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千佛洞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克孜尔千佛洞(Kezil Thousand-Buddha Grottoes),又称克孜尔石窟或赫色尔石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克孜尔乡的明屋达格山,石窟始凿于公元3世纪末至4世纪初叶,早于敦煌莫高窟300年,于8世纪后逐渐被废弃,窟群分谷西区、谷内区、谷东区和后山区,绵延3千米,共有石窟251个,现有编号的洞窟有236个,内存壁画约1万平方米。
历史沿革
库车,古称龟兹,位于塔里木盆地的边缘,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是古西域北道上的大国。《汉书·西域传》记载:“龟兹能铸铁,有铅;姑墨出铜。”“搜粟都尉桑弘羊与丞相奏言:故轮台以东捷枝,渠犁皆故国,地广、饶水草,有溉田五千顷以上,处温和、田美,可益通沟渠,种五谷,与中国同时熟。”
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或公元1世纪时,佛教传入龟兹。
公元3世纪,佛教在龟兹进入鼎盛期。而佛教东传的同时,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宗教建筑、雕塑和壁画艺术,使得龟兹地区出现了大量的石窟群,产生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龟兹石窟艺术。
克孜尔千佛洞大约开凿于3世纪,5~8世纪达到鼎盛,在8~9世纪逐渐停建,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各国也是绝无仅有的。2014年,克孜尔石窟作为“丝绸之路”发现历程: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建筑格局
克孜尔千佛洞现存编号洞窟236个,较完整的135个,留存壁画的80个。这些石窟一部分是供僧侣居住和坐禅的,另一部分是供僧众拜佛和讲经说法的。壁画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
克孜尔千佛洞的洞窟形制大致有两种:一种为僧房,是供僧徒居住合作产的场所,多为居室加通道结构,室内有灶炕和简单的生活设施;另一种为佛殿,是供佛徒礼拜和讲经说法的地方。佛殿又分为窟室高大、窟门洞开、正壁塑立佛的大佛窟和主室作长方形、内设塔柱的中心柱窟,还有部分是窟室较为规则的方形窟,不同形制的洞窟用途不同。
这些不同形制和不同用途的洞窟有规则的修建在一起,组合成一个单元。从配列的情况看,每个单元可能就是一座佛寺。可以想见,当年克孜尔千佛洞是龟兹地区一处佛寺栉比、僧徒比肩的地方。
最能体现克孜尔石窟建筑特点的是中心柱式石窟,它分为主室和后室。石窟主室正壁为主尊释迦佛,两侧壁和窟顶则绘有释迦牟尼的事迹如“本生故事”等。看完主室后,应按顺时针方向进入后室,观看佛的“涅盘”像,然后再回到主室,抬头正好可以观看石窟入口上方的弥勒菩萨说法图。
克孜尔千佛洞洞窟前有一黑色坐像,为龟兹人鸠摩罗什,是汉传佛教的著名译师,译著包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论》《大智度论》《妙法莲华经》等。
主要洞窟
综述
克孜尔千佛洞现存洞窟,有编号的计236个(1-235,新1)。洞窟依自然分布情况分为四区,即由西向东依次为谷西区、谷内区、谷东区和后山区。
后山区又分为南、北两区。谷西区,编号为1至80窟,加新发现的新1窟,共81窟。第20a窟编号是另加的,51与52窟并为一窟,实仍为81窟。
谷内区,由81至135窟,编号55个窟。其中西崖81至108窟,计28窟;北崖110至121窟,计12窟;东崖122至135窟,计13窟。
谷东区,包括136至201窟,232至235窟,编号80个窟。
后山区,由202至231窟,编号30个窟。其中南区包括202至219窟及230、231窟,计20窟;北区由220至229窟,计10窟。
谷西区
第1窟:方形窟,纵券顶,下作出二层迭涩并枭混线;东西两壁及后壁完好,东壁上部刻划一行龟兹文题记,前壁无存。
第2窟:僧房,德国人称壁炉洞C.D.E(Hohlen gruppe mit dem kamin C.D.E)。西甬道,纵券顶,下作出一层迭涩;后端壁开门道通一方形小室,西壁开小龛正对居室门道。居室横券顶,坍毁,下作出双层迭涩;西壁灶仅存残迹,东壁一炕为沙掩埋;前壁毁,后壁完好。
第3窟:方形窟,德国人称壁炉洞B(Höhlen gruppe mit dem kamin B)。前室坍毁。主室横券顶,坍残,下作二层迭涩出枭混线;前壁仅存残垣;东西两壁有壁画残迹,西壁下原绘有并排坐的吹排箫、弹琵琶的二伎乐像,已被剥去;后壁西上角绘王者坐像,侧立伎乐像。
第4窟:中心柱窟,德国人称壁炉洞A(Höhlen gruppe mit dem kamin A)。前室毁,主室纵券顶残,画均剥落,下作出双层迭涩;东西两壁绘因缘佛传,每壁二栏六铺,分格,残甚;后壁开佛龛,龛周围原塑菱形山,现无存;前壁仅存残垣。甬道顶绘菱格图案。外侧壁绘佛游方行化,东甬道外侧壁画大部被剥走,内侧壁绘分舍利。西甬道内侧壁绘阿阇世王入浴。后室横券顶,壁画剥落,两端壁画同于外侧壁;前壁上部原绘六信士,下绘焚棺,已被剥去;后壁绘涅槃像。
第5窟:僧房,前室仅存两后角。西甬道坍残,仅存后部,平顶。居室门道北侧壁开方龛,居室为横券顶,下作出一层迭涩。两壁残,西壁灶仅存残迹,东壁下有一炕。后壁完好,前壁残。
第6窟:僧房,东甬道,纵券顶,后端壁开门道通一方形小室,也为纵券顶。居室横券顶,下作出一层迭涩;东壁一灶,保存二排方孔,为原灶侧护壁遗存,西壁下为一土炕;前壁开窗,坍毁。
第7窟:中心柱窟,德国人称绘画地坪洞(Höhle mit dem Freskoboden)。前室无存。主室纵券顶,中脊绘天象,两侧绘菱格本生故事,下作出一层迭涩,上绘平顶山、鱼、裸身坐菩萨、泳人等;西壁、前壁残毁,东壁尚存三铺因缘佛传;后壁佛龛周围原塑菱形山,无存,仅留木橛孔。两甬道顶绘菱格图案,外侧壁绘二列双幡覆钵舍利塔,内侧壁上绘舍利塔,下绘坐佛,每壁共九身。后室横券顶,画同于甬道顶;前壁上绘舍利塔,下绘焚棺;西端壁绘二身伎乐菩萨像,东端壁绘辟支佛,仅存头躯;后壁绘涅槃,地面用白石膏抹平,原有彩绘,现边缘处尚存土红色饰带。
第8窟:中心柱窟,德国人称佩刀人洞(Höhle der sechzenn Schwertträger)。前室无存。主室纵券顶,中脊绘天象,两侧绘菱格因缘和本生故事,下作出一层迭涩;东西两壁绘因缘佛传,每壁一栏三铺,上部原安枋头上搭横枋,塑一列伎乐,已毁;前壁残,上绘说法,左右各绘二身伎乐飞天,西侧下绘二身天王立像,余残毁,门西侧开一长方龛,东残毁;后壁佛龛周围原塑菱形山,无存;龛内壁绘头光、背光。两甬道顶绘菱格图案,内外侧壁原各绘四身供养人,佩长剑,前一人下跪侍者托盘,壁画已被人剥去。后室横券顶,顶及前壁原绘有伎乐飞天和八国争分舍利,壁画也均已被人剥去;两端壁下凿像台,东端壁原塑四身立像,上绘树,西端壁二身,上残存一伎乐飞天;后壁下凿涅槃台,上有橛孔若干,原为要置影塑举哀弟子像所设,弟子像现已无存。
第9窟:方形窟,前室坍残,仅存西壁。主室为穹窿顶,下作出双层迭涩并枭混线。
第10窟:僧房,西甬道,纵券顶,下作出双层迭涩并枭混线,后端壁开龛。居室为横券顶,下作出双层迭涩并枭混线,东壁保存一壁灶,西壁下有一炕,前壁中开窗,后壁刻有韩乐然1947年的题记。
第11窟:方形窟,横券顶,前壁残毁,余壁完好,泥皮均已剥落。
第12窟:方形窟,纵券顶,下作出双层迭涩并枭混线。前壁及两壁坍毁,后壁西侧绘一比丘跪像。
第13窟:中心柱窟,主室纵券顶,中脊绘天象图,两侧绘菱格本生故事,下作出一层迭涩,中绘有平顶山、鱼、裸身坐菩萨像、泳人等;东西两壁大部残,原绘因缘佛传,前壁毁,后壁佛龛周围塑菱形山,保存较好,龛内顶凿一小穹窿。两甬道顶部绘菱格图案,东甬道外侧壁残存几座双幡覆钵舍利塔,余画均被剥去。后室横券顶,四壁均被剥去,地面用白石膏抹平,甬道及后室地面边缘处尚存土红色莲花纹饰。
第14窟:方形窟,纵券顶,中脊绘天象,大部剥落,两侧绘菱格本生故事,下作出一层迭涩。前壁西侧存立佛像一身,门上圆拱壁内绘兜率天宫说法,残,东西两壁各绘二栏六铺因缘佛传。后壁正中开龛,两侧各绘二身礼佛菩萨像,上绘莲座坐佛,下绘菱格图案。整窟壁画色彩鲜丽。石膏地坪,边缘存土红色饰带。
第15窟:僧房,东甬道,平顶。东壁龛正对居室门道,后端壁开门道通方形小室,小室为平顶。居室横券顶,下作出一层迭涩。东壁残留一灶,其南侧开一小龛,西壁下为土炕,残,前壁坍毁。
第16窟:方形窟,纵券顶,下作出一层迭涩,各壁均未抹泥皮。东壁绘一禅定僧人像。
第17窟:中心柱窟,德国人称菩萨圆拱洞(Hohle mitdem Bodhisattvage wolbe)。前室残毁,仅存东西两壁后下部残垣。主室纵券顶,中脊绘天象,两侧绘菱格本生故事,下作出一层迭涩;东西两壁绘因缘佛传,每壁二栏八铺,分格,西壁保存较好,东壁尚存四铺;门上圆拱壁绘兜率天宫说法;后壁佛龛周围原塑菱形山,已无存,龛内顶凿一小穹窿形。两甬道顶绘菱格图案,东甬道外侧壁前部绘佛,佛身及背光内绘小佛、菩萨像:甬道侧壁绘二列双幡覆钵舍利塔,塔内上绘坐佛,下绘舍利盒。后室两端壁开金,后壁绘涅槃。
