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大和
中国明代官吏
康大和(1507~1577),字原中,明正德二年(1507)出生于莆田县崇福里砺山(砺峰)(今莆田市秀屿区月塘乡前康村),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选翰林庶吉士,(砺峰)授编修。嘉靖四十年(1561),康大和晋升南京工部尚书。
人物简历
康大和(1507~1577),字原中,明正德二年(1507)出生于莆田县崇福里砺山(砺峰)(今莆田市秀屿区月塘乡前康村),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选翰林庶吉士,授编修。时明世宗礼佛拜道,醮事不断,竟以青词(道士斋醮时上奏天神的表章)优劣,衡量翰苑词臣撰述之高下,以至众多词臣潜心奉制取幸。康大和却不为所动,多次疏谏世宗以国事为重,远离僧道,停止建醮,世宗不听。严嵩入阁后,大和为其所忌,出仕近二十年,至严嵩倒台方复出。
康尚书故里
康大和,康尚书,他的故乡是: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月塘乡前康村,古称崇福里砺山(砺峰)。
康尚书(当地人还是习惯叫“康尚书”)的祖墓在塔兜(塔坡),古塔已经不存在,但是墓道的大石碑还完好无损地屹立着,大石碑底下是一只大石龟,大家都叫它“石碑龟”。大石碑(石碑龟)上面的字迹至今还很清晰。
大石碑上方是“双龙戏珠”镶嵌“皇明”二字。
大石碑中间是:“诰赠道议大夫南京礼部右侍郎毅庵康先生墓道”
大石碑右边是:“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年家晚生永新尹台书”
大石碑左边是:“隆庆戊辰仲冬吉日 南京工部尚书 孙男大和立”
祖墓的墓室在前康小学旁边。
夫人崔氏娘家
康尚书夫人姓崔,崔氏的娘家在邻近的蚮前村(砺山),康尚书为岳父岳母立的两块大石头墓碑,还竖立在蚮前小学后面的“潮舞宫”两侧。
东边的这块是:上方为“祥云朝阳”两旁刻“皇明”二字。中间为“砺山寿官恒齐崔老先生之墓”、右侧为“隆庆六年岁壬申菊月吉日”、左侧为“南京工部尚书婿康大和立”。
西边的这块是:上方为“大明”二字,没有图案。中间为“进士崔仪暨烈配陈氏文惠墓”。这一块是乡人所立,说明康尚书的岳父叫崔仪、岳母叫陈文惠。
人物年表
康大和,字原中,明正德二年(1507)出生于莆田县崇福里砺山(砺峰)(今莆田市秀屿区月塘乡前康村)。少时笃志好学,聪明伶俐,被称为“神童”,颇受老师器重。因家道清贫,先后到水头朱子宫和赤岐狮子岩等地拜师苦读,辍学后挑盐卖鱼为生。他虽然麻脸,其貌不扬,但饱学多才,名扬四方。
相传,明嘉靖十三年(1534),廿六昭华的大和,前往九鲤湖祈梦问卜前程。是夜宿住九仙祠,他在仙翁神像前虔诚焚香,祈求仙人赐其衣锦返乡,耀宗荣祖。须臾间,他仿佛步入一座辉煌寺院里,望见经座内一位老和尚在聚精会神地挥毫书写,他正欲上前向仙翁请教梦示,忽而不见所在。对于这一梦喻,大和不解其意,回家之后,仍勤奋苦读。
嘉靖十四年(1534)朝廷秋闱,康大和入京应试,果中二甲进士第九名。选庶吉士,授翰院编修。嘉靖十七年,内兄病故,回家料理丧事。三年服阕,于嘉靖二十年,补任同考会试及预修会典。嘉靖廿八年,主试顺天府。与宦官赞同事,录文多出于大和之手,遂迁任右春坊谕德。嘉靖三十二年(1553)主持会考武举,是年迁升侍讲学士。
