
康有为故居-文史广东.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5 09:2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