第18窟:僧房,西甬道残,平顶,西壁开龛,后壁通一小室,方形平顶。居室,横券顶,下作出一层迭涩,西壁残存一灶,后壁尚存,余壁均残。
第19窟:僧房,东甬道残,东壁开龛。后端壁通方形小室,顶毁,西壁开龛。居室方形,横券顶,下作出一层迭涩。前壁、两壁及顶均残,东壁残存一灶,西壁下为土炕。
第20a窟:中心柱窟,主室大部坍毁,残存东壁及正壁。甬道前后有门楣,东甬道毁残。后室横券顶,下作出二层迭涩,后壁下部两侧开龛。整窟凿削规整,无泥皮。
第20窟:僧房,东甬道,纵券顶,下作出两层迭涩并枭混线;东壁刻划一人骑马,西壁刻龟兹文题记及一孔雀。居室为横券顶,下作出两层迭涩并枭混线;东壁残存一灶,前壁、东壁及顶壁大部毁,西壁完好。
第21窟:龛室,纵券顶,前壁中开门道。各壁完好,无泥皮。
第22窟:僧房,西甬道,纵券顶,下作出两层迭涩并枭混线。居室为横券顶,下作出一层迭涩,西壁残存一灶,东壁下一残炕,前壁毁,西壁与顶残。
第23窟:中心柱窟,主室平顶,前壁毁,后壁无佛龛。东甬道及后室未凿成。
第24窟:僧房,西甬道,平顶。西壁开龛;后端壁通一小室,为方形平顶。居室为横券顶,下作一层迭涩;西壁残存一灶,东壁下有一炕,前壁中开窗。
第25窟:僧房,东甬道,平顶,仅存后端壁。居室,横券顶,仅存后壁。
第26窟:方形窟,纵券顶,前壁中开圆拱门,各壁完好。无画。
第27窟:中心柱窟,德国人称壁龛洞(Nischenhöhle)。前室坍毁。主室,方顶,原凿平茶十六格,现存十四格,中绘莲花;东西两壁开龛,西壁三列,共十三龛,东壁残存二列四龛,龛上绘宝盖;前壁残存西侧壁,开长方龛;门上绘兜率天宫说法,西侧存八身听法菩萨像,下作出一层迭涩,迭涩下绘有坐佛一身、比丘二身;后壁佛龛与后室凿通遂成一隧道。其顶为券顶,前高后低,两侧各凿三竖列小龛计二十七个,龛上中部又凿有三列小龛计八个,龛内泥皮大都剥落。两甬道门开于左右后侧,顶绘菱格图案,西甬道内侧壁绘有立佛像三铺,东甬道内侧壁绘五身供养人;两甬道外侧壁绘佛游方行化,多残。后室,横券顶,顶绘菱格图案;前壁中部可通主室,其西侧绘焚棺,东侧绘分舍利;后壁原绘佛涅槃,已剥落。
第28窟:方形窟,覆斗顶,下作出一层迭涩,前壁及左右壁坍毁,后壁并列开二龛,无画。
第29窟:僧房,东甬道残毁,仅存东壁一小龛。居室横券顶,仅存后壁和西壁。
第30窟:僧房,东甬道坍残,平顶。居室残,横券顶,现保存西壁和后壁。
第31窟:方形窟,横券顶残,下作出一层迭涩,两壁及前壁均毁,后壁完好,西侧开一小龛。
第32窟:中心柱窟,前室坍毁。主室纵券顶,中脊壁画剥落,两侧绘因缘故事,下作出一层迭涩;前壁残,东西两壁绘因缘佛传,已漫漶。后壁佛龛周围,原塑菱形山,全残。两甬道及后室壁画无存,后室为横券顶。
第33窟:方形窟,穹窿顶残,下沿绘三角垂帐纹,下作出一层迭涩。前壁坍毁,西壁残,东壁完好,后壁东侧绘一身立佛,残。
第34窟:中心柱窟,前室坍毁。主室纵券顶,中脊绘天象,两侧绘菱格因缘和本生故事,下作出二层迭涩并枭混线;前壁坍毁,后壁佛龛周围塑菱形山,全残;东西两壁上保存一横列方孔,西壁下绘因缘佛传,残,东壁画无存。甬道前后有门楣,顶绘菱格图案,下作出两层迭涩并枭混线;东甬道外侧壁仅存一供养人像。后室横券顶,绘伎乐飞天,下作出二层迭涩并枭混线,前壁绘八王分舍利,后壁凿涅槃台,两端壁前半部凿出低台,各壁画仅存残迹。
第35窟:僧房,东甬道,平顶。后端壁通一小室,为方形平顶。居室,横券顶,下作出一层迭涩。东壁残存一灶,西壁下土炕,残。前壁中开窗,残。
第36~37窟:下层一室,上层二室。37窟德国人称修道院洞(Das Sogenannte Kloster)。下层方形平顶,凿有阶道,通上层。上层平顶,一室方形平茶顶,顶壁均残。此室开门道通另一室,为僧房,横券顶,下作出二层迭涩并枭混线。东壁残存一灶,前壁开窗。
第38窟:中心柱窟,德国人称音乐家合唱洞(Höhle mit dem musikerchor)。前有窟檐已毁,仅存一横排方孔。纵券顶,中脊绘天象,两侧绘菱格本生和因缘故事,上下交错排列,部分菱格被剥走,下作出一层迭涩,中绘水中动物、宝珠等;东西两壁上部各横列七组天宫伎乐,每组二身,于龛楣下或奏或舞,下部绘因缘佛传,每壁一栏三铺;前壁左右开龛,上绘思惟菩萨一身,下画供养人,残;门上圆拱壁面绘兜率天宫说法;后壁佛龛周围塑菱形山,全残。甬道顶绘菱格图案,内外侧壁下部绘四幡覆钵舍利塔,塔中有坐佛。横券顶,绘菱格图案;前壁并开二龛,龛下绘四幡覆钵舍利塔,中绘舍利盒;两端壁壁画同于甬道外侧壁,后壁绘涅槃。
第39窟:方形窟,穹窿顶,下作出双层迭涩并枭混线。前壁坍残,东壁绘有一土红色菩萨头像,四壁均有龟兹文题记。
第40窟:僧房,西甬道,平顶,后端壁中凿一龛。甬道西壁开龛正对居室门道,居室为横券顶,下作出一层迭涩,西壁残存一灶,其南侧有一小方龛,前壁开窗。
第41窟:方形窟,平顶残。前壁、东壁坍毁,西壁残,后壁正中开方龛。
第42窟:僧房,前有廊檐遗迹,仅存一横列方孔。东甬道,纵券顶,下作出一层迭涩,后端壁正中开龛。居室,横券顶,下作出一层迭涩,东壁残存一灶,前壁窗,残。
第43窟:中心柱窟,窟前廊檐遗迹仅存一列方孔,与42窟共有。主室,纵券顶,无画,下作出一层迭涩;前壁左右开龛,无画;东西两壁各绘未完成的三身立佛;正壁佛龛内阴刻“寂然而静”四字,下有“乾隆四十年五月廿十日,燕人法虚、门龙,燕人乌什哈达,富神”题款。两甬道,前后有门楣,东甬道顶东绘一小铺鹿野苑说法,西甬道顶东绘四坐佛,西有竖行“惠灯”题字。内侧壁绘四幡覆钵舍利塔,外侧壁绘一坐佛,残。后室,横券顶。下作出一层迭涩,两端壁下凿有二台,除涅槃台前侧有联珠纹装饰外,余均未绘。
第44窟:异形窟,平顶,前壁、西壁大部坍毁,东壁完好。地面凿有四小坑。
第45窟:异形窟,残毁,仅存后壁与西壁,两壁连接处凿有一洞。
第46窟:方形窟,大部坍毁,顶前部为平顶,后部为横券顶,两壁残,西壁开一大龛。
第47窟:大像窟。主室高大,纵券顶,前部残:后壁上下凿有圆孔若干,前凿出佛台基,东西两壁略残,每壁保留五横列方孔,每列孔中原安枋木以托平台,平台上塑列像,平台、列像皆不存。
壁下沿凿一长台,其上保留一列圆孔,西壁第二、三列孔间有二身坐佛像残迹;后壁两侧开雨道通后室。纵券顶绘飞天,残;外侧壁下凿长台,上保留一列圆孔和一列方孔,孔间壁画为摩尼宝珠、雨花、坐佛等;内侧壁开龛,龛内侧绘菩萨或立佛,龛外上下绘坐佛和立佛。
西甬道门壁上弯月形壁面绘坐佛,旁绘菩萨像;东甬道门壁画剥落,西甬道内侧壁龛后侧泥皮三层,层层绘画,后下角处表层绘有龙王夫妇像;外侧壁前下部绘一护法天王像,残。两甬道后部无门道,直接联通后室,后室宽敞,横券顶,其上绘伎乐飞天,残;后壁下凿涅槃台,台前侧作出二层枭混线,泥皮三层,层层绘边饰图案,壁上部保留一列方孔,中绘头光、背光,光圈内绘鸽子衔环,或绘小立佛;两端壁上部各保存一列方孔,东端壁后半部绘举哀弟子,西端壁后半部绘头光,前半部下(涅槃台前)绘舍身饲虎一铺;前壁下作长台,中开龛,两侧各保存一圆孔,龛上存孔二列,上下相对。龛内外侧壁绘立佛。
第48窟:大像窟,主室纵券顶残;东西两壁残。后壁两侧开甬道入后室。甬道,平顶,绘摩尼宝珠、宝环等;甬道内侧壁开龛,西甬道内侧壁后部壁画重层,表层绘毗卢遮那佛,身上和头光中画众多小立佛;东甬道内侧壁后部绘菩萨像,外侧壁下凿长台,壁西侧绘一菩萨立于莲花上,东甬道门壁画剥落。后室,横券顶,上绘飞天八身;后壁下凿涅槃台,台前侧作出枭混线,涅槃台东上绘举哀弟子;前壁下开龛,龛上保存一列三组圆孔,孔间绘立佛;龛两侧绘坐佛,佛周围绘众多小坐佛,龛内侧每壁绘一胁侍菩萨像。
第49窟:方形窟,分前后室,前室横券顶,下作出二层迭涩并枭混线,前壁坍毁,后壁开门道通后室。后室纵券顶,下作出双层迭涩并枭混线,后壁中绘高僧结跏趺坐像。
第50窟:异形窟,主室大部坍残。前壁毁,东西两壁残,后壁由西至东凿有三小室。
第51~52窟:僧房,东甬道(编号52),纵券顶,下作出二层迭涩并枭混线。后端壁开门道通一小室,方形平顶,门道前两侧开龛。居室毁残,横券顶,下作出二层迭涩,东壁残存一灶,两壁及顶残,前壁坍毁。
第53窟:方形窟,前室残,平顶,仅存后壁,西侧开门道通后室。后室平顶,东壁与后壁前凿出直角形石台。
第54窟:方形窟,分东西二室,西室方形平顶,前壁毁,余壁完好,东壁开门道通东室。东室方形平顶,前壁毁,东壁残,余壁完好,整窟泥皮剥落。
第55窟:僧房,西甬道仅存后端壁,壁中开龛。居室,坍残,横券顶,仅存后壁及西壁后部。
第56窟:方形窟,窟室高大,前部坍毁。横券顶,下作出一层迭涩,东壁中迭涩下存一竖行三方孔,似为灶北侧护壁遗迹。
第57窟:僧房,前室残毁,窟顶形制不明,仅存后壁与东壁。后壁开窗可通居室,东壁开通58窟的甬道,甬道平顶。此甬道东壁开门道通一方形平顶的小室。居室横券顶,后壁东开小龛,东壁残存一灶,前壁窗西开小龛。
第58窟:中心柱窟,德国人称戴盔洞(Höhle der Behelmten)。主室纵券顶,中脊绘天象,两侧绘菱格因缘和本生故事,下作出二层迭涩并枭混线。东西两壁为因缘佛传,每壁二栏八铺,底沿绘装饰纹带;前壁已坍毁,后壁佛龛上绘因缘佛传故事,两侧绘礼佛菩萨像,龛内后壁绘一菩萨坐像。顶绘托体立佛,两侧壁上部绘菱格动植物图案;东甬道内侧壁下部绘供养比丘四身,西甬道内侧壁下半部绘供养人四身,前一人为侍者。外侧壁下部连同后室两端壁绘竖方格画,每壁五格,每格绘一伎乐天人立像。后室高度同于甬道,横券顶,壁画内容同甬道顶。前后壁上部绘菱格动植物图案,后壁下部绘分舍利,东侧壁画被盗凿,西侧开通57窟的甬道,前壁下部绘涅槃。
