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2月12日(满清宣统二年,正月初三),革命党人
倪映典在位于
广州东北郊的燕塘新军军营内率三千新军齐声高呼:“愿为革命战死!”随即兵分三路向广州城进发。这就是以
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同盟会(含兴中会)发动的第九次反清武装起义(史称庚戌广州新军之役)。
事件介绍
庚戌新军起义又名庚戌广州起义、新军之役、第二次广州起义是1910年发生在广东省广州市的一次满清“新军”部队的起义事件。
1910年2月12日,广州警察与新军发生冲突,
黄兴、
胡汉民及新军内的
同盟会会员(原岳王会会员)倪映典,率广州新军起义,阵亡百余人,被捕百余人,另有百余人撤至香港,倪映典牺牲,起义失败。史称“庚戌新军起义”。
起义最终遭到镇压,但与此有关人员部分后来参与了黄花岗起义。
详情信息
1895年至1908年间,
孙中山依靠会党力量发动八次起义,但因为“会党成分复杂,组织涣散,难于节制,且战斗力不强”,均以失败告终。1908年云南熊成基领导新军进行安庆起义,革命党人发现被专门用于镇压革命的满清新军,原来可以转化为反清起义的力量。由此,同盟会将发动武装起义的重点转向新军,并逐步在新军内开展秘密的革命活动,向士兵进行革命的宣传。
1909年10月,同盟会南方支部成立后,革命党总结历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把起义的基本依靠力量从会党转向新军,把策反新军作为同盟会南方支部的重要任务,并计划在广州发动新军起义。
庚戌新军起义是受到中国同盟会南方支部(部址设在香港)支持的,法政学堂的翻译讲师朱执信参与其中。新军方面,两位失业军官赵声和倪映典参与发起和指挥,两人属广东新军第一标。
1909年6月到7月左右,起义发起者们曾集中开会商讨起义计划。稍后他们在广州豪贤街天官里寄园巷5号设立新军联络点,又让咨议员陈炯明以自己的名义提供一处存放枪械的地方。在联络点,由倪映典向休假军人宣扬同盟会。至起义发起前,已有不少新军成员加入同盟会。他们打算在1910年月24日(农历元宵节)发起起义,成功后推举丘逢甲、陈炯明任临时民政长官。
起义前三个月,清政府已收到有人打算起义的风声。在起义前几天2月9日(农历除夕),新军部分军人与广州警察发生冲突,广州将军孚琦下令封锁广州。
过程
1910年1月,倪映典到香港向南方支部报告,新军起义条件已经成熟,要求定于庚戌年正月十五日(1910年2月24日)发动起义。
起义尚未发动,新军一名士兵因刻图章名片争论价格,与店主发生口角,最后导致新军与巡警斗殴事件。满清政府立刻采取镇压措施,将广东新军二标各营的枪机拆卸、子弹收检。
广东新军一标及炮营革命党人得知二标枪机、子弹被缴消息,“十分愤怒,纷纷夺门而出,往协司令部、军械房、讲武堂等处取枪械及子弹,准备立即起义”。
倪映典见新军士兵群情愤激,恐起义消息泄露。遂当机立断,于2月12日(庚戌年正月初三)击毙反对起义的管带(清代军事职官名称)齐汝汉,偕同排长罗炽扬组织士兵起事。在广州东北郊的燕塘新军军营内高呼,“事急了!同志们,战也死,不战也死,还是跟满贼同死的好!”率领新军3000多人对天宣誓,“愿为革命战死!”
“随后义军公推倪映典为总司令,并兵分三路向广州城进发。倪映典一手高举青天白日旗,一手挥着指挥刀,亲率千余人经沙河进攻东门。他们原本打算和北较场的新军第二标会合,向东城发起进攻,但在牛王庙教会山附近遭到水师提督李准指挥的吴宗禹部新军2000多人拦阻。李准派帮统童常标,管带李景濂与倪映典谈判,倪映典认为李景濂是同盟会员,童常标是安徽同乡,遂前往谈判。但谈判结束后倪离开时,李景濂部突然开枪攻击,倪中枪被抓获,当场被砍头,同行的起义军部将4人也同场就义。失去领导的起义军部队溃散,事后有人统计双方死伤三百多人。
倪映典牺牲后,义军群龙无首,迅速溃败。在战斗中阵亡的新军官兵达100多人。
结局
次日,清军抓捕100余人。起义中牺牲的士兵的尸体收殓后葬于牛王庙(今天的先烈中路)。文革期间墓被推平,1981年坟墓就地原样重建。
赵声在事败后逃亡南洋筹募革命经费,并任香港同盟会会长。后参与黄花岗起义。
此外,在倪映典家乡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与环城东路交口,建有“广州庚戌新军起义倪映典烈士纪念塔”。
事件影响
新军起义后,观感为之一新,大大增强了革命的信心,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广州新军起义让满清政府震惊不已,随后全国各省新军起义不断,也为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奠定了基础。
广州新军之役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九次武装起义,也是孙中山第一次以新军为主要力量发动的一次武装起义。新军原本是清政府为维系摇摇欲坠的政权而组建的新式军队,他们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战斗力强,而且文化素养较高,容易接受革命思想。
新军也自这次起义后便开始作为同盟会的主要力量活跃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直至辛亥革命的胜利。从这个角度上讲,广州新军之役就是辛亥革命前奏。
广州新军之役虽然失败了,但它让革命党人更加强烈地认识到要想胜利就得争取新军的支持,从而加快了发展新军的步伐,使之成为革命的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武昌起义的胜利,正是由于新军率先发难并直接参战;湖南等十多个省宣布脱离清廷独立,所依赖的武装力量也多是新军。可以这样说,没有新军的支持和参与,就没有辛亥革命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