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保成(1952年生),男,河南
郑州人。
博士学历,享受
国务院特殊津贴。1982年毕业于
河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
中山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留校任教。2017年1月起任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资深特聘教授。
人物经历
国内学习、工作经历:
1975年至1984年先后在
河南大学中文系读本科、硕士研究生,并留校任助教、讲师。1984年春至1987年春在
中山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研究生,师从王季思教授、
黄天骥教授。1987年留校任教,1992年晋升副教授。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赴台湾中央大学任客座教授。现任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在中国古代文学、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中大自设)三个二级学科招收
博士生;同时担任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文化遗产》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
戏曲史。侧重从戏剧与民俗、宗教的关系方面入手,探讨古代戏剧形态的演变。
海外工作经历:
1994年4月至1997年4月在
日本九州大学文学部任教。
2007年4月至6月,赴日本
名古屋大学任客座研究员;
2008年7月至9月,赴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任客座研究员;
主要学术兼职: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学术委员、
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副会长、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合作研究员、《中国韵文学刊》编委、《学术研究》编委、《民间文化论坛》编委。
主要成就
历年主持的科研项目
1、 傩戏艺术史,教育部规划项目,已结项;
2、 佛教与古代戏曲,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已结项;
3、 我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已结项;
4、 非物质遗产与粤港澳文化认同,广东省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已结项;
5、 观念、视野、方法与中国戏剧史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已结项;
6、中日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比较研究,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已结项。
出版图书
出版著作
一、著作类(以时间先后为序)
1、中国近代戏剧形式论 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年5月版。
2、苏州剧派研究 广州:
花城出版社,1993年3月版。
3、傩戏艺术源流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初版,2005年7月再版。
4、中国古代戏剧形态与佛教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11月版 。
5、 中国古代戏剧形态研究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版(与黄天骥教授共同主编,全书四十五章,本人承担“绪论”及十二章的撰写)。
6、中国戏剧史研究入门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版。
7、我国皮影戏的历史渊源与地域特色(合著,本人担任主编及主要撰稿,即将由
大象出版社出版)。
二、古籍整理类
1、 全元
戏曲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王季思老师主编,本人承担南戏部分约80万字)。
2、 四大名剧校点(其中《长生殿》为本人校点) 长沙: 岳麓书社,2002年10月版。
3、关汉卿选集(与李树玲合作)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4、《长生殿》笺注(与竹村则行先生合著)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2月版。
5、元明清散曲精选(与黄天骥老师合著) 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6、《盐梅记》、《惊鸿记》校点 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7月版。
发表论文
1、《一捧雪》本事与“一捧雪”玉杯辨 《文献》,1988年第2期。
2、
戏曲起源与中国文化的特质 《戏剧艺术》,1989年第1期。
3、近代传奇杂剧对传统
戏曲形式的维护与背离 《文学遗产》,1991年第2期。
4、孟姜女故事与上古祓禊风俗 《戏剧艺术》,1992年第1期。
5、潮州出土《刘希必金钗记》考述 《文献》,1992年第3期。
6、《唐书》未必抄《外传》 贵妃何曾到东瀛——读《考证杨贵妃两项新发现》
日本九州大学《文学研究》第93辑,1996年。
7、说“青鸟飞去衔红巾” 《文学遗产》,1996年第5期。
8 、元杂剧呼妻为“大嫂”与兄弟共妻古俗 《
扬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9、中国戏神初考 《文艺研究》,1998年第2期。
10、杨贵妃的被误解与杨贵妃形象的被理解 《文学遗产》,1998年第4期。
11、孤本明传奇《盐梅记》述略 《文献》,1999年第1期。
12、二郎神信仰及其周边考察 《文艺研究》,1999年第1期。
13、 “瓦舍”、“勾栏”新解 《文学遗产》,1999年第5期。
14、试论戏剧的本质与中国
戏曲的特色 《古代文学研究集刊》,海口:南方出版社,1999年12月。
15、关于《惊鸿记》作者的新材料 《文学遗产》,2000年第5期。
16、 “竹竿子”再探 《文艺研究》,2001年第4期。
17、
戏曲术语“科”、“介”与北剧、南戏之仪式渊源 《文学遗产》,2001年第2期。
18、 从《文学研究》到《文学评论》──对一段文学学术史的回顾 《东方文化》,2001年第6期。
19、“竹竿子”考补 台北《民俗曲艺》第132期,2001年9月。
20、古剧脚色“捷讥”来源考 《文史》,2002年第4期。
21、《踏谣娘》考源 《国学研究》第十辑,2002年11月。
22、元杂剧的“宾白”与“表白” 《学术研究》,2002年第11期。
23、元杂剧“题目”、“正名”的来源与性质 《文史》,2003年第4期。
24、《骷髅格》的真伪与渊源新探 《文学遗产》,2003年第2期。
25、佛教与中国皮影戏的发展 《文艺研究》,2003年第5期
26、元杂剧中的“次本” 《文学评论》,2003年第6期
27、试论陶渊明的“四皓”情结 《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第1期(春季号)。
28、从敷演佛经到敷演
戏曲 《国学研究》,第十二辑,2004年6月。
29、 “务头”新说 《文学遗产》,2004年第4期
30、 酒令与元曲的传播 《文艺研究》,2005年8期
31、 如何面对窦娥的悲剧 《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32、 后戏剧时代的中国古代戏剧形态研究 《文艺研究》,2008年第1期。
33、 灯节与佛教关系新探 《民俗研究》,2008年第3期。
34、 先秦的散乐与夷乐 《文化遗产》,2008年第3期。
35、 五十年的追问:什么是戏剧?什么是中国戏剧史? 《文艺研究》,2009年第5期。
36、《燕子笺》传奇的被罢演与被上演——兼说文学的“测不准”原理 《学术研究》,2009年第8期。
37、陕西韩城宋墓壁画考释 《文艺研究》,2009年第11期。
38、佛经中的“谤佛”故事与大足“谤佛不孝”石刻——兼说变文、变相与戏剧之关系 《文史》,2010年第2期。
39、19世纪西方人扮演的中国戏剧——晚清华人海外观剧研究之一 《文学遗产》,2010年第4期。
40、清末广东戏剧演出图像说略——以《时事画报》、《赏奇画报》为对象 《学术研究》,2011年第2期。
41、 “佘太君”与“折太君”考 《文史》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