庠,汉语二级字,读作庠(xiáng ),古代称学校:~序(古代
乡学,泛指学校)。~生。
(1) (形声。从广( yǎn),羊声。“广”与房屋有关。本义:古代
地方学校)(2) 殷、周时的学校 [school]
有虞氏养国老于
上庠,养庶老于
下庠。——《
礼记》。
郑玄注:“上庠,
右学,大学也,在西郊。下庠,左学,小学也,在国中王宫之东。”
党有庠。——《仪礼·学记》。注:“五百家为党,庾氏谓夏
殷礼非周法。又,
王制、内则、周人养庶老于
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此国学之小学,即辟雍也。”俾入邑庠。——《
聊斋志异·促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siong2 [客英字典] siong2 [陆丰腔] siong3 [
梅州腔] siong2 [
宝安腔] siong2 [客语拼音字汇] xiong2 [
海陆丰腔] siong2
《
唐韵》似阳切《
集韵》《韵会》《正韵》徐羊切,𠀤音祥。《说文》礼官养老处也。《礼·王制》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注》上庠右学,大学也。下庠左学,小学也。
又《
学记》党有庠。《疏》於党中立学,敎闾中所升者也。《孟子》设为庠序学校以敎之。庠者养也,校者敎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