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应(拼音:yīng,yìng)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本义一般认为是“理当如此”,作助动词,读yīng。西周金文以“䧹(鹰)”为“应”,战国文字加“心”分化出“应”。应又读作yìng,指由相关事物引起的回应,引申指接受、答应,又指随身相和或回答。另外也指对待、应对。
文字源流
“应”与“鹰”古代曾是同一个字。“”,西周金文写作图1,隶定作或𤸰。右下是“”(指鸟)字。右上一说是亦字的异体,在这里是声旁。“应”本是借用䧹字来表示答应的声音,“应”指应当、应该,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很难据实造字。“䧹”的古音与人们答应时所发的声音接近,犹如现代汉语中的嗯(g)字一样,也是表示答应的声音。后来䧹字的意义发展为答对、为当、为允许,因此又加上了一个“”旁,成为从心䧹声的形声字。从心,表示内心的状态。战国文字将左上构件讹为“疒”。因为疒与广形近似的缘故,汉隶(图5-6)、楷书将“疒”写作“广”。繁体字写作图8。现代汉字简化时又依照图8字形的草书写法简化为应。
“应”是答应的应,回答是对问话的应付,所以由本义引申为“应付,对付”,“应付”又进一步引申出“顺应,适应”义,如“应时”是适应时势的变化,“应用”是适应需要,以供使用。别人有问话,自己应该回答,因而“应”由本义又引申为“应该,应当”,用此义时读yīng。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十】【心部】於陵切(yīng)
当也。从心𤸰声。
说文解字注
“当也”注:当,田相值也,引伸为凡相对之偁。凡言语应对之字即用此。大徐言部增譍字,非也。诺下,讎下、唉下、对下譍字皆当改正。
“从心,𨿳声”注:於陵切,六部。
广韵
於陵切,平蒸影 ‖鹰声蒸部(yīng)
应,当也。又姓,出南顿,本自周武王后。《左传》曰:“邦晋应韩,武之穆也。”汉有应曜,隐於淮阳山中,与四皓俱徵,曜独不至,时人语之曰:“南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八代孙劭集解《汉书》。
【校释】邦,当作“邘(yú)。《左传·僖公二十四》:“邘、晋、应、韩,武之穆也。”杜预注:“四国皆武王子。”
於证切,去证影 ‖鹰声蒸部(yìng)
应,物相应也。《说文》作𤻮,当也。於证切。又音膺。三。
康熙字典
【卯集上】【心部】 应;部外笔画:13
(yīng)《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并於陵切。音膺。《说文》:当也。从心𤸰声。徐曰:𤸰,鹰字也。本作𤻮,今作应。
又料度辞也。唐诗应须、祇应皆是也。
又《周语》:其叔父实应且憎。注:犹受也。
又国名。《括地志》:故应城,因应山为名,在汝州叶县。
又姓。出南顿,本周武王后。《左传·僖二十四年》:邗晋应韩武之穆也。汉有应曜,与四皓偕隐,曜独不出,八代孙应劭,集解《汉书》。
又通作膺。《书·武成》:诞膺天命。注:当也。
(yìng)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并於证切。音譍。《集韵》:答也。《广韵》:物相应也。《易·咸卦》:二气感应以相与。
又乐名。《周礼·春官》:笙师应乐。注:应长六尺五寸,象柷有椎,连底,左右相击,以应柷也。《乐书》:应乐,犹鹰之应物,其获也小,故小鼓小舂谓之应,所以应大也。小鼙曰应鼓。《周礼·春官·小师》:击应鼓。注:鼙也。
又天子之门曰应门。《诗·大雅》:廼立应门。注:正门也。
又州名。鴈门地,唐置应州。
又叶於容切。音雍。《易·蒙卦》: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陆贾《新语》:事以类相从,声以音相应。◎按,应字,向来经史皆作平去二音,《正字通》止作去声,误。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广”从上、左包围“〔⿱⺍一〕”,底部“广”低。“广”,首笔点起笔于竖中线右侧。“⺍”,第一点在田字格中心左下侧,第二点在田字格中心右侧,撇在横中线上;末笔横起笔于“广”的下侧,右端超出上部。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4 11:22
目录
概述
文字源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