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院之争
1916年至1917年发生的历史事件
所谓“府院之争”,“府”即总统府,“院”指国务院,“府院之争”即总统和总理之争。北洋时期的府院之争有2次,一次是黎元洪总统和段祺瑞总理之争,另一次是冯国璋总统与段祺瑞总理之争。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成为大总统,与总理段祺瑞为了对德宣战闹得不可开交。不得已之下,黎元洪出了下策,请一门心思拥戴清室的张勋进京调解,上演了一出复辟闹剧。
黎元洪是湖北黄陂人,1883年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机械科,被严复、萨镇冰等师长所赏识。从天津水师学堂毕业后,黎元洪在广东水师服役。甲午中日战争时,黎元洪随同广甲舰从广州北上增援。广甲舰被击沉后,指挥官乘坐小船逃生,黎元洪与十二人一同游水至大连海岸,仅四人生还。后两江总督张之洞听闻黎元洪才名,请他去修建江宁、江阴炮台,两处炮台修得相当之好,黎元洪由此被张之洞赏识。张之洞调任湖广后,将黎元洪带了过去,让他与德国人一起训练湖北新军,其间还派他三赴日本考察军事。
辛亥革命爆发时,黎元洪所部第二十一混成协驻扎武昌城者不过一千五百人,无力抵抗革命军,黎元洪跑到部属家中躲避。革命军一时群龙无首,就硬生生地将他逼为湖北都督。10月11日晨,革命党人马荣等巡街,发现黎元洪的夫役挑了三个皮箱出来,遂抓住夫役,探出黎元洪行踪。经由夫役引导,至黄土坡黎宅找出黎元洪,推举为革命领袖。参加革命,实非黎元洪本意,国民党元老居正曾云:“元洪本非革命党人,确系受通而出。”
辛亥革命之后,革命派重于军事方面,改治方面则为立宪派所掌握。黎元洪没有实权,常被革命军排斥,其政治主张渐渐靠近于立宪派。湖北一些立宪派主将如汤化龙、张国溶等,都与他密切交往。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彰德观望,立宪派倾向于袁世凯,自然黎元洪也倒向袁世凯。
黎元洪虽然被逼参加革命,但参加之后也作了一定贡献。张继曾说:“把黎元洪说得如何坏,其实太过。黎元洪是不是从床下拉出来的,这可以不问。”辛亥革命时,黎元洪作为革命军领袖,起着统率全军、稳定军心的作用。荫昌率军南下时,在彰德与袁世凯会面。荫昌认为武昌起义军纯系乌合之众,无人主持,不难扑灭。袁世凯则说:“湖北以黎元洪为首领,何谓无人?”
袁世凯复出之后,派手下大将冯国璋打下汉阳,在龟山上架设大炮,威胁武昌。在炮口威胁之下,革命军不得不同意议和。待南北议和成功,清帝逊位,袁世凯被选举为大总统,黎元洪为副总统。辛亥革命前,黎元洪不过是军队中一名高级军官,辛亥革命后,黎元洪一跃而为副总统,可谓是造化弄人。
辛亥革命时,孙武、张振武、蒋翊武三位青年才俊被称为“三武”。张振武在武昌起义后骄横跋扈,与黎元洪意见不合时,常拔枪威胁黎元洪。汉阳之战后,张振武去上海采购枪支弹药和服装,但其所采购的物品多数不敷使用,且张振武自作主张,将军火的一半分出来给自己,准备去烟台扫荡北方,导致黎元洪不满,暗生杀机。
南北议和之后,张振武被袁世凯聘为总统府顾问。在张振武进京后,8月13日,黎元洪给袁世凯发了一封密电,罗列张振武罪状,最后说:“元洪爱既不能,忍又不敢,回肠荡气,仁智俱穷,伏乞将张振武立予正法。”袁世凯收到密电,看完内容后大吃一惊,随即将自己的四个亲信段祺瑞、冯国璋、段芝贵、赵秉钧招来商量。商量后一致决定再次回电询问黎元洪,杀张振武是否出于黎元洪本人意思。黎元洪复电称,实系其本人意思,袁世凯遂决定捕杀张振武。
8月15日晚,张振武在北京六国饭店宴请军政要人,北洋要人如姜桂题、段芝贵等均出席,段芝贵此时已经获悉张振武即将被捕杀,在酒宴上照样把酒言欢,谈笑自若。宴席结束后,张振武在归途中被步兵统领陆建章逮捕枪决。在北京的孙武等人得悉后大为惊骇,遂来质问,陆建章就将黎元洪发来的密电出示给他们看,让他们知道杀张振武是黎元洪的主意。