第59窟:方形窟,后半部为横券顶,前半部为平顶,前壁坍毁,两壁及顶壁残,后壁完好。
第60窟:德国人称最大洞(Gröbte Höhle)。主室下部被泥沙和崩石堆满,纵券顶,前高后低。前部中脊绘天象,两侧绘菱格因缘故事,均残,后部绘伎乐飞天;前壁无存;东西两壁有各种形状的孔眼和凹槽,其前尚有大片壁画为泥浆覆盖;东壁前部、西壁中部各开一平顶方形室,无画:主室两壁下部凿一长台,两长台前侧面绘联珠对鸟纹带,台上侧壁分上下两部分,下部绘背光,侧绘胁侍像,上部三排分绘树、人及车等,东前部壁画被盗凿。主室中部前半圆形台基和后面的长方台基相连。
第61窟:僧房,东甬道,平顶,仅存后端壁。居室,平顶,仅存后壁。
第62窟:方形窟,横券顶,下作出一层迭涩。前壁残,东窗西门,西壁残存一灶。
第63窟:中心柱窟,德国人称迦叶波洞(KasyapaHohle)。前室无存。主室纵券顶,中脊壁画剥落,两侧绘菱格因缘和本生故事,下作出二层迭涩并枭混线。前壁坍残,仅存门东侧一部分,绘袒右立佛,头上绘宝盖;东西两壁绘因缘佛传,西壁残;后壁佛龛上残存伎乐天人、众天王和坐禅仙人等,两侧绘礼佛菩萨像。两甬道顶绘拄杖立佛,外侧壁上作出一层迭涩,下为长台,台上壁面存有原来竖塑像用的橛孔,内侧壁画无存。后室横券顶,壁画同于甬道顶,后壁上作出一层迭涩,下部为长台,台上壁面存有原竖塑像用的橛孔,前壁残存降伏火龙的壁画。
第64窟:方形窟,横券顶,下作出一层迭涩。前壁残,东门西窗。西壁下一炕,两端接前后壁。东壁坍毁,后壁完好。
第65窟:十字形异形窟,主室,横券顶,前壁坍毁。后壁中开小室,方形平顶。
第66窟:异形窟,德国人称红穹顶洞B(Rotkuppelhöhle B)。横券顶,下作出一层迭涩。前壁残,东门西窗。后壁东侧开龛。东壁残,存后上角,西壁下部凿有平列的三个凹坑。
第67窟:方形窟,德国人称红穹顶洞A(Rotkuppelhohle A)。前室毁。主室,穹窿顶,前部残,中心绘一莲花,下作十二条幅红紫相间的孔雀尾花纹,顶下西北三角壁面绘飞天群像,下作出五层迭涩,上绘各种纹饰。前壁坍残,仅存东侧墙垣。后壁整壁绘图一铺,两壁每壁原绘画三列,西壁坍残,仅存比丘像四身,东壁上列壁画被人剥去,中列绘山水人物,下列画无存。
第68窟:僧房,西甬道,平顶,仅存后端壁与西壁小部分。居室、横券顶残,下作出双层迭涩,仅存后壁。
新1窟:中心柱窟,前室、前壁及顶坍毁,两壁残。主室顶、门壁均毁。两壁下为长台,中保存一横排方孔,长台和方孔上残存有原竖塑像用的二列橛孔,橛孔间绘菩萨像。后壁及佛龛毁。西甬道顶毁,外侧壁下为一长台,立塑像三身,现存下半身,塑像间壁面绘菩萨像。内侧壁绘因缘佛传二铺,现仅存佛座部分。
东甬道纵券顶,中脊绘天象,两侧绘菱格动植物图案,两侧壁坍毁。后室横券顶,绘飞天,后壁下为涅槃台,上存泥塑卧佛一身,部分残毁。壁面东上部绘举哀天人,西端壁绘摩尼宝珠、雨花等,东端壁坍毁。前壁残,绘分舍利。
第69窟:中心柱窟,前室套斗顶残毁。前壁残,西壁毁。东壁完好,下凿一长台,壁上存原竖塑像用的橛孔二列。后壁中开门道人主室,门上及左右存有原竖塑像用的橛孔,孔间绘菩萨像,主室纵券顶,中脊崩坍,两侧绘菱格本生故事,下作出二层迭涩;门上圆拱壁面绘鹿野苑初转法轮,右下为龟兹服装男女供养人像,男供养人头上有龟兹文题记:两壁下均有长台,壁上存原竖塑像用的橛孔,孔眼间上部绘菩萨像,下绘供养人像,两壁后端各绘托体立佛一身:后壁佛龛外原塑菱形山,现仅存橛孔,两甬道顶及内侧壁坍毁,西甬道外侧壁绘因缘佛传一铺,东甬道外侧壁前绘一立佛,后部开龛。横券顶上绘伎乐天,券顶前半部边缘绘有六天王头像,均残。后壁下凿涅槃台,台上壁面绘火焰及举哀弟子像;西端壁前绘一辟支佛,后绘一比丘,均残。东端壁绘举哀菩萨像,前壁坍毁。
第70窟:大像窟,顶坍毁,后壁中有二横槽,上下残存原竖塑像用孔眼若干,下作出三层迭涩。后壁绘有佛涅槃,已漫漶不清。两壁前后开盒,龛上存有原竖塑像时开凿的孔眼若干,前壁毁。
第71窟:异形窟,纵券顶,中有一纵向通道。两侧为五个方形大坑,平顶,各坑口与通道相通,坑顶略低于通道顶。
第72窟:方形窟,纵券顶,前壁已坍毁,东西两壁略残,西壁有一长方形槽,后壁完好。
第73窟:僧房,西甬道,顶坍毁,后端壁中开龛。居室顶及前壁均已坍毁。
第74窟:方形窟,纵券顶,南壁毁,北壁完好,后壁中开金形室,前壁无存。窟南存一横券顶的方形小室后壁。
第75窟:僧房,前室残,顶坍毁,下层作出二层迭涩并枭混线,后壁中开窗通居室,居室东西两壁残。东壁中部开门道人甬道,雨道为纵券顶,下作出一层迭涩,东壁下掘方坑,正对居室门道,后端壁中开龛。居室为横券顶,下作出一层选涩,东壁残存一灶。甬道两壁及居室有龟兹文题记。
第76窟:方形窟,德国人称孔雀洞(Pfauenhöhle),前室残,顶毁,两壁残,西壁仅存降魔中的若干头像,东壁画无存:前壁坍毁,后壁中开门道通主室,门道东侧壁下部绘一供养人,残存上半身,主室为方形,穹窿顶,顶内尚残留六条幅孔雀尾图案,其下四角平面原绘伎乐天已被剥走,室中设一方形束腰佛坛,佛坛后面露有一空洞:东壁有一方形大龛,为一盈形顶方形窟的残部,四壁画绘有立佛、伎乐天人。门壁两侧下原绘有供养比丘、供养人像和龟兹文题记,均已被剥走。余壁下绘三列方格佛传故事,西壁存十二铺,下列一铺,全毁。后壁除上列中和东下角残存二铺外,余皆无存,东壁左下角残存半铺。
第77窟:大像窟,德国人称雕像洞(Hohle der Statuen),主室残,顶毁,东西壁均残,仅存若干方孔:后壁下残存一佛坛,其上壁面皆毁。两甬道中脊绘天象,两侧绘菱格图案,内绘僧人山中习禅:外侧壁下凿长台,上存有原竖塑像用的橛孔若干,其间绘礼佛菩萨像;雨道顶下沿绘有一列伎乐菩萨像,内侧壁绘列佛,雨道门上圆拱壁面绘坐佛,梯形顶,上绘有四横列长方格,每格内绘一伎乐菩萨立像;后壁下凿涅槃台,上保存一横列方孔,下绘举哀弟子和天人像:两端壁上部各保存一横列方孔,西端壁绘有伎乐菩萨像三身,东端壁原绘伎乐天群像已被人剥去:前壁下凿长台,上保留一横列方孔,壁画剥落。
第78窟:僧房,东雨道,顶毁,西壁残。居室,横券顶,下作出一层迭涩。后壁有一坑,上部作龛形。东壁与后壁交接处开一圆洞形小室,东壁后侧残存一灶,前壁坍毁。
第79窟:僧房,东甬道大部残,后端壁开小龛,居室,横券顶,下作出一层选涩,东壁残存一灶,前壁开窗。
第80窟:中心柱窟,德国人称火瓮洞(Hollentopfhöhle)。主室似券顶,中脊绘天象,两侧绘菱格因缘和本生故事,下作出一层迭涩;前壁两侧原绘有立佛说法和供养人像,现仅残存听法菩萨像:东西两壁的因缘佛传,原为每壁二栏六铺,现唯东壁保存较好;后壁佛龛上绘佛降伏六外道一铺,两侧绘伎乐菩萨,佛龛下壁画原绘有本生故事,已无存,佛龛内后壁背光下绘有相向而立的双狮一对。顶绘菱格图案,内外侧壁绘二列双幡覆钵舍利塔,上塔中绘坐佛,下塔中绘舍利盒。后室横券顶,壁画同于雨道顶,东端壁绘二天神,西端壁绘二伎乐菩萨,后壁绘涅槃。该窟主室原为一僧房居室,东壁中露居室门道,门道南为原僧房东雨道,平顶,后端壁中开门道通一方室,平顶,后壁与西壁交接处开龛,东壁中开一隧道,直通崖壁。
谷内区
第81窟:方形窟,顶及前壁坍毁,东西两壁残,每壁残留画三铺,每铺上绘拱楣,中或绘立佛,或绘双幡覆钵舍利塔。后壁画漫漶。
第82窟:僧房,德国人称财宝洞D.E(Schatzhöhle D.E)。北雨道,平顶。居室,纵券顶,残,下作出一层迭涩。西壁坍毁,后壁残存一灶,前壁无窗。
第83窟:方形窟,德国人称财宝洞C(SchatzhöhleC),穹窿顶,残,内绘八瓣缀小花条幅,红、绿、灰、紫四色相间,下作出二层迭涩并枭混线,前壁南窗北门,残。后壁底沿保存一排方孔,原画被剥去,余壁绘有纹饰,多剥落。地面中央凿长方坑。
第84窟:方形窟,德国人称财宝洞B(SchatzhohleB)。穹窿顶,壁画剥落,前壁坍毁,北壁残存因缘佛传三铺。南壁画剥落,后壁画被人剥去。
第85窟:小方形窟,德国人称财宝洞A(SchatzhohleA),前室纵券顶,残,画剥落。前壁无存,南壁残,北壁坍毁,后壁开一门道,门道内北侧壁绘一菩萨坐像,后室纵券顶,中脊绘天象,两侧绘菱格坐佛,下作出一层迭涩。前壁门上开龛,南北两壁保存原竖塑像时开凿的橛孔,其间绘动植物图案,后壁原塑已毁,仅存项光、背光痕迹,南侧上端绘一交脚合十菩萨立像,下绘菩萨立像和坐像。
第86窟:僧房,北雨道纵券顶,大部坍毁。北壁残,后端壁中开龛,居室门道里壁中开龛,居室为覆斗顶,大部残,下作出一层迭涩,后壁凿一方形平顶小室,两壁及前壁坍毁。
第87窟:中心柱窟,主室纵券顶,中脊绘天象,两侧绘菱格因缘佛传故事,残甚,下作出一层迭涩。前壁及南北两壁残毁,后壁佛龛周围原塑菱形山无存,仅留许多橛孔。南北两甬道及后室均为横券顶,壁画无存。
第88窟:方形窟,纵券顶,下作出一层迭涩。前壁及南北两壁残毁,后壁中开龛,各壁无泥皮。
第89窟:方形窟,横券顶,仅存后壁与北壁。
第90窟:方形窟,纵券顶残,前壁及南北两壁残毁。
第91窟:中心柱窟。
第92窟:方形窟,德国人称母猴洞(Höhle mit der Affin),前室坍毁,纵券顶,中脊画剥落;南侧绘菱格山林习禅及各种动物,下作出二层迭涩并枭混线;前壁残,圆拱壁内绘一铺菩萨像,南壁仅存壁画二栏:北壁画剥落,后壁绘因缘佛传。