当时,严嵩揽权,结党营私,大和秉性纯朴耿直,绝迹权门。出仕后将近20年,未获升迁。嘉靖卅三年(1554),大和探亲重游九鲤湖。留下诗云:“二十年前此地游,湖光山色两悠悠。此日重来湖上望,松风吹雨浪花浮。蓬莱胜景无今古,药炉丹灶翻龙虎。游人已许探玄机,名利纷纷何足数。我今到此意何如,欲行俗虑渐消除。玉堂金马竟何益?欲行不行空踌躇。君若不见钱若人,学士勋名高太史。又嗟不见陈希夷,终南高卧老明时。又夫出处非无意,火灭字画岂相疑!急流勇退真同调,试向仙翁一问之。”他回忆当年乞梦的情景,历历在目。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四年(1555)。帝念大和视篆勤谨,诏晋南京礼部侍郎。适逢河洛寇发,都御史李某请城凤阳建城及移高墙,土民聚集在泗州上阻拦。朝廷派遣康大和同南京工部侍郎林庭机前往核实此事,众人都说:“中都乃帝业所基,陵寝所在,建城之事重大,不敢轻议”。于是,仅迁移高墙,城池仍为旧址。士民当作抚臣,不便阻拦上奏,此事就逐渐平息下来。
康大和职守南京礼部八年,没有上调,感到自己这一生大概不会有什么大作为了。郁闷之余,作《拙官赋》以自嘲和明志。到嘉靖四十年(1561),康大和又被晋升南京工部尚书。当时任南京工部侍郎的林庭机是大和的同年进士,故二人十分投契。一日,大和偶对林庭机谈起青年时到九鲤湖祈梦之事,林听毕顿有所悟地对大和说:“你名大和,梦见和尚在书写,连起来不就是‘和尚书’了吗?看来你官至尚书,九仙早已预示”。大和听了林的圆梦之论,自然心悦诚服。
康大和升任南京工部尚书不久,风闻严嵩党羽欲构陷于他,便自引咎骸归乡,但皇上未允。一年后,他再次上疏,自陈休咎,圣上看难以挽留,只得诏准其致仕回家。
适逢兴化郡城正沦陷于倭寇,大和只好侨寓嘉兴朋友家,三年后始归故里,住在莆田城里花巷(今花门巷)安度晚年。十年之后,他与引冠林云同及辈诸儒共倡诗社、咏诗对答赋词。专邀里中耆宿入社,人称“尚书社”。
那时,兴化郡守吕一静,邀请康大和同城中几个有才学的人,续修郡志。书稿完成之后,大和认为初稿出于众人之手,其中有失实之事,必须重新加以修改删定,众赞同其意见,遂以修改。
康大和出身于贫困农民,为官敦厚朴实,不事表举。年轻时被林贞、肃俊所器重。在学馆时他曾书写“学林”二字于壁上,寓意敬仰工部侍郎林庭机。他还常说:“庭机吾所不及也”。可见他为官为人很谦虚的,一生著作《砺峰集》若干卷。
万历三年(1575)康大和主持纂修《兴化府志》36卷。因年老力衰,积劳成疾,于万历五年(1577)鹤驾西归,享年70岁。万历六年,赐葬于华亭云峰村,墓前有石翁仲、石虎、石马、石羊等。
人物轶事
回敬讽联
深秋的一天,康大和去山里卖竹蛏,路途遥远回不去,晚间寄宿在一个学馆里,与先生同住在一个房间。大和见时间尚早,就拿出随身带来的书来翻,先生见大和卖货还一边读书,是个有志之士,就和他拉起了家常。从闲聊中见大和谈吐不凡,有意要考考他。翌日起床后,先生对大和说:有个上联,三年无人对出。不知何时能遇贤人,寻得佳对?”大和不动声色回应道:“先生不妨道来”,先生捋着胡须,漫不经心念道:“小犬无知,闯入深山窥虎豹。”大和听出先生弦外之音,隐含有试探和挪揄自己的意思。他默然一笑,顺口回敬道:“青龙来遇,闲来浅水戏鱼虾。”先生听后,自觉没趣,但他打心眼里佩服眼前这位才华横溢的后生。
