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有关太阳系的假说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KantLaplacenebulartheory)是有关太阳系的假说,康德作出的假设是,星云群在转动的过程中渐渐瓦解,并因为万有引力而压扁,然后成为星体与行星。
基本定义
中文名称: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英文名称:KantLaplacenebulartheory;定义1:德国康德于1755年,法国拉普拉斯于1796年各自分别提出的有关太阳系的假说。
详细简介
在宇宙进化论上,一般认为太阳系形成于太阳旁的气体云中,也就是所谓的星云。康德作出的假设是,星云群在转动的过程中渐渐瓦解,并因为万有引力而压扁,然后成为星体与行星。1796年,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也提出了相似假设。
康德认为,这团原始星云是由大小不等的固体微粒组成的,“天体在吸引最强的地方开始形成”,万有引力使得微粒相互接近,大微粒把小微粒吸引过去凝成较大的团块,而且团块越来越大,引力最强的中心部分吸引的物质最多,先形成太阳。外面的微粒在太阳吸引下向中心体下落时与其他微粒碰撞而改变方向,变成绕太阳的圆周运动,这些绕太阳运动的微粒又逐渐形成几个引力中心,这些引力中心最后凝聚成朝同一方向转动的行星。卫星形成的过程与行星类似。彗星则是在原始星云的外围形成,太阳对它们的引力较弱,所以彗星轨道的倾角多种多样。行星的自转是由于落在行星上的质点的撞击而产生的。康德还用行星区范围的大小来解释行星的质量分布(当时人们仅知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六颗大行星、十颗卫星和三十来颗彗星)。  拉普拉斯认为,形成太阳系的云是一团巨大的、灼热的、转动着的气体,大致呈球状。由于冷却,星云逐渐收缩。因为角动量守恒,收缩使转动速度加快,在中心引力和离心力的共同作用下,星云逐渐变为扁平的盘状。在星云收缩中,每当离心力与引力相等时,就有部分物质留下来,演化为一个绕中心转动的环,以后又陆续形成好几个环。这样,星云的中心部分凝聚成太阳,各个环则凝聚成各个行星。较大的行星在凝聚过程中同样能分出一些气体物质环来形成卫星系统。
康德星云说否定了牛顿的神秘的“第一推动力”,第一次提出了自然界是不断发展的辩证观点,因而在形而上学的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这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康德的学说侧重于哲理,而拉普拉斯则从数学和力学上进行论述。拉普拉斯的科学论述加上他在学术界的威望,使星云说在十九世纪被人们普遍接受。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两种星云学说也有不少缺点和错误,曾一度被人们摒弃。但是,目前不少天文学家认为,星云说的基本思想还是正确的。
参考书目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14 11:52
目录
概述
基本定义
详细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