第93窟:方形窟,前室残,仅存南壁一角,平顶,下作出一层迭涩,主室穹窿顶,中央为凸型莲花雕饰,内绘十七条幅,下作出一层迭涩。门壁为南窗北门,北壁及前壁窗台内侧有一刻划战争场面的画面,其下刻汉字“来庭俊”余壁无画。
第94窟:僧房,南雨道,平顶,大部坍毁,南壁毁残,其后开门道南通一小室,方形平顶,后端壁中开盒,北壁残,其后开盒,中开门道通居室,居室,纵券顶,下作出一层迭涩,前壁毁,南壁毁残。
第95窟:方形窟,覆斗顶,下作出一层迭涩,前壁坍毁,南北两壁略残。后壁有墨书龟兹文题记,另刻有马、鹿、羊等动物。
第96窟:方形窟,穹窿顶,残,下作出一层迭涩。前壁与西壁残,四壁原绘方格因缘佛传,后壁最多,原为六横排三十铺,现残存部分画面。
第97窟:中心柱窟,纵券顶,中脊绘天象。两侧绘菱格双幡覆钵舍利塔,塔中绘坐佛,下作出一层迭涩,上绘莲花图案;南北两壁绘方格双幡覆体舍利塔,每壁六排;后壁下残,佛盒上绘佛降伏外道六师。前壁上绘兜率天说法,两侧壁画漫漶。两甬道顶绘立佛像,内外侧连同后室两端壁的壁画同于主室南北两壁,后室横券顶,壁画同于甬顶,前壁画同于主室南北两壁,后壁绘佛涅架。
第98窟:中心柱窟,纵券顶,中脊绘天象,两侧绘菱格因缘和本生故事,券顶下沿边饰为一排九幅伎乐,下作出一层迭涩,上绘莲花图案;南北两壁绘因缘佛传,后壁佛龛周围原作动植物影塑,现仅存许多孔眼:前壁门上方圆拱壁面绘降魔,两侧绘供养人。两甬道顶绘菱格图案,南甬道内侧壁绘河阁世王人浴,外侧壁绘佛游方行化:北甬道内侧壁绘分舍利,外侧壁绘前坐后立二佛像。壁画同甬道顶,两端壁画同于甬道外侧壁画,前壁绘焚棺,后壁绘涅槃。
第99窟:中心柱窟,平顶。主室方橡一面坡顶,由后向前倾斜;南北两壁上凿有类似横枋的檐式建筑,分为双层,上下相叠,下有石枋头承托,枋头间绘莲花图案,在石檐和顶之间的壁面上可见一列坐佛,石檐下壁面开龛,每列五龛,龛下绘因缘佛传,二列十铺:前壁上开一龛,龛两侧各绘一坐佛,门北侧绘供养人像,残,南侧无存;后壁佛金上所凿石檐同于南北两壁,但略高,龛上画菱格本生,盒两侧绘伎乐和礼佛菩萨像,龛下壁画漫漶,两甬道顶绘立佛,内侧壁中开龛,周围绘菱格图案;外侧壁上绘菱格图案,下绘佛传故事,每壁二列四铺。后室,横券顶,两端壁下凿长台,上绘立佛;前壁中开龛,两侧绘菩萨立像,后壁下凿涅槃台。
第100窟:中心柱窟,主室纵券项,中脊绘天象,两侧绘菱格因缘和本生故事,下沿边饰绘一列十组乐舞,每组二身伎乐,绘于楣拱式龛楣内,下作出一层迭涩,上绘莲花图案;南北两壁各绘三栏十五铺方格因缘佛传,后壁佛拿两侧开龛,上绘飞天伎乐,佛龛与小龛间绘礼佛菩萨像:前壁门上圆拱壁绘兜率天说法,下沿边饰绘一排七组乐舞,门两侧各绘一立佛,旁为胁侍菩萨立像。两甬道,前后有门楣,顶绘菱格图案,下作出二层迭涩并枭混线;内外侧壁绘列佛,旁立供养菩萨像,后室,横券顶,壁画同于甬道顶,下作出一层迭涩,各壁均绘列佛。
第101窟:中心柱窟,主室纵券顶,中脊绘天象,两侧绘菱格因缘和本生故事,下作出一层迭涩并枭混线;南北两壁上保存一横列方孔,下绘因缘佛传,每壁二栏八铺,南壁仅存上栏二铺,北壁漫漶:前壁大部坍毁,后壁佛龛周围原塑菱形山,大部已毁,存有橛孔,前后有门棚,顶绘菱格图案,下作出二层迭涩并枭混线;南甬道外侧壁绘供养人四身,内侧壁绘河阔世王入浴:北甬外侧壁画剥落,内侧壁后绘一立佛二菩萨像,后室横券顶,坍毁,下作出一层迭涩;前壁绘分舍利,南壁绘一菩萨立像。北壁、后壁画剥落。
第102窟:中心柱窟,主室坍毁,仅存后壁。后壁佛龛残,仅凿南甬道,为纵券顶,无北甬道,后室未凿。
第103窟:僧房,北甬道,平顶,前坍。居室,横券顶,残,下作出二层迭涩并枭混线。南壁残,中残存一灶,北壁、后壁完好,前壁毁残。
第104窟:中心柱窟,主室纵券顶,中脊壁画剥落,两侧绘菱格因缘和本生故事,下作出二层迭涩并枭混线;南北两壁上保存一横列方孔,下绘因缘佛传,每壁三栏十五铺:后壁佛龛周围原塑菱形山已无存,仅留橛孔,龛内底凿一方坑,门坍毁。两甬道前后有门楣,其顶绘菱格图案,下作出二层迭涩并枭混线,外侧壁绘供养人,每壁三身,内侧壁绘立佛。后室,横券顶,除后壁外,各壁上沿作出二层迭涩并枭混线,其壁画被烟熏黑,已不能辨识:前壁下凿一坑,后壁前凿涅槃台,台前侧壁绘边饰图案,两端壁下为长台。
第105窟:方形窟,前室大部坍毁,仅存北壁与后壁。北壁残存一角,后壁上凿一槽,下残,南窗北门,后室,横券顶,下作出二层迭涩并枭混线,南北两壁及后壁完好,北壁前部刻划有龟兹文题记,北壁有汉文题字:“开元十四年四月十四日,礼拜。”后壁亦有汉文题记:吾三日款行入山……忽耳人山泉……伴徊画处……圣庸不可……安定独……归官王进,四月十三日礼拜。
第106窟:僧房,北雨道坍,平顶,仅存后端壁,居室,残毁,横券顶,下作出一层迭涩,前壁、北壁毁,顶及南壁仅存残迹,后壁完好。
第107窟:中心柱窟,分南北两窟,两窟有打破关系,前壁及顶均坍毁,107A(南窟)现无北壁,107B(北窟)现无南壁,所以107A北甬道与107B南甬道现连成一片,遂成二窟共有的双拱形顶雨道,107A后室北端壁和107B后室南端壁,均已坍毁。
107A窟:主室为纵券顶,残毁,下作出一层迭涩,上绘莲花图案。南壁绘方格双幡覆钵舍利塔,后壁佛盒残毁,周围原塑菱形山,现仅存橛孔。甬道顶绘坐佛,内侧壁及南甬道外侧壁画同于主室南壁,后室横券顶,绘珠宝、团花等,南端壁画剥落,前壁画同于主室南壁,后壁绘涅槃。
107B窟:主室纵券顶,坍残,下作出一层迭涩,北壁满绘千佛,后壁佛龛坍残。甬道窟顶壁画剥落,内侧壁及北甬道外侧壁均绘千佛。后室横券顶,整室满绘千佛。
第108窟:方形窟,套斗顶,五层,前壁中开门,各壁完好。藻井内壁画,已漫漶。
第110窟:方形窟,德国人称阶梯洞(Treppenhole),窟前西侧有台阶通入前室。前室平顶,诸侧壁毁,后壁上保存一横列方孔,中开门道通主室,主室为纵券顶部分坍毁,中脊绘天象,两侧绘菱格坐佛,下作出一层迭涩,上绘莲花图案,前壁门上圆拱壁绘兜率天说法,两侧开拿,盒下垂帐纹边饰下绘供养人。东西两壁和后壁绘方格佛传,佛传边栏有龟兹文榜题。东西两壁每壁三栏二十一铺,东壁一栏七铺,西壁一栏五铺,均为人剥走。后壁上部半圆壁面,原绘降魔,也为人剥走,下绘因缘佛传,三栏十八铺,现仅残存几铺。两壁及后壁底沿饰带绘方格本生故事,亦多残损。
第111窟:方形窟,前室平顶,侧壁坍残,西壁通110窟。东壁前开走廊可通东面,廊后壁开龛。后壁上沿保存一横列方孔,东部开门通主室。主室为纵券顶,下作出一层迭涩,各壁完好,泥皮熏黑,西壁中部有汉文题记:“宝口……僧达磨到此……礼拜遏”。后壁门东上角有“达磨”二字。后室,纵券顶,后壁和东壁开方槽连通形成了形槽,各壁泥皮剥落。
第112窟:僧房,窟前有栈道遗迹,东甬道为纵券顶,后端壁中开龛。居室,横券顶,西壁及前壁毁残,东壁残存一灶,后壁完好。
第113窟:方形窟,下临深壑。窟底坍落,仅存前壁,透过门洞可见此窟后壁和东侧壁,前有廊檐(现和114窟走廊联通),门上一横列方孔,上下凿有横槽。
第114窟:中心柱窟,德国人称轮藏洞(Hohle mit der Gebetmühle),前有廊檐,西连113窟,廊东壁开门道通115窟,上存一横列方孔,主室纵券顶,中脊露一纵向凹槽,绘天象,两侧绘菱格本生故事,下作出一层迭涩;后壁佛龛周围原塑菱形山已全毁,现仅存橛孔;佛龛内后壁绘一菩萨像,坐于莲花座上,龛底凿方坑:东西两壁上保存一横列方孔,下绘因缘佛传,每壁二栏六铺,壁画多被剥走。前壁门上圆拱壁面绘有佛说法,其下存一横列方孔,与东西两壁方孔等高相接:门两侧开龛,内外皆绘坐佛,门上沿绘一横列七坐佛,顶绘菱格图案,外侧壁画剥落,内侧壁绘供养比丘,每壁六身。后室券顶,壁画同雨道顶,两端壁画剥落:前壁绘分舍利,后壁西侧绘焚棺,东侧绘第一次结集。
第115窟:僧房,前室东西两面坡顶,东西两壁及顶壁残,西壁开门道下通114窟走廊,后壁开窗,通居室,东壁开甬道门,甬道,纵券顶,下作出一层迭涩,居室作出一层迭涩,东壁残存一灶,余壁完好。
第116窟:方形窟,前室平顶,东西两壁前部残,中部开门道通邻窟,后壁西窗东门通主室。主室,横券顶,顶中作一横长条形平面,下作出二层迭涩,四壁横贯一道忍冬纹花边。西壁一幅壁画,被人破坏,内容不明,东壁中开龛,龛前有龟兹文题记,上部圆拱壁面绘有壁画。
第117窟:方形窟,德国人称重绘洞(Ubermalte Hohle)。前室一面坡顶,上凿方椽,其间绘坐佛,前壁坍毁,东西两壁残,壁画重层,表层绘坐佛和菩萨像,里层上部第一排绘伎乐天人,下部不可辨识。后壁中部开门道通主室,门上沿表层绘坐佛,里层绘一排伎乐天人,门两侧表层壁画同于东西两壁,里层不能辨识。门道内画仅一层,两侧壁绘立佛,坐佛像,东侧壁前开小龛,主室覆斗顶,壁画重层,表层绘坐佛,里层绘立佛。室中设方台,高约10厘米,四壁表层绘千佛,里层绘画构图复杂,内容不可辨识,后壁上部壁画被人剥去。
第118窟:方形窟,德国人称海马洞(HippokampenHohle),前室顶似为覆斗形,两壁残,后壁中部开门,左右开窗,主室横券顶,中脊绘天象,两侧绘菱格僧人山林习禅,仅存上部儿列。下作出二层迭涩,四壁上下横贯两条边饰,后壁绘有壁画,上部壁画被人利走,下部绘有供养人像,东西两壁及门壁之门窗间壁面均刻划有龟兹文题记,壁画均被人盗走。
第119窟:大方形窟,前室顶坍。后壁中部开大窗,东门通主室,东壁残,中部开龛。西壁前部开龛,后部凿一甬道。甬道纵券顶,西侧壁下有石膏面低台,壁上凿一方龛和一圆龛。东侧壁中开龛,甬道后端又设一门(仅存木门限)通主室,主室宽大高敞,横券顶,西壁残存一大灶,东壁中部开小龛。该窟主室前壁大窗东下方保存小窗遗迹,西壁灶后露出一纵券顶,已用泥抹平。可见主室为两僧房扩凿而成。
