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
唐代陈子昂诗作
《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是唐代诗人陈子昂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写诗人随从乔知之北征途中,穿越峡口山时的所见所思。开头八句描写峡口山奇险突兀、绵长而曲折的地形和景色;“信关”以下六句发表议论,诗人认为山川的险要不足依恃,只有清明的政治才是守国的根本;“逦迤”二句再写地形,给人以行进之感,并由逼仄转为开阔;结尾四句写乔知之等人志向高远,富有文才,但因远隔君恩,只能投身到荒远的边塞,诗人对此郁愤不平,对友人遭受不公待遇深感同情。全诗从峡口山的地势引出国势强弱变化的议论,再从景观的变化转到对乔知之等人身处绝域的关注,写景、议论、述怀随思绪的变化引申,而在转折中又见重叠反复之意,完全打破了情景理顺序分咏的常见格局。
作品原文
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⑴
峡口大漠南⑵,横绝界中国⑶。
丛石何纷纠⑷,赤山复翕赩⑸。
远望多众容⑹,逼之无异色⑺。
崔崒乍孤断⑻,逶迤屡回直⑼。
信关胡马冲⑽,亦距汉边塞⑾。
岂依河山险⑿,将顺休明德⒀。
物壮诚有衰⒁,势雄良易极⒂。
逦迤忽而尽⒃,泱漭平不息⒄。
之子黄金躯⒅,如何此荒域?
云台盛多士⒆,待君丹墀侧⒇。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峡口山:《新唐书·地理志四》:“甘州张掖郡删丹县,北渡张掖河,西北行出合黎山峡口,傍河东壖屈曲东北行千里,有宁寇军,故同城守捉也,天宝二载为军,军东北有居延海。”彭庆生陈子昂集校注》认为在居延海北,南为唐之陇右道,北为薛延陀,东为突厥。乔补阙知之:即乔知之,武后时累除左补阙,迁左司郎中。被武承嗣借故杀害。补阙,官名。唐代武则天时置。负责规谏皇帝,并举荐人才。左补阙门下省右补阙中书省。王二无竞:即王无竞,字仲烈,排行第二。解褐栾城县尉,三迁监察御史,改殿中,冒犯权贵,转太子舍人。后又出为苏州司马,贬广州,卒于贬所。
⑵大漠:大沙漠。《汉书·五行志》中之下:“卫青、霍去病攻祁连,绝大漠。”颜师古注:“漠,沙碛也。”
横绝:本义是越过,这里是横跨的意思。《史记·留侯世家》:“羽翮已就,横绝四海。”中国:泛指中原地区。
⑷何:一作“相”。纷纠:交错杂乱的样子。
⑸赤山:一作“小山”。翕赩(xī xì):草木繁茂的样子。《文选江淹《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瑶草正翕赩,玉树信葱青。”吕向注:“翕赩、葱青,盛郁貌。”
⑹众容:千姿百态。
⑺逼:近。一作“迫”。
⑻崔崒(zú):险峻的样子。《文选》张衡西京赋》:“隆崛崔崒。”吕延济注:“崔崒,险曲貌。”孤断:孤峭突兀。
逶迤(wēi yí):弯曲回旋的样子。《文选》扬雄甘泉赋》:“蹑不周之逶迤。”吕向注:“逶迤,长曲貌。”回直:曲折平直。
⑽信:确实。关:封锁。冲:交通要道。
⑾距:闭守。
⑿“岂依”句:《孟子·公孙丑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⒀“将顺”句:《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左传·宣公三年》:“德之休明,虽小,重也。”休明德,修明之德,美好清明的德行。
⒁“物壮”句:《老子·三十章》:“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矣。”
⒂“势雄”句:《史记·平准书》:“是以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雄,一作“高”。
逦迤(lǐ yǐ):曲折连绵的样子。
泱漭:广大无垠的样子。《文选》张衡《西京赋》:“山谷原隰,泱漭无疆。”薛综注:“泱漭,无限域之貌。”
之子:这个人。指乔知之、王无竞。黄金躯:形容二人身价极其尊贵。
云台:汉宫殿名。汉光武帝时,用作召集群臣议事之所,后用以借指朝廷。多士:有才干的人很多。《诗经·大雅·文王》:“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丹墀(chí):宫殿前以红色涂饰的石阶。《文选》张衡《西京赋》:“青琐丹墀。”吕向注:“丹墀,阶也,以丹漆涂之。”
白话译文
峡口山位于辽阔大漠的南边,横跨塞北,是中原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分界线。
山上乱石丛生,形状各异。小山坡上草木繁茂,郁郁葱葱。
极目远眺,山峦叠嶂,千姿百态。从近处来看,整座山的颜色却没有太大的差异。
山势雄奇险峻,孤峰耸立。山体逶迤绵延,曲折往复。
峡口山一带确实是胡人驱马入侵的要道,也是中原进行防守的要塞。
然而山川之险不足以凭依,将士顺服、政治清明才更为重要。
天地万物都盛极而衰,强极则必弱,亦如这山势之循环往复。
山势连绵起伏,消失在辽远的天边尽头。大漠空旷平坦,却变动不息。
二位身体尊贵,本该在朝廷之上为国效力,为何置身于这荒凉塞外?