张振武被杀,震惊一时。孙武、蒋翊武大为惊恐,还跑去找袁世凯要免死金牌。但张振武被杀,最重要的方面乃是袁世凯违背了《临时约法》。依照《临时约法》规定,总统命令需要总理签署才有效,但袁世凯这次杀张振武用的是军令,而不是行政命令。而约法中对大总统发布军令要不要总理副署又没有明确规定,这使袁世凯钻了约法的空子,并为以后进一步限制约法,乃至废除约法,走向军人干政、军人独裁、洪宪称帝铺垫了基石。就袁世凯杀张振武是否违背约法,参议院曾爆发激烈争吵,为此国务总理陆征祥一度称病住院。
民国初年有四个最具威望的人物,依照顺序排列为孙中山、袁世凯、黄兴、黎元洪。辛亥前,黎元洪不过一协统(旅长)而已,辛亥后一跃而为举国敬仰之人物。黎元洪既会隐忍,又会迎合人心,时人称黎元洪所发电报最酸最文,每遇时局危急,黎元洪必定在电报中痛哭流涕,“垂涕而道”“泥首以请”“痛心疾首”,一副为国操心和为民请愿的忠厚长者模样。虽然黎元洪伪装得好,但他此次请袁世凯杀掉张振武,造就冤案,将其本性暴露无遗,为时人所不屑。
黎元洪本想借袁世凯之手杀掉张振武,没想到袁世凯反将此事真相昭告天下,黎元洪遂为各方所不容。在黎元洪此后的政治生涯中,一直缺乏实力人物支持,也没有自己的独立性,成为一个被操控的傀儡。在北洋时代,黎元洪虽然贵为大总统,但始终只是一尊有虚名无实权的“泥菩萨”。
袁世凯死后,北洋元老段祺瑞、冯国璋等人,认为黎元洪好拿捏,就将他推上前台,接位为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在世时曾经制定过《袁记宪法》,赋予了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因为这是袁世凯个人意志操控下的宪法,袁世凯称帝失败后,此宪法自然再无存在空间,此时当回归临时约法,即虚位总统,而以总理掌握实权。
黎元洪出任大总统后,依照拥戴他的段祺瑞等北洋实力派人物本意,只想让他做个傀儡。不料黎元洪却想做个实权总统,处处着手干预,弄得总理段祺瑞很是不爽,双方势同水火。段祺瑞组阁时,拟任徐树铮为国务院秘书长。但小徐一直飞扬跋扈,黎元洪对其是敬而远之。黎元洪曾道:“我是不能与徐树铮共事的。不但不能共事,且怕见他。我见了他,真是芒刺在背。”黎元洪甚至称:“总统可以不做,绝对不能与徐树铮共事。”
可小徐是老段的灵魂,老段无论如何,都必须让小徐在前台掌握实权。为了说服黎元洪,老段请北洋元老徐世昌说情。不料黎元洪对徐世昌道:“请你告诉总理,一万件事我都依从他,只有这一件办不到。”
徐世昌对于老段是了解极深:“我以为一万件事都可以不依从他,只有这一件必须办到。”
黎元洪被逼无奈,只能同意任用徐树铮为国务院秘书长。就小徐而言,此人虽然才气过人,但睚眦必报,进了国务院后,处处与黎元洪作对。
当时舆论认为,总理段祺瑞与国务院秘书长徐树铮之关系,一言以蔽之曰“总理不管,小徐主政”。盖段祺瑞素性不喜治事,虽为掌握大权者之一,但事务都由国务院秘书长执行。如段祺瑞内阁与冯国璋及南方要人来往密电,就在私宅译发,由徐树铮掌管,外人不得探其真相。
1916年7月30日,新任内务总长孙洪伊,偕同沪上议员二十余人,乘寻常快车,于上午11时抵京。是日除大总统特派武官二员外,内务部官员及其他各部门的政客与亲友等皆到站。此外尚有官弁带兵一队,在站保卫。下午2时,孙洪伊即晋谒总统,总统黎元洪称赞其维持共和之功,孙洪伊则称此次民国再造,实黎大总统及段总理首先反对帝制所致,而南方将士战斗之功,北洋军警维持秩序之力,尤有功劳,中国人心不死,故有今日。
孙洪伊,直隶天津(今天津)人,举人出身,曾为袁世凯幕僚。1911年(清宣统三年)当选为直隶谘议局议员,参加立宪运动。辛亥革命后在上海与汤化龙等组织民主党,旋参加进步党。民国年间,有南北大小两孙之说,南孙指孙中山,北孙即孙洪伊,孙中山年长为大,孙洪伊年轻为小。
8月5日,为民国议会第二次常会开幕之期。此日天气清嘉,沿途国旗飘扬,军警环立,气象万千。原本计划10时开会,9时50分总统及国务员到齐,即由参议院长宣告开会。总统黎元洪亲读颂词,全场向国旗行三鞠躬礼,然后总统举行宣誓典礼誓日:“余誓以至诚遵守宪法执行大总统之职务,谨誓。”总理段祺瑞及国务院秘书长徐树铮,皆身着金碧辉煌陆军礼服,其余来宾皆着大礼服。