第120窟:龛室,为崖壁上一大龛,纵券顶,前壁无,余壁完好。各壁存有泥皮。
第121窟:僧房,西甬道,平顶,居室,横券顶残,下作出一层迭涩。前壁坍毁,东壁残,西壁存灶较他窟保存为好,灶侧护壁完整。甬道入口上有若干孔眼,当是原雨道木檐的遗迹。
第123窟:中心柱窟,德国人称鸽子衔环洞(Hohle mit dem Ringtragenden Tauben),前室平顶,仅存后壁和北壁后上角,无画,主室穹窿顶,壁画儿乎被人剥光,残存少许边饰,下作出一层迭涩。前壁及南壁画也被人剥走。北壁中绘大立佛、背光、项光中绘小立佛,左侧上绘二菩萨,其一手握金刚杵,下绘三婆罗门作供养佛状,右侧中下部壁画被剥走,上部绘三比丘像:后壁佛盒周围壁画被剥去,龛内绘平顶山图案。两甬道顶壁画被剥走,内侧壁坍坏,画无存,外侧壁绘立佛,后室,横券顶,画被人剥去,前后壁坍坏,画无存,两端壁画同于甬道外侧壁。
第124窟:方形窟,横券顶,下作出二层迭涩并枭混线。前壁坍毁,北壁残,南壁前开门道通一走廊,廊后壁上保存一横列方孔,廊南端壁为125窟甬道北壁前部。
第125窟:僧房,北雨道,纵券顶,后端壁中开龛。居室,横券顶,残,下作出一层迭涩,前壁坍毁,北壁残存一灶,后壁中又存一灶,南壁开窗。
第126窟:中心柱窟,前室仅存后壁,壁上保存一横列方孔。主室,纵券顶,中脊绘天象,北侧绘菱格坐佛,南侧壁画剥落,下作出一层迭涩;南北两壁壁画剥蚀。后壁佛龛上残存飞天和动植物画,两侧壁画剥落:前壁门上圆拱壁面中开龛,龛上绘宝盖和建筑,下残存三身菩萨头像;门两侧开龛,龛下绘供养人像,已漫漶,两甬道内壁画全剥蚀,后室,横券顶,壁画全部剥蚀。
第127窟:十字形异形窟,主室已坍,横券顶残,下作出双层迭涩,前壁北部坍毁,中部开门道,北壁残,南壁完好,后壁中部开方室与门壁门道相对,方室宽度与门道等宽。方室,覆斗顶,下作出一层迭涩。
第128窟:僧房,北雨道残,仅存后部,平顶,居室,纵券顶,残,下作出一层迭涩。南北两壁残。北壁残存一灶,前壁坍毁。
第129窟:方形窟,德国人称小半球顶洞(Rleine Kupperhohle),前室坍残,仅存南壁,南壁中部开龛,后壁中部开门道通主室。穹窿顶,壁画为人剥走,南北两壁及后壁原绘因缘佛传,五栏三十铺,现大部剥落,前壁门南侧上部绘有一飞天,残。四壁上沿绘有纹饰。
第130窟:僧房,南甬道残,纵券顶。南壁,后端壁中部开龛,居室,横券顶,下作出一层选涩。南壁、前壁坍毁,北壁、后壁完好。
第131窟:方形窟,前室无存。主室套斗顶,五层,无画,下作出一层迭涩。南北两壁及后壁刻划有动物画,前壁坍残。
第132窟:方形窟,前室坍残,左右两面坡顶。前壁坍毁,南北两壁大部残,上有壁画残迹。后室,套斗顶,五层,每层底面四角内绘有一坐佛像,各层边沿存有纹饰,四壁无画。前室地面略低于后室。
第133窟:方形窟,大部坍毁,窟顶仅存东北角,上绘一天王坐像,下作出一层迭涩,前壁、南壁毁北壁,后壁残,绘因缘佛传,每壁三栏,每栏可见二铺。各壁上沿绘一排天宫伎乐。
第134窟:长方形窟,纵券顶,下作出一层迭涩。北壁、前壁及顶毁,仅存南壁和后壁,南壁保存龟兹文题记一行。后壁中开龛室,织券顶,下作出一层迭涩。
第135窟:方形窟,为僧房改建,南通道残,纵券顶。主室即由僧房居室政建而成,为穹窿顶,前部毁残,内绘乐舞条幅,现存八幅。底沿一圈绘垂帐纹,底面四角绘飞天和天王像,下作出一层迭涩,上绘卷草纹和四出忍冬纹。前壁坍毁。南壁画无存,后部露一龛,中部露门道接南甬道:北壁、后壁各绘一整铺因缘佛传。
谷东区
第136窟:中心柱窟,主室坍毁。南北两甬道无画,后室,横券顶,无画。
第137窟:方形窗。平顶。前壁、西壁毁,后壁、东壁残,东壁后部开一小龛。
第138窟:方形窟,纵券顶,中脊壁画剥落,两侧绘菱格动植物图案,下作出一层选涩,东西两壁残,后开小龛,龛周图绘千佛,后壁中开龛,周围绘数列菩萨像,颜色多剥落。
第139窟:大像窟,主室纵券顶,残,有飞天残迹,东侧绘一坐佛,较完整。后壁上一横槽,上下保存橛孔,上三橛孔呈三角形,并绘巨大的弧形背光,项光,背光边饰为三角纹。后壁下部坍残,仅地面存有凸起的岩石台,台前一坑。东西两壁残,上凿横槽接后壁横槽,中存原竖塑像时开凿的概孔。后壁两侧开雨道通后室,两雨道坍毁。后室横券顶残,前壁下坍毁,两端壁及后壁完好。
第140窟:僧房,东雨道,平顶,后端壁中开一门道通小方室,平顶。东壁后部开金正对居室门道。居室,覆斗顶,残,下作出一层迭涩。前壁坍毁,西壁残,东壁残存一灶,后壁完好。
第141窟:僧房,无甬道,纵券顶,下作出三层迭涩,前壁毁,东西两壁坍残,东壁下残存一灶,后壁完好。
第142窟:僧房,前室坍残,仅存后壁,上沿保存一横列方孔,中开窗通居室。西甬道坍残,顶坍毁,仅存后端壁,中开深龛,居室,横券顶,下作出一层迭涩。前壁残,中部开窗,西部坍,西壁残存一灶,其余两壁完好。
第143窟:方形窟,坍残。横券顶,下作出一层迭涩,仅存西壁和后壁。
第144窟:方形窟,坍残。横券顶,仅存西壁和部分后壁。
第145窟:长方形窟,纵券顶,下作出二层迭涩并集混线,前壁坍毁,西壁残,下部用土红色绘一小坐佛,下题“明秀“二字,另有不规则的龟兹文题记,东壁残,后壁绘有土红色方框,地面前部凿有一坑。
第146窟:僧房,东甬道坍残,仅存后端壁,中开龛,居室坍残,横券顶,下作出一层迭涩,存后壁和西壁。
第147窟:方形窟,东甬道残,平顶。方形窟室,横券顶残,存东壁上部和后壁,后壁有排列不规则的孔若干。
第148窟:大像窟。纵券顶毁。东西两壁残,后壁上部存有橛孔,无画。下部向内开一长龛,龛内侧壁绘有坐佛像,后壁绘佛涅架图。
第149窟:方形窟,纵券顶,前壁毁,西壁下开小龛,后壁完好。该窟西部有一方形窟,残甚,仅存东西后三壁残垣。
第150窟:僧房,横券顶,下作出三层迭涩。前壁坍残。余壁完好,南壁前有一门道,被沙掩埋。
第151窟:方形窟,前有栈道,通153窟。横券顶平缓。前壁无,三壁完好,西壁前部开一小龛。
第152窟:方形窟,顶坍残,前为横券,后为平顶。西壁、前壁毁,东壁、后壁完好。
第153窟:分东西两窟,均为方形窟,其中壁墙,仅存残垣,两窟西侧崖壁上开栈道通151窟。东窟,前室,穹窿顶,前壁西部坍毁。东壁完好,中凿一灶,无护壁,仅存一狭长凹面。西壁坍残,下存一层台阶。后壁西侧有门道通后室。后室,纵券顶,东壁前上角开方龛,正对方龛地面一圆柱洞,余壁完好。西窟,毁残。平顶,下作出一层迭涩。前壁毁,东壁,西壁中开一浅方龛,后壁完好。
第154窟:大像窟。主室,纵券顶,后壁中部凿一槽,上下保存有原竖塑像时开凿的概孔,存有头光,背光残迹。头光下泥皮甚厚,泥层脱落处留露五行弧形小孔。西壁下保存一横列方孔,其下开盒。门壁即东西两壁前部凸出部分形成门道,门道内侧壁上凿四槽,槽后中部凿有一圆孔,是安门框架的遗迹,两甬道门壁及外侧壁上保存原竖塑像时开凿的橛孔,外侧壁橛孔距地面约1米左右。内侧壁中部开龛,上亦保存原竖塑像时开凿的橛孔一组,后室,横券顶,画熏黑,飞天像依稀可辨,两端壁下的壁画同于甬侧壁,其上存有一横列圆孔,后壁上也存有一横列圆孔,前壁上绘一列坐佛,下存三组原竖塑像时所开的橛孔。
第155窟:中心柱窟,主室熏黑,纵券顶,中脊壁画不可识辨,两侧绘菱格因缘故事,下作出一层迭涩;后壁佛龛周围原塑菱形山,全毁,遗留若干概孔;东西两壁上保存一横槽,下绘因缘佛传,二栏八铺;前壁两侧开龛,上存有一横槽,门上圆拱壁面绘一铺兜率天说法。两甬道顶中脊绘飞雁,两侧绘菱格图案,内外侧壁绘双幡覆体舍利塔,内绘坐佛,后室顶壁画同于甬道顶,两端壁画同于甬道外侧壁画,前壁漫漶,后壁绘涅槃。
第156窟:方形窟,六层套斗顶,东壁上沿作出二层迭涩,后壁上沿作出一层选涩,前壁坍残。后壁上保存二排圆孔,西壁上保存一排方孔,东壁孔眼分布与西壁相对应,下坍残。
第157窟:方形窟,纵券顶残,中脊画剥落,东侧菱格本生故事,尚存五排,西边画剥落,下作出一层迭涩,后壁中线又作出选涩,甚宽,其下遂成半室。半室后壁绘涅架,西壁仅存壁画残迹。东壁残、中部开龛,前壁毁。
第158窟:僧房,东甬道,残,纵券顶,东西两壁几乎无存,后端壁中开门道通小室。小室方形,平顶,西壁开小龛,后壁东开一大方龛,居室,横券顶,东壁坍残。前壁中部开窗,西侧开龛,后壁完好。
第159窟:中心柱窟,主室,纵券顶残,中脊画利落,两侧绘菱格因缘故事,下作出一层迭涩;前壁、西壁坍毁,东壁画剥落;后壁佛龛上绘伎乐飞天,西侧绘一苔萨像,龛两侧绘礼佛菩萨像,龛内侧壁及顶绘菱格图案,龛内后壁背光、项光完整清晰。两雨道顶绘菱格图案,西甬道外侧壁毁。余侧壁画不可辨识。后室,横券顶,壁画同于甬道顶。两端壁画,无。前壁不可辨识。后壁绘涅槃。
第160窟:中心柱窟,主室,穹座顶,内绘十二条幅画,烟熏不可辨识。后壁不作佛龛,只凿一浅四面,内绘头光、背光,四周满布菱格,每菱格中绘一立佛。西壁上保存二横槽,每槽下保存一横列方孔。东壁与西壁对应。前壁上开龛,残,两甬道顶,中脊绘天象,东甬道内侧壁绘方格画,内容不明,余壁画或脱落,或不可辨。后室,横券顶,各壁画均剥落。
第161窟:方形窟,熏黑,前有廊檐,两端壁上保存横槽,后壁中部开门道通主室。主室,穹窿顶,内绘条幅,底面四角绘大莲花,下作出一层迭涩,东西两壁及后壁绘因缘佛传图,每壁四栏,每栏四铺。前壁绘涅槃,两侧壁画同于两壁。
