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区浸没观测
库区浸没观测
对水库周围地区因水库蓄水形成地下水水位升高而引起的浸没进行的观测和调查。
概要
库区浸没观测是指对水库周围因水库蓄水引起地下水位升高而形成的浸没地区进行的观测和调查研究。
水库建成蓄水后,改变了原来地下水运动的条件,原来的地下水水位会因库水位顶托或库水补给而抬高,形成浸没。
观测目的和规模
主要是实地了解浸没发展变化情况及其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验证并补充在勘察调查阶段对浸没情况所作的推断;检查己采取的处理措施的效果,为进一步分析浸没原因和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依据。观测规模应根据浸没程度、所造成不利影响的大小、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等研究确定。
具体内容
主要是观测浸没地区的地下水水位,并结合进行地面现象的观察和情况调查。
库区浸没观测的开展与规模,根据可能的浸没范围、影响程度和地形、地质条件而定。浸没观测的主要内容是观测浸没地区的地下水位、渗出水的流量和水质等,并结合进行地面现象的观察和调查。浸没观测,通常根据情况选定重点区,按不同断面布设观测点,每个断面至少应有三个观测点,如断面附近有可用的泉眼、水井或水文地质钻孔,也可借用。各断面都应具备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否则,应在设置观测点时结合进行勘探。观测设施和观测方法与渗流观测中所用的相同。地面现象的观察和情况调查包括:浸没范围及其程度,土地沼泽化和盐碱化的程度,不同品种的农作物及草木生长情况,地面裂缝或塌陷情况,渗出水和积水情况,环境水及居民生活情况,建筑设施变形损坏情况,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等所受影响情况,已采取的排水设施的运行情况及效果等。
浸没观测应同时观测库水位、排水设施的排水量、水温等。降雨、融冰季节、库水位较高以及新的处理措施实施后的阶段,应加强观测,并应结合水库淤积、坍岸、降水、灌溉用水及土壤性质等资料,随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地下水变化规律和相应影响因素,从而推断在较高库水位时的地下水埋深分布和可能的浸没范围,并继续观测验证。中国官厅水库蓄水初期,出现库区浸没问题,进行了浸没观测;而后,三门峡、黄壁庄等水库也都进行了浸没观测或调查,对妥善处理浸没问题和采取合理的水库运用方式,都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地下水水位观测
通常根据浸没程度并结合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选定重点区,布设有代表性的观测断面,在断面上设置观测孔进行水位观测。每个断面至少应有3个观测孔,并应绘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剖面图。如原先无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应在打观测孔时结合进行勘探。观测孔内一般安设测压管,其结构形式和观测方法与水工建筑物渗流监测中所用的相同。如地层为双层结构或多层结构,则应参照渗透压力观测中的方法,分层布设测压管。如在浸没范围内已采取排水措施,为了解其效果,可根据具体设施按导渗降压观测中的方法布设观测孔和量水设备。观测孔一般需专门设置,但断面附近若有民用井或水文地质钻孔可资利用时,也可以借用。
地面观察和调查
主要包括:浸没范围及其程度,土地沼泽化和盐碱化的程度,不同品种的农作物生长情况,地面裂缝或塌陷情况,渗出水、冒水和积水情况,环境水及居民生活情况,建筑设施损坏变形情况,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等受影响情况,已采取的排水设施的运行情况等。
库区浸没观测应同时观测库水位、排水设施的排水量、水温等。必要时,按渗水水质观测方法取样分析地下水质。为保证居民生活饮水,还要进行水的生物化验和有毒物质含量的化验,并应随时掌握与浸没有关的水库淤积、坍岸、降水、灌溉及泉水流量变化等资料。
在浸没发生阶段,要每天观测1次。在长期观测中,可5〜10d观测1次。库水位较高或骤升、骤降时期及处理措施实施后的一个阶段内,应加强观测。
资料整理分析
浸没观测资料要及时整理分析。绘制观测孔水位、库水位、雨量、排水设施的排水量、泉水流量等的综合过程线;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的渗水剖面图和地下水等水位线平面图;库水位与观测孔水位关系曲线;库水位与排水设施排水量关系曲线等。结合地面现象和水库淤积等资料,研究浸没原因,地下水流速及流向、埋深的分布和变化,并据以推断最高库水位时的地下水埋深分布,从中划出严重浸没区〈埋深不足1m、一般浸没区(埋深1〜3m)和安全区(埋深大于3m)等范围。
发展概况
1956年中国官厅水库发现库区浸没问题后,在勘探调查和试处理的基础上,于1958年开始进行浸没观测。之后,中国的黄壁庄水库、三门峡水利枢纽也都进行了浸没观测或调查,对妥善处理浸没问题和采取合理的水库运用方式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1:04
目录
概述
概要
观测目的和规模
具体内容
参考资料