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国乐,南北朝时期流行于粟特人聚居区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的地方乐舞。
历史评价
北魏时,传入中国内地,胡腾舞是康国乐舞之一。唐朝时,胡腾舞发展为胡旋舞,舞者旋转如风。安禄山、杨贵妃都善此舞。
康国乐的舞蹈热烈、节奏鲜明。《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康国乐……舞急转如风,俗谓之胡旋。”舞姿以旋转为主,音乐只用手鼓伴奏,观者的注意力都被l引到舞蹈的速度与旋转上了,妙不可言。这和康国人豪爽热情的性格特征是分不开的。我们从现存的兹别克斯坦传统歌舞中,就能够感受到康国乐的某些特点,如:鼓伴奏的女子舞,节奏鲜明,舞姿常常是即兴发挥,臂、腕、指、肩膀、头和身体动作的表现力很强。而男子舞则动作粗犷、节奏强烈、形象鲜明。《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北周天和三年(568),武帝宇文邕迎娶突厥阿史那公主为皇后,带来了许多西域各国的乐师舞伎,康国乐就是这时传入中原并逐渐流行的。《魏书-西域列传》记载: “康国人善歌舞,用大小鼓、琵琶、五弦琵琶、箜篌等乐器。”隋代九部乐和唐代宫廷九部乐、十部乐中都列有《康国乐》,并且康国乐还在民间广为流传,是贵族宴会中经常表演的、颇受欢迎的乐舞节目。
杜佑《通典》载: 康国乐乐工7人,头戴黑丝布头巾,穿领口彩绣纹饰的大红丝布袍。乐器只用笛、正鼓、’和鼓、铜钹四种,无弦乐,主要以鼓伴奏,突出节奏感。歌曲有《戢殿农和正》,舞曲有《贺兰钵鼻始》《未奚波地》《农惠钵鼻始》《前拔地惠地》4曲,是唐代宫廷十部乐中,除《燕乐》与《清商乐》以外,舞曲最多的一部。其中舞者2人,穿深红色短袄,领口和袖口都装饰有彩绣纹样,下穿绿绫裨裆祷、白色束腿裤,着红皮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