第162窟:僧房,前室平顶,毁,前壁毁,西壁残,上存有壁画,东壁前部与163窟前室连通。后壁西部开窗,东部开甬道门,上部保存一横槽,其下有壁画,似为伎乐。甬道,平顶,后端壁中开门通小室。小室为方形平顶,后壁开龛。居室,横券顶,下作出一层迭湿,西壁残存一灶,前侧开龛,余壁完好。
第163窟:中心柱窟,前有廊檐,西通162窟,上保存一横列方孔,主室纵券顶,中脊绘天象,中部和后部壁画被剥走。两侧绘菱格因缘和本生故事,下作出一层迭涩;东西两壁保存一横列方孔,下绘因缘佛传,每壁二栏八铺:后壁中部未作佛龛,仅凿一圆形凹面,上部保存若干小圆孔,下凿一长方形横槽:前壁门上圆拱壁面所绘兜率天说法,大部为人剥去,两侧开龛,壁画无存。两甬道顶外侧壁绘立佛,侧壁立佛间绘胁侍菩萨和婆罗门像:西甬道内侧壁绘力士像,东甬道内侧壁绘八王分舍利,后室横券顶,两端壁绘伎乐菩萨二身,东端壁绘一辟支佛,前壁绘焚棺,后壁绘涅槃。
第164窟:僧房,东甬道,纵券顶,下作出一层迭涩,后端壁中开门道通小室,小室为圆形穹窿顶,室内仅容一人。居室,横券顶,下作出一层迭涩,东壁坍残,前壁一窗残,余壁下部残。
第165窟:方形窟,德国人称格式岩洞5(Casetten Hohle 5)。六层套斗顶,每层四面凿有方棱,棱上及棱间三角平面多绘几何图案,最下层三角面中绘衔人金翅鸟,前壁毁,东壁残,后壁西壁上有壁画残迹。
第166窟:方形窗,德国人称格式岩洞4(CasettenHohle4)。五层套斗顶,每层四周黹有方棱,校上及棱间三角面大都绘几何形纹饰,最下层三角平面中绘金翅鸟。前壁毁,西壁残存,东壁中部开龛。
第167窟:方形窟,德国人称格式岩洞3(Casetten Hohle3)。七层套斗顶,每层三角平面和方棱立面多绘几何形图案边饰,最下第二层三角平面中绘衔蛇金翅鸟。东壁开龛,龛内券顶下沿作一层枭混线,各壁中部环圈绘一条宽边饰。
第168窟:方形窟,德国人称格式岩洞2(Casetten Hohle2),纵券顶残,下作出二层迭涩并枭混线,前壁,西壁毁,东壁残,后壁中部开龛。
第171窟:中心柱窟,主室纵券顶,中脊绘天象,两侧绘菱格因缘故事,下作出一层迭涩;东西两壁保存一横列方孔,下为因缘佛传,二栏六铺;后壁佛龛周围原为菱形山影塑,前壁门上圆拱壁面绘兜率天说法,门上沿绘一列坐佛,门两侧上绘佛说法,下绘供养人中脊绘一排飞雁,两侧绘菱格图案,内外侧壁绘两列舍利塔,中绘坐佛。后室横券顶,前半部绘菱格图案,后半部壁画为人剥去;东端壁绘一辟支佛,前壁壁画同甬道壁,余壁画为人剥去。
第172窟:中心柱窟,主室纵券顶,中脊绘天象,两侧绘菱格因缘故事,仅存顶后部,下作出一层方棱迭涩;东西两壁绘因缘佛传,每壁二栏八铺,现为泥水糊盖,后壁佛龛周围残存少许菱形山影塑,前壁坍毁,顶绘菱格图案,内外侧壁绘双幡覆钵舍利塔,中绘坐佛。后室横券顶,壁画同甬道顶。西端壁绘菩萨立像,东端壁画漫漶:前壁画同甬道壁,后壁绘涅槃。主室西壁后部有一门道,西连一甬道。后将此甬道改成一小窟:平顶,后端壁开龛,各壁满绘千佛。此窟原为僧房甬道,故该窟主室由原僧房居室改建而成。
第173窟:方形窟,横券顶残,东壁、前壁坍毁,西壁残,后壁完好。
第174窟:方形窟,纵券顶残,下作出二层选涩并集混线。前壁坍毁,东西两壁残,西壁后下开金,后壁完好。
第175窟:中心柱窟,德国人称恶魔洞(VersuchungsHohle)。前室无存,主室纵券顶,中脊绘天象,两侧绘菱格因缘和本生故事,下作出两层迭涩并枭混线;东西两壁上因缘佛传已漫漶:后壁佛龛周围绘菱格画,菱格内分别绘有飞天,天王、习禅仙人、礼佛弟子等,两侧绘礼佛菩萨,前壁毁。前后有门楣,顶绘菱格图案,下作出双层迭涩并枭混线;外侧壁前后开盒,每盒和周围绘画构成一佛传故事,龛下亦绘一横栏六铺本生故事:西甬道内侧壁上绘一排供养比丘像,下绘一排供养人,东甬道内侧壁绘五趣生死轮回。后室横券顶,绘菱格动植物图案,下作出二层迭涩并枭混线;两端壁开龛,西端壁上半圆形壁面绘释迦出游四门,东端壁半圆形壁面绘释迦涎生:前壁上部绘焚棺,下部绘分舍利,后壁前凿涅槃台,上画涅槃及举哀弟子像。
第176窟:中心柱窟,前室残毁,横券顶,仅存东壁,满绘千佛,主室,纵券顶,中脊无画,两侧绘菱格因缘故事和坐佛,下作出二层迭涩并枭混线;东西两壁绘因缘佛传;后壁佛龛内侧壁绘菱格千佛,上部正中保存一组原竖塑像时开凿的橛孔,其上绘飞天伎乐,两侧绘礼佛菩萨和千佛;前壁毁,两甬道顶及外侧壁绘立佛,立佛顶部绘双幡覆体式舍利塔,塔上有宝盖,内侧壁绘菩萨立像,后室横券顶,顶及后壁,两端壁画同甬道外侧壁,前壁绘焚棺。
第177窟:小方形窟,前室坍残,纵券顶,前壁毁,两壁残,后壁正中开门道通后室,后室,横券顶,下作出二层迭涩并枭混线。西壁前后开小盒,东壁后部开龛。前壁坍残,可通178窟主室。后壁正中开龛。
第178窟:中心柱窟,德国人称河谷雇(SchluchtHohle)。前室平顶,壁画剥落。东西两壁中部绘坐佛,佛四周绘天龙八部,每壁一铺,均残,壁底边饰带内绘供养人像;前壁无存,后壁画剥落,正中开门道通主室,主室,纵券顶,下作出一层迭涩,主室壁画全部被剥:前壁两侧开龛,后壁佛龛上壁画为人利去。两甬道顶绘菱格图案,西甬道外侧壁绘佛游方行化,内侧壁绘河闭世王入浴,东甬道外侧壁绘第一次结集;内侧壁中绘分舍利。后室,横券顶,壁画同甬道顶;西端壁绘伎乐菩萨像,东端壁绘二菩萨立像,其下洞穿179窟;其壁底边饰带原绘供养人像,现仅存一像:前壁绘焚棺,后壁绘涅槃。
第179窟:中心柱窟,德国人称日本人窟(JapanerHohle),前室残,平顶,上绘一大华盖,东西壁绘大立佛,头上绘宝盖,每壁二身;东壁后部坍残成一洞,通180窗主室;前壁无存,后壁中部开门道通主室,门两侧绘立佛,仅存东侧一身,门道内两侧壁绘龙王。主室,纵券顶,两侧绘菱格因缘和本生故事,下作出二层迭涩并枭混线;东西两壁画为人剥去;后壁佛龛上凿三小盒,西小龛上残存二飞天,佛盒西侧保存一礼佛菩萨像,佛龛下绘二尊相对的菩萨立像,其间绘一塔,塔下两侧各绘一狮,佛龛内侧绘平顶山图案;前壁门上圆拱壁面绘兜率天说法,门两侧壁画大部为人剥走,其下尚存儿身供养人像。西甬道顶、外侧壁中绘托体立佛,西甬道内侧壁绘争舍利,东甬道内侧壁绘分舍利,上部画为人利去,后室横券顶,壁画同甬道顶,西端壁绘一伎乐菩萨像,东端壁绘二菩萨立像,前壁绘焚棺,后壁绘涅槃。
第180窟:中心柱窟,前室大部坍毁,纵券顶,两壁残,前壁无存,后壁中部开门道通主室。主室,纵券顶,下作出一层迭涩,后壁中部开大龛,东壁前部开龛,西壁前洞穿通179窟前室。后室横券顶。该窟壁画保存较好,除两甬道、后室顶中脊绘四出忍冬纹饰和底沿绘三角垂帐纹外,各室壁面及龛内满绘千佛。
第181窟:中心柱窟,德国人称最高处洞(HochliegendeHohle),该窟壁画现已无存。
第182窟:小方形窟,纵券顶,西部坍。中脊画剥落,东侧仅存菱格因缘故事画残迹,下作出一层方棱迭涩,西壁坍毁东壁为因缘佛传已漫漶,后部开小龛。后壁龛内东侧绘菱格千佛和礼佛弟子,西侧画剥落,前壁坍残,仅存东段,下部绘一立佛,上部圆拱壁面绘菱格因缘故事。
第184窟(包括183和185两窟):中心柱窟,德国人称河谷倒数第三窟(Drittletate Hohle),前室毁,仅存后壁,后壁中部开门道通主室,门上保存一横列方孔,两侧各开一龛室。
北龛室(183窟),穹廉顶,内绘八条幅,中缀小花,底沿绘一圈垂帐纹,内侧绘菱格图案。
南龛室(185窟),纵券顶,两侧各绘一坐佛,其下绘摩尼宝珠或供养人像。两壁均绘托体立佛,头上绘出华盖,北壁立佛后下绘一蹲虎,南壁一立佛后绘裸体男童,后壁中部开龛,内外侧绘菱格图案,下绘供养比丘像,龛门内上沿绘一大华盖。
主室门道,平顶,中绘大团花一朵,两侧壁画剥落。主室纵券顶,壁画均为人剥去,下作出一层迭涩;前壁门上圆拱壁面及门西侧壁画为人剥去,现存一横列八身坐佛;东西两壁画被剥光,据残迹尚可辨识为因缘佛传;后壁佛龛上开三小龛,呈品字形,四龛间绘菱格因缘故事或坐佛,后壁中部和龛下壁画被剥走,佛龛两侧绘礼佛菩萨像;内侧顶中部凿一小圆拱,前绘太阳,两侧绘菱格坐佛,两甬道及后室顶绘菱格动植物图案,仅南甬道内侧壁残存四供养比丘像,余壁画均为人剥去。
第186窟:中心柱窟,德国人称小河谷中心洞(Mittlere Höhle),主室纵券顶,中脊绘一行飞雁,残,存后二只,两侧绘菱格因缘和本生故事,下作出一层迭涩。东西两壁绘因缘佛传,壁画大部被人剥去,仅北壁残存后二铺:后壁佛龛上开三小龛,呈品字形,龛间绘菱格因缘故事,佛坐塔中,佛龛两侧绘礼佛菩萨像,龛下两侧绘相对二狮,龛内顶中部凿一圆拱,两侧绘菱格千佛;前壁略残,两侧壁画为比丘供养人像,门上圆拱壁面绘菱格因缘故事,佛坐塔中:主室门道内南侧壁下绘供养人,现存三身,北侧壁画剥落,顶绘菱格动植物图案,内外侧壁绘双幡覆体舍利塔,后室横券顶,壁画同于甬道顶,余壁画同甬道侧壁。
第187窟:崖壁龛室,纵券顶,下作出二层迭涩并枭混线,两壁及顶壁画剥落。后壁开龛,两侧绘礼佛菩萨,上绘飞天,内顶中部凿一小圆拱,后壁绘头光、背光。
第188窟:方形窟,德国人称十二佛洞(12 Buddha Hohle),两侧菱格中绘因缘故事,南顶下沿中部一块被剥走,佛坐塔中。下作出二层迭涩并枭混线。前壁毁,南壁残,南壁中开门道通189窟前室,绘立佛,脚登莲花,每壁原绘四身,南壁仅存三身,后壁绘四身立佛及胁侍、弟子像,后壁上部圆拱壁面绘佛说法,南半部壁画为人剥去。
第189窟(包括190窟):方形窟,前室顶毁,北端壁残,南端壁仅存残垣。后壁上沿保存一横列方孔,开二门,北门为189窟窟门,南门即190窟窟门。