那京都云台宫中,有多少饱学之士排在皇宫红色的台阶两侧,等待着君王的到来、任用,难道他们就不知道如何去为朝廷排除边患?
创作背景
在唐代,由于统治者奖励军功,“新及第人,例就辟外幕,而布衣流落才士,更多缘幕府摄级进身”(胡震亨唐音癸签》),从戎边塞成为士人建功立业的主要途径之一。陈子昂生性慷慨豪侠,对于驰骋疆场更是素来向往,因此,从戎边塞也就成为其政治热情与功业欲望的刺激因素。武后垂拱二年(686),陈子昂任麟台正字期间第一次从军,出征西北平定仆固始叛乱。他在同乔知之、王无竞驱马越过边塞要冲峡口山时,写下了这首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诗写穿越峡口山时的所见所思,在浓墨重彩地描写峡口山险峻地理形势的同时,还抒写了对乔知之等人遭际的同情。
起首四句,描写峡口山的位置和总体面貌,勾勒出一幅壮阔的景观。“大漠”二字,写出了边地的空旷辽阔,而“横绝”二字则写出了峡口山横亘绵延且雄奇险峻状,起笔不凡。山上虽然乱石穿空,却也林木葱茏,荒凉景象中亦有一丝绿色,让人眼前一亮。
“远望”以下四句继续描绘峡口山的特征,先从远近两个角度状写山的形状及颜色,继而写山的雄峭及走势。“崔崒”二句写得很有气势,为后面评价峡口山的险要做好铺垫,设下伏笔。“乍”“断”二字,用得相当精妙。“乍”,意即突然,把纵横跌宕的山势写活了。而一个“断”字,则活脱出断崖峭壁、奇险突兀的景状,令人拍案叫绝。
“信关”以下六句写穿越峡口山时的所思所感,认为山川的险要不足依恃,只有清明的政治才是固国的根本。“信关”二句,承上启下,强调了峡口山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及重要性。“岂依”二句,化用孟子吴起语,可谓全篇之警策。“河山险”三字,颇具概括力,涵括了前面浓墨铺写的峡口之险。以山河之险作对比,更衬出了“休明德”的重要。“物壮”二句继续用典,化用老子司马迁语,由前面评判治国安邦之策转而感慨人生事理,语意更进一层,别开洞天,景象更壮,让人思绪万千。
“逦迤”二句由抒情转为写景,以景状情。群山连绵不绝,大漠广阔不息,面对如此广袤无垠的苍凉背景,不由得让人心潮起伏,思索天地万物的事理及人生际遇。
最后四句写乔知之等人志向高远,富有文才,但因远隔君恩,只能投身到荒远的边塞,其他众多朝臣却在宫中陪伴天子,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诗人深感不平,故有此感慨。“之子”二句由写景转到写人,道出了全诗的主旨,开启了下文。“黄金躯”与“荒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采用问句形式,语气更为强烈。末二句将宫中的朝臣与乔知之等人进行对比,彰显了乔知之等人不为功名利禄、一心只为安定国家的高风亮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遭受这种不公待遇的同情。此处“丹”字,色彩艳丽,与前面的“荒”字亦形成强烈对比,诗人的郁愤不平之情,溢于言表。
此诗将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先写峡口雄峻险要,继叙险不足恃,世事往复,再叹友人遭际,转切自然,层次分明,浑然一体,而语言古朴,风骨苍劲,景象雄阔。
名家点评
明代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平不息”三字,与“青未了”意同,而更觉深静。谭云:“远望多众容,逼之无异色”,予尝言远山作青色、碧色、水墨色,驱车其上,直是一土堆石块耳。思其色所由成,不可得。诵子昂诗,知其同想。
作者简介
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任侠。开耀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击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入狱,忧愤而死。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伯玉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23:44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