内务总长孙洪伊上任后,在内阁会议上屡次与徐树铮发生争吵。二人在吉林省长郭宗熙实授、福建省长胡瑞霖查办案上,发生冲突。由徐树铮与孙洪伊冲突,发展为内务部与国务院的冲突,最终演变为府院之争。
8月中旬,总理段祺瑞任命郭宗熙为吉林省长。段祺瑞将任命书缮就,亲自签字,呈请总统用印完毕后,再交给内务总长孙洪伊签字。孙洪伊却不肯签字,称事前未与他商议,不能代负责任。段孙不免各有意见,孙洪伊为此告假三日。8月下旬,在徐树铮的操作下,欲使福建省长胡瑞霖去职。孙洪伊以徐擅权越限,大为不满,向段祺瑞提出抗议。之后徐树铮又想任命某人为某省财政厅长,孙洪伊一直拒绝签字。双方冲突激烈,孙洪伊愤而提出辞呈。
在法律上,国务院的主要成员是国务员(指国务总理与各部总长),并无国务秘书长。列席国务会议时,国务员有发言之权,秘书长则无。秘书长的职务,只是承国务总理之命,办理国务会议所议决事件而已。但在国务会议时,徐树铮以秘书长身份,列席发言比各部总长还要多。大凡国务会议上,与各部总长争执者,必徐树铮也。
又凡任免高级文武官吏者,必经国务会议议决。徐树铮常不经国务会议通过,擅自任命高级官吏。孙洪伊初始以为徐树铮不知程序,曾面告总理段祺瑞,以后任命官员必须经过国务会议,不想徐树铮继续任命官员,不经国务会议。徐树铮又以一人之意,电令江西李纯出兵攻击广东。孙洪伊初时不知,至李纯来电称无兵可调,始发觉此中隐情。
徐树铮屡屡越权,内务总长孙洪伊再三向总理段祺瑞抗议,却无结果。无奈之下,孙洪伊提出辞职,经各方面挽留,段祺瑞出面劝解,最终平息。表面上看,孙洪伊与徐树铮已握手言和,但徐树铮怎肯容忍,寻找机会,要将孙洪伊驱逐。
1916年9月8日,孙洪伊将参与袁世凯称帝的部员六十四人停职。被裁部员多有背景,自然不服,在徐树铮怂恿之下,以祝书元为首的三十二人9月19日向平政院提起行政诉讼。平政院裁决,孙洪伊违背《临时约法》第三十四条“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将内务部停职部令取消。
10月17日,孙洪伊因反对平政院裁决,提出辞职。但孙洪伊认为,自己辞职,则总理段祺瑞也应辞职,“国务总理如至总统之亲任官总长必须免职之地步,即系总理之责任。故此次问题以内阁员全体辞职为至当,无余单独辞职之理由”。国务院秘书长徐树铮则直接找到黎元洪,将拟好的罢免内务总长孙洪伊的命令呈上,请求盖印。黎元洪勃然大怒,愤而拒绝。
段祺瑞哪里肯陪孙洪伊一起辞职?置之不理。10月29日,孙洪伊见拉不下段祺瑞、徐树铮,转而表示,非总统下免职令,决不辞职。此前总统黎元洪调解,请王士珍与孙洪伊同到总统府,劝其让步,不开内务总长职,暂以考察为名出洋稍避。孙洪伊回答称:“如是总统下免职令,则决不恋栈,但自己无主动辞职的理由,至于出洋考察,我何必出洋?同为国务员,何必徇总理私意?”
徐树铮的行为,导致了国会的反扑。1916年11月,议员数十人署名提出查办徐树铮案,列出罪状七条:(一)蒙蔽总理;(二)侮蔑元首;(三)伪造文书:(四)擅发院令;(五)擅专军令;(六)破坏金融;(七)煽惑军人。并谓斯人不去,恐较诸刘瑾、魏忠贤祸患尤烈。11月21日,徐树铮查办案在众议院提出,以二百零四票多数通过,反对者一百七十八票。
看着双方僵持不下,国会议员又过来不断搅浑水,孙徐二人均不肯去职,府院矛盾激化。总统黎元洪又派人到河南卫辉,请出元老徐世昌来京调和。最后,经徐世昌居中调停,11月20日,黎元洪下令免除孙洪伊的职务,暂时缓和了府院之争。12月22日,下令免除徐树铮的职务。徐树铮虽然去职,可不甘寂寞的他,仍是总理段祺瑞的灵魂,照样操控时局,进而引发了变乱。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8 21:17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