入北门为189窟主室,主室穹窿顶,中部绘一大坐佛,其下绕绘五层小千佛,顶前部下绘涅槃,下作出一层迭涩。南北两壁绘因缘佛传,北壁二栏八铺,三铺保存较好,南壁仅存前二铺。左侧壁画剥落,露一灶残迹,紧贴后壁露一门道,可通190窟。门壁两侧绘立佛,南侧立佛左右绘众多持华盖的供养菩萨像,壁底沿保存一列供养人,北侧立佛周围绘数身供养菩萨像。后壁画无存。人南门,即190窟,方形窟,平顶,绘大朵莲花三行,两壁中部和前部绘千佛,后部泥皮重层,表层无画。北壁后开门道,通189窗。南壁前部开一小龛,后部开一大龛,大龛正对北壁门道,此窟原为一僧房,190窟即僧房之南雨道,189窟主室即僧房之居室。
第191窟:僧房,北甬道,仅存后端壁,中开龛。居室覆斗顶,下作出一层迭涩,前壁毁,北壁仅存残垣,南壁略残,后壁完好。
第192窟:中心柱窟,前室无存,主室中青画剥落,两侧绘菱格因缘故事,佛坐塔中,下作出二层迭涩并枭混线;东西两壁绘因缘佛传,东壁仅存上栏,前壁毁,后壁佛龛上开三小龛,呈品字形,龛间绘菱格因缘故事,佛坐塔中,两侧壁画无存,佛龛内两侧绘菱格坐佛,顶绘托体立佛,西雨道外侧壁连同后室端壁绘因缘故事,内侧壁绘降伏火龙,底,沿绘一排供养人像:东甬道外侧壁连同后室端壁绘画,仅存残迹,内侧壁上绘因缘故事,底沿绘垂帐纹。后室横券顶,壁画同甬道顶,前壁绘分舍利,后壁绘涅槃。
第193窟:中心柱窟,德国人称龙王洞(Nágarajahohle),前室横券顶,仅存后券顶残部;东壁残,中部开龛,上部圆拱壁面残存半幅释迎诞生,龛内外侧均绘舍利塔,内绘坐佛,壁底沿保存一排供养人像:前壁、西壁毁;后壁中部开门道通主室,门道作拱形,两侧绘舍利塔,佛坐塔中,底沿饰带内绘供养人像。主室纵券顶,中脊壁画剥落,两侧绘菱格因缘故事,佛坐塔中,下作出二层迭涩并枭混线;东西两壁绘因缘佛传,每壁二栏四铺,壁底沿绘一排方格本生故事,壁画大部被剥去;后壁佛龛上绘诸天神,龛内顶凿一方形槽:前壁上开龛,龛两侧绘菱格因缘故事,佛坐塔中,门东绘天王像,门西绘龙王像,顶绘托钵立佛;西甬道外侧壁开龛,无画,龛下壁画为人剥去,内侧壁绘河阁世王人浴:东雨道外侧壁保存二弟子像,残,后部壁画剥落,内侧壁绘分舍利,后室横券顶,画剥落,两端壁开金,前壁金东侧尚存壁画残迹,后壁两侧开龛,龛间绘涅槃,残甚。
第194窟:方形窟,大部分坍毁。
第195窟:中心柱窟,东南角半窟全毁。主室纵券顶,中脊和南券顶坍毁,仅北券顶保存菱格因缘故事画,下作出二层迭涩并条混线。北壁残,绘因缘佛传二栏八铺,已漫漶:后壁佛龛南部和上部毁残,北甬道前有门楣,顶中脊绘一行飞雁,两侧绘菱格动植物图案,内外侧壁绘供养比丘和供养人像。后室平顶,南部坍,上有飞天像残迹,下作出二层选涩并枭混线;北端壁下设低台,前壁南部坍毁,中部开龛,龛北侧绘一坐佛;后壁前为涅槃台,壁画剥落。
第196窟:中心柱窟,主室纵券顶,中脊绘一行飞雁,飞雁前端绘月,后端绘日,紧靠中脊两侧第一列菱格绘伎乐天,其下六排绘菱格因缘故事,下作出二层迭涩并枭混线;东西两壁上保存一横列方孔,其下壁画剥落,后壁佛龛周围菱形山影塑保存较多,前壁毁。前后有门楣,顶绘菱格图案,下作出二层迭涩并枭混线。内外侧壁画均剥落。后室平顶,有二飞天像残迹,下作出二层选涩并枭混线,前壁金内存泥塑一坐佛,两端壁下前半设低台,后壁前凿涅槃台,后室四壁无画。
第197窟:中心柱窟,主室纵券顶,前坍残,尽绘千佛,下作出二层迭涩并枭混线,东西两壁每壁绘千佛九列,两壁底沿绘方格本生故事,已漫漶,后壁未作佛龛,仅凿一四凹面,两侧无画,上部绘千佛,下部前设低台,前壁效。窟顶两侧连同两侧壁绘千佛,内侧壁中部开盒,两壁底沿绘方格本生故事,已漫滤。后室平顶,绘有托体持杖立佛像,两端壁上沿作出二层迭涩并枭混线,壁下凿低台,前壁中部开龛,龛周围绘千佛,后壁前凿涅槃台,上绘千佛,中绘涅槃背景。
第198窟:中心柱窟,德国人称带旁洞的魔怪洞C(Tenfelshohle met Annexen C),主室前残纵券顶,中脊绘须摩提女故事,两侧绘菱格本生故事,下作出二层迭涩,券顶两侧露出原僧房横券顶遗迹;东西两壁上保存一横列方孔,下为因缘佛传,现仅存残迹,东壁露出原僧房居室门道,门道连接原憎房甬道,此甬道后改为小窟,纵券顶,下作双层迭涩,前部顶绘动植物菱格图案,东西两壁绘因缘佛传,原每壁二栏四铺:主室后壁佛盒周围残存菱形山影塑,佛龛西侧壁画为人剥去,前壁毁。前后有门相,门楣内上部圆拱形壁面中绘被璎珞菩萨坐像,顶中脊绘立佛,两侧绘本生故事,每壁两铺,下作出二层迭涩并枭混线;内侧壁上部绘佛说法,外侧壁上部绘佛传故事,残甚:各侧壁下部壁画为人剥去,后室平顶,有飞天像残迹:前壁开金,龛内绘弟子二身,龛面壁画为人剥去:后室前壁门道上部仅存原竖塑像时开凿的橛孔,两端壁前半部下设低台,后壁前凿涅架台,两端壁及后壁画剥落。
第199窟:中心柱窟,德国人称带旁洞的魔怪洞A(Teufelshöhle mit Annexen A),主室纵券顶,大部坍残,下作一层迭涩,上绘方格大朵莲花图案;前壁、东壁毁,西壁残,绘因缘佛传,仅存残迹;后壁上部坍残,佛龛周围原菱形山无存,仅留橛孔,顶中脊绘一行飞雁,两侧绘菱格动植物图案,内外侧壁画为人剥走,后室横券顶,各壁画无存,前壁画为人剥去。
第200窟:方形窟,覆斗顶,下作出二层选涩并枭混线,前壁毁,两壁残,后壁完好。
第201窟:中心柱窟,纵券顶,下作出一层迭涩,四壁完好,后室,横券顶,前后壁呈弧形,后壁中部开龛,该窟无壁画,各壁泥皮如新。
第232窟:僧房,东甬道坍残,纵券顶,仅存后端壁和东壁。居室,纵券顶,东西两壁仅存残坦,后壁完好,前壁毁。
第233窟:方形窟,分东西两窟,两窟在中间互相打破。西窟,平顶,残,下作出一层选涩,西壁,后壁存,前壁毁,东壁前部为东窟打破。东窟,横券顶,仅存东壁和后壁,后壁西面略凸出,其上两侧各凿出一方孔,应为原安门框的遗迹。
第234窟:方形窟,平顶,西壁下开龛,东壁中凿一龛形回面,当是灶遗迹,前壁东门西窗,后壁中开拿。
第235窟:长方形窟,纵券顶,残,东西两壁残,前壁毁,后壁完好,整窟无泥皮。
后山区
第202窟:方形窟,前有廊道遗迹,西雨道,纵券顶前部无存,仅存后端壁和东壁,居室,平顶,前壁无存,余壁完好。
第203窟:僧房,西甬道,平顶,西壁后部开龛正对居室门道,居室,横券顶,西壁一灶遗存完整,东壁有龟兹文题记。前壁中开窗,后壁完好。
第204窟:僧房,东甬道,平顶,后端壁中开盒。居室,下作出一层选涩,东壁遗存一灶,保存较好。前壁窗残,西壁,后壁完好。
第205窟:中心柱窟,德国人称第二区佛母洞(Hohle mit der Maya 2Anl),前室东西两壁壁画仅存残迹;前壁塌毁,后壁两侧各开一龛,中部开门道通主室。主室纵券顶,中脊壁画仅存前部,绘须摩提女故事,两侧绘菱格因缘故事,佛坐塔中,下作出一层迭涩;东西两壁绘因缘佛传,每壁二栏八铺,大部被人剥去:后壁佛龛周围影塑全毁,仅存橛孔:前壁上绘一铺说法,两侧绘因缘佛传,残,顶绘菱格图案,东雨道内侧壁绘分舍利,余壁画为人剥去。后室横券顶,壁画同甬道顶:后壁绘涅槃,两端壁及前壁画为人剥去。
第206窟:中心柱窟,德国人称洗脚洞(Höhle mitder FuBwaschung)。前室无存。主室纵券顶,壁画仅存一菱格画,下作出一层选涩;东西两壁绘因缘佛传,原每壁二栏八铺,现西壁仅存一铺,东壁存六铺,残甚:后壁佛龛上壁画脱落,两侧绘礼佛菩萨像,龛下壁画已漫漶,前壁残毁,两甬道中脊绘一行飞雁,内外侧壁绘菱格因缘和本生故事。后室横券顶,壁画剥落,前壁绘坐佛,现残存二身;西端壁绘菩萨坐像,东端壁画无存:后壁绘涅槃,仅存残迹。
第207窟:中心柱窟,德国人称画家洞(Hohle der Maler),前室残毁,顶及前壁毁,东西两壁残,后壁中开门道主室,主室五层套斗顶,各层尚存少许边饰图案;东西两壁绘因缘佛传,东壁壁画为人剥去,西壁壁画残存三铺,后壁佛盒周围原塑菱形山全毁,仅存橛孔,前壁四周画剥落。两甬道壁画仅残存西甬道外侧壁一僧人像,后室横券顶,画剥落,后壁绘涅槃。
第208窟:中心柱窟,前室平顶,东西两壁均残,前壁毁。主室纵券顶,下作出一层选涩,后壁、东西壁、前壁及两甬道完好。后室横券顶,整室为淤泥所塞。
第209窟:方形窟,坍毁,仅存西壁、后壁残垣。现该窟东部为淤泥堵塞。
第210窟:方形窟,覆斗顶,东西两壁均残,前壁坍毁,后壁正中开龛。
第211窟:方形窟,纵券顶,下作出二层迭涩,四壁有墨书龟兹文题记,西壁尤多,其中部题记为人剥去一块,前壁门道顶中凿出方龛,遂使门洞立面呈凸形。
第212窟:长方形窟,德国人称航海者洞(Hohle der Seereise),纵券顶,壁画仅存中部,中脊中段存一金翅鸟,残。两侧绘菱格画,大部为白粉掩盖,前部原为一僧房,横券顶,尚存券顶两侧,形成一半圆形凹面,券顶下作出一层迭涩,两壁绘边饰图案,上半部画为人剥去,中部绘忍冬纹饰,每隔一定距离,绘一人头或一骷髅,下部四周绘边饰,竖边饰绘坐禅比丘像。前壁坍残,西角尚存一比丘立像,后壁西下壁画一方块被剥去,余画无存。
第213窟:方形窟,平顶,四壁有龟兹文题记。
第214窟:僧房,横券顶残,下作出一层迭涩,前壁毁,东西两壁残。
第215窟:僧房,东甬道,纵券顶。居室,纵券顶,坍残,下作出双层迭涩。东西两壁坍残,前壁毁,后壁完好。
第216窟:僧房,纵券顶,下作出二层迭涩并枭混线;后端壁开小金,西壁后部开金正对居室门道。居室横券顶,下作出二层选涩并枭混线。前壁坍毁,东西两壁残,西壁残存一灶,后壁完好。
第217窟:僧房,无甬道,横券顶,前残,下作出二层迭涩枭混线,前壁坍毁,后壁完好。