大和准备要起行,看昨夜放在天井里的半担竹蛏,被学馆的弟子踢破了不少,连蛏汤都流出来。这时,有几个穿长衫的乡绅来到学馆,其中一个白胡须的乡绅说:“你卖蛏来这里做什么?”另一个乡绅说:“叫先生对出一个让他对。能对出,一担蛏都买;对不出,倒在天井里。”大和站着不作声。乡绅示意先生出对头,先生想了好久不开口。大和等急了,就不客气地说:“时间不早了。不然,我出一个对头,让你们来对如何?”先生示意乡绅们让他出,那个白胡须的乡绅也表示同意,大和就念道:“硬壳竹蛏踢破流汤流卤”。乡绅们听了都冷笑道:“肩挑买卖的粗人,出这样的粗对。请先生对吧!”先生抽水烟,吐出一团烟雾。想了好久,对不出来。乡绅们也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一个能对出来。大和等急了,就对他们说:“既然诸位先生不愿对出下联,就把竹蛏都买去吧!”那个白胡须的乡绅说:“你能自对,我们就服你,这些蛏,请你不必担心。”大和双手抱拳行礼:“请诸位先生多多包涵,我自作自受了!”说着,就大声对道:“长脚螃蟹扒开无淀无膏”。先生和乡绅们自觉没趣,只好拿钱买下这担竹蛏。
智对赶考
有一次赶路进城赴考,到了考场,大门已关闭进不了场。他急得一身汗,向监门人员苦苦求情,让他入场参加考试。监门人看他是个乡巴佬,又黑又粗,估计没啥才学,就想嘲弄他,说:“好,我出一句‘急水流沙粗在后’,你能对得出就进去。”莆田方言麻脸称粗面,讽刺他一个麻脸的人赶考还迟到。同时句中也含着自然界规律:沙粒在急流冲涮中,都是粗的在后。康大和当然知道这是对他人身攻击,但他不气馁,很得体地回对一句:“狂风扬谷冇先行”。(冇,莆田话读如“破”,意指不饱满或空腹的谷子。)对得很工巧,当然获准入场。
兄弟巧对
康大和先后到水头朱子宫和赤岐狮子岩等地拜师苦读。有一年除夕,康大和与堂弟康大平放假回家,途经一条小溪时已是傍晚,溪河水流清澈,满天繁星倒映在水中。大和忧大平病初愈受不了冷,就背起他涉水淌河。大平触景对大和说:“我出个上联,你对下联。”大平随口念道:“除夕过中流,脚踏一天星斗”。大和沉吟良久,这联即景而作,情景交融,想要对着自然贴切,似非易事。回家围炉后,辗转床上,苦思下联未得;朦胧睡去,又被迎春的爆竹声闹醒。正要吃面,娘叫他先把一幅画挂上厅堂。他看到画中山水熠熠如生,触景而得佳句,顾不上吃面,就跑去找大平。大平知他有了下联,催他快说,大和故意慢条斯理地一字一字念道:“新年悬古画,手扶万里江山”。俩人会心大笑。
戏联佳句
年纪不大的康大和因家贫辍学去贩卖私盐。有一天,大和路过某村,看到那里搭台唱戏,戏棚上的“三锣鼓”已敲响第一遍,戏联却未贴出,感到奇怪,一打听,才知该村把观音菩萨、三一教主、文昌帝君和关圣大帝的诞辰安排在同一日来演戏庆祝,村里绅士文人,深知此联难撰,互相推让。大和了解事情原委,便昂首步入社里,挥笔大书:“金莲开夏午;铁笔记春秋”,写完掷笔而去。乡绅们知悉有人代笔写戏联,分别以金莲、夏古、铁笔、《春秋》指代上述四位神名,都赞赏其构思巧妙,对仗工整。但不知出谁之手,戏快要上演即以此联贴出。看戏的人都说是一位卖盐的小伙子写的,才知是康大和。于是康大和写戏联的消息不胫而走,成为佳话。
喻联超度
康大和为补家用辍学后常常做各种挑货郎生意。有一天下乡去卖蒜青,临近傍晚时分,突然狂风大作,天降暴雨,只好借宿在某村一家财主大厝里。恰遇财主家在为亡灵做超度,几位和尚围在纸塔旁边交头接耳犯嘀咕。大和打听获知,是东家媳妇难产而亡,和尚在为写不出挽联的事发愁。大和低语道:“这有何难呢?”和尚们大喜过望,忙围在大和身旁打转,请他端坐写字台前,为他铺纸研磨。大和沉思片刻,提笔写下:“花因结子随风落,佛为渡人冒雨来。”用比喻拟人对句,和尚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参考资料
康大和的趣联智对.莆田新闻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10 22:52
目录
概述
人物简历
康尚书故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