第218窟:僧房,西甬道,纵券顶,下作出二层迭涩并枭混线,仅存后端壁和西壁,门道内侧后壁中开龛,居室横券顶,前残,下作出二层迭涩并枭混线。东壁残,西壁、前壁毁,后壁完好。
第219窟:中心柱窟,德国人称未生怨洞(Ajitásatru Hohle),主室窟顶两侧绘菱格因缘故事和伎乐飞天,下作出二层迭涩并枭混线,后壁佛龛周围菱形山影塑无存,仅存橛孔,壁上沿与券顶连接处凿弧形凹槽;东西两壁上保存一横排方孔,下绘因缘佛传,每壁二栏八铺,前壁坍毁,前后有门楣,顶绘菱格图案,下作出二层选涩并集混线,西雨道外侧壁绘佛游方行化,东甬道外侧壁绘第一次结集;西甬道内侧壁绘河阔世王入浴,东甬道内侧壁绘分舍利。后室横券顶绘飞天,下作出二层迭涩并枭混线,两端壁下设长台,上部圆拱壁面绘有飞天:东端壁上绘一树,下绘一执花盘的树神像,前壁中开龛,两侧壁画为人剥去:后壁前凿涅槃台,上部泥皮无存。
第230窟:僧房,无甬道,横券顶,前残,下作出一层迭涩,前壁坍毁,西壁后部残,保存一灶,东壁、后壁完好。
第231窟:僧房,东甬道,平顶,后端壁中开龛,居室,下作出一层迭涩,东壁残存一灶,前壁中部开窗,各壁完好。
第220窟:长方形窟,平顶,坍残,东西两壁残,每壁端各开一龛,西壁刻有汉文“天宝十三载”五字,后壁有汉文“大口四月“和龟兹文题记。前壁(北壁)无存。
第221窟:僧房,西甬道,平顶,西壁后部开龛,正对居室门道,门道里侧壁中开方龛,居室,覆斗顶,下作出一层迭涩。西壁残存一灶,东壁前部开龛,前壁中部开明窗。
第222窟:方形窟,前室坍残。主室穹窿顶,下作出五层选涩,西壁有龟兹文题记,东壁前有龟兹文和汉文题记,汉文题记有纪年,为“贞元十年”,后壁中部开龛,上沿绘龛楣,龛东绘有兽食棵妇形象,前壁东门西窗,上亦书有龟兹文题记。
第223窟:僧房,纵券顶,下作出二层选涩,西壁后部开拿正对居室门道。居室横券顶,下作出二层迭涩并枭混线。西壁残存一灶,各壁完好,前壁中部开明窗。
第224窟:中心柱窟,德国人称第三区佛母洞(Hohle mit der mayà BAnl),前室平顶,上绘纵向莲花和忍冬纹相间饰带六条,西壁中绘坐佛,周围绘天龙八部,底沿边饰绘垂帐纹:东壁残,壁画为人利去:前壁坍残,仅存西侧,绘龙王像;后壁中部开门道通主室,两侧绘供养人,每侧三层,已漫漶。主室纵券顶,中脊绘须摩提女故事,两侧绘菱格因缘故事,下作出双层迭涩,东西两壁上保存一横排方孔,下绘因缘佛传,每壁二栏八铺;后壁佛龛周围菱形山影塑无存,仅留橛孔,前壁门上圆拱壁面壁画为人剥去,两侧绘说法,两雨道长约193、宽约78、通高约193厘米,顶绘菱格图案;西雨道外侧壁画为人剥去,内侧壁绘阿闭世王人花园,残甚,东雨道西侧壁画为人剥去,后室横券顶,东端壁残留一立佛,余壁画为人剥去,后壁凿涅槃台。
第225窟:僧房,与226窟共一前室。前室为平顶,残,西壁残,东壁开门,门内为226窟,后壁东开甬道门、西开窗,甬道,平顶,东壁开二龛,后龛正对居室门道:居室,覆斗顶,下作出一层选涩,东壁残存一灶,前部开小方龛,前壁西部开小方龛。
第226窟:僧房,与225窟共一前室。雨道,纵券顶。居室横券顶,残毁,南壁,东壁坍毁,西壁保存一龛形凹面,为一灶残迹,北壁两侧各开一小龛。
第227窟:中心柱窟,德国人称饿鬼洞(Pretahohle),主室四层套斗顶残,壁画剥落,下作出二层迭涩并枭混线。东西两壁残,两壁中部开一拿,盒两侧绘六横列带式因缘故事,底沿又绘一列乐舞菩萨像,后壁佛龛上绘伎乐飞天,东甬道门上壁绘有一持鞭赶牛人的形象,西甬道门上壁画被剥走,佛龛两侧绘礼佛菩萨,龛内两侧各绘方格地狱画五铺,后室横券顶,上绘飞天,残,两端壁开龛,绘摩尼宝珠,两侧下绘供养比丘像,仅存二身:龛内侧壁画或剥落、被剥走,前壁绘焚棺;后壁前凿涅架台,台前绘垂帐纹,壁上保存有举哀弟子画残迹。
第228窟:方形窟,前室,纵券顶坍残。前壁毁,东西两壁残。后壁中开门道入后室,后室纵券顶,各壁完好。该窟无画。
第229窟:方形窟,纵券顶,中脊绘坐佛,周围绘菩萨像,中脊两侧连同东西两壁最上排绘坐佛,最下排绘佛和菩萨相间的立像,中间六排绘带式因缘故事,后壁画同于两壁。
绘画技法
菱格构图——克孜尔石窟壁画的奇绝手法。在每个菱格中画着不同的佛本生故事、因缘故事、供养故事和千佛故事。这些菱格还含有佛教意义,莲瓣表示莲花,山为须弥山,树为菩提树,皆是佛家吉祥的象征。描绘释迦牟尼佛前几世苦难苦行,积善积德的故事,大多采取连环画的形式,用许多场面展开故事情节。克孜尔石窟则是一图一故事,每幅图都是从一个“本生故事”中选取最典型的一个情节,以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或动物为构图中心,四周辅以其他必要的人物、动物和背景等。卓越的画师把复杂的故事巧妙描绘在一个菱形画面中。如猕猴王本生故事,是叙述释迦牟尼前世为猕猴王时爱护群猴,舍生救猴群的曲折故事。
泥壁上直接作画——克孜尔石窟壁画的又一奇妙手法。既采用了有覆盖的矿物颜料,也使用了透明的颜料。着色方法不但有平涂的烘染,而且有水分在底壁上的晕散。这种独特风格的“湿画法”,也称凹凸画法。史学界认为,它是古龟兹国人的一种创造,是绚丽的石窟壁画园地的一朵奇葩。
文物价值
克孜尔千佛洞壁画是研究文化交流的珍贵形象资料之一。其中,伎乐壁画又是极其丰富的一部分。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佛教文化的交流,而且能够得知古龟兹世俗的生活场景。比如克孜尔壁画中伎乐人物被加上了彩色的披帛,随风飘逸、迎风飞舞、极富动感。包括宝珠、法器等物品也缀似彩带飘飞。在舞蹈形象上,克孜尔壁画中S形的人物曲线,女性头右倾,胸侧转向左,臀部向旁耸出的独特立姿,显然深受印度舞蹈的影响。另外还有乐器的流传诸如五弦琵琶,弓型箜篌都是随佛教传入龟兹的印度系乐器。
克孜尔千佛洞壁画以龟兹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根基,以其自身的文化艺术优势,加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以及佛教文化的广泛流传,使龟兹文化得以繁荣和发展。克孜尔千佛洞的艺术成就是龟兹文化的代表,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文物保护
1961年3月4日,克孜尔千佛洞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克孜尔石窟作为“丝绸之路”发现历程: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文化
佛教文化
汉唐时期是龟兹佛教文化的黄金时期,位于拜城县东南悬崖上的克孜尔千佛洞,被称为“西域的卢浮宫”,它反映了这一时期佛教艺术的鼎盛。
佛教西渐,第一站就是龟兹古驿。龟兹的洞窟、壁画虽然居于敦煌之下,但却早它200多年。佛教正是从这里沿河西走廊传入内地、朝鲜、东南亚一带。克孜尔千佛洞是新疆开凿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石窟寺。
相关人物
据考证,中国古代有名的高僧——鸩摩罗什,出生在龟兹。他的母亲是龟兹王白纯的妹妹。他7岁出家,9岁跟随母亲到了北天竺,在名僧盘土多达多处学习佛经。12岁时,同母亲一起返回龟兹。龟兹王听说他回来了,亲自远迎,并专门为他造了金狮子座,以大秦锦褥铺之,并请他升座说法。西域各国国王一见他升座,都在他的座侧听讲。
东晋隆安五年(401年),鸩摩罗什到了长安,后秦王款待他以国师之礼。从此,他就在长安国立译场逍遥园,从事佛经的翻译,与直谛、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他和他的弟子共译出佛经74部,384卷,对中国佛教文化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梁书》记载,汉武帝时有“外国澡罐一口”,铭云:“元封二年,龟兹国献。”说明在2000年前,佛教在龟兹已普遍传布,而且澡罐这种佛教器物被作为一种贵重礼物献给了汉武帝。
鸠摩罗什铜像矗立在克孜尔石窟前。鸠摩罗什是中国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
相关传说
千佛洞附近一条幽深山坳中,还有“千泪泉”名胜。在这里,流传着一个有关克孜尔千佛洞的民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龟兹国王有一个独生女儿。公主年轻美貌,聪敏善良,被国王视为掌上明珠。有一年夏天,公主进山打猎,闯进了这个荒山沟,遇见一位英俊勇武的小伙子,两人一见钟情,倾心相爱。青年向国王求亲,国王提出苛刻的条件刁难他,要他三年之内在山里凿出一千个洞窟。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克孜尔乡的明屋达格山
交通线路
克孜尔千佛洞坐落在拜城境内,距库车75公里,距拜城67公里。从库车到克孜尔千佛洞没有班车,包车往返需要160元左右,行程需3个多小时。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